成长 | 教育,一直 在路上
其实,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某一个周五,聊了聊相关年轻教师的成长。
这个话题的产生起因于前一天有些事件的发生。
不同的人,有校领导,有班主任等等都分别地来找我,学校某一个班级的晚自修纪律,在副班主任坐班时是非常糟糕的,整个班级处于无序状态中,如果长此以往,对于该班级的氛围建设,以及学生发展,都是负向赋能,尤班主任也面临着的很大管理压力,无论是时间上的投入,还是心理上的负担,所以自然,班主任的抗拒和抱怨情绪也表露无疑。
按照校领导的建议,我们要尽快果断取舍,应该要与该年轻副班主任做一个交流,同时采取必要的调整行为。我的脑海里在不断地思考与盘算着师资安排,这里暂且不表。
最后的解决措施是,副班的两个晚自修坐班其中一个交由另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管理,保留一个晚上来让副班学会成长着管理。同时,与年轻的副班深刻地交流的将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了解了并给予了诸多的管理经验和建议。最后,与班主任做了沟通,舒缓班主任清情绪的同时,也让其意识到学校的调整举措。
而我在与副班主任交流的过程中,也直观地了解了年轻教师在学生相处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困惑与期待。这也与我这个寒假我一直在思考和着手解决的主题事项相符合。
所以,回到培训中来,我谈及了年轻教师“站稳讲台”的特殊内涵,“站稳讲台”内涵分两块,一为教学,二为学生管理。就教学而言,任何一位大学毕业的教师,无论从国内大学毕业的,还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学科教学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学生管理却是一个更重要但却更缺失的“右臂”,所以,“学生管理”的能力成长才是迫切和重要的需求。
而年轻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成长取决于各种因素,比如师傅的指导(师徒结对的落实,师傅对徒弟的真正悉心和坦诚指导与帮助),比如学校成长平台的搭建,但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成长内心诉求、态度和行动。比如,在大办公室里,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里调查,日常在请教的年轻教师几乎没有,比如自我的阅读、思考和总结的主动行为缺乏等等。
从学生管理的能力和经验积累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个教师的观念、对于学生的爱心、日复一日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细节和言行,以及具体情境下的情绪控制和决定的选择等等。
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是历经经历和磨砺的。没有人天生就会,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擅长,没有人轻轻松松地成长。而年轻教师就业之初的最难的其实是如何把握与学生相处的一个“度”的问题。太近,学生不是学生,老师不是老师;太远,学生畏惧而远之,从而“规避”了年轻教师的年龄优势。而这一个度是需要人教的,也需要在过程中自己去细思和把握的。做老师,刚柔并济是原则。一味地刚则师生彼此都是刺猬,双方都将对方折腾地很痛;而一味地柔则失去了原则、底线和控制的力量,从而失控导致教育教学都失去了约束和保障,最终教师深陷各项批评或指责中,职业幸福感荡然无存。
刚,是有教育原则和底线的刚,是出于对于教育规律、学生学情和职业责任的充分理解的刚,而柔,是有爱心和同理包容的柔,是出于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学生“完人”培养的准确理解的柔。有“柔”,生对师亲和敬,有“刚”,生对师尊和畏。一个教师能够很好地在刚柔并济把握,才能在学生的引导与管理中收放自如,自信有效。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刚”的管理之下,又有一颗“柔软”的内心。
在交流中,年轻的副班主任提出了自己在处理某一个案例时的困惑。比如,在晚自修管理过程中,某一些学生不受管束,捣乱纪律,教师非常严肃地进行班级提醒,但还是无效,于是教师怒不可遏,以拍桌子以吓之,还是无效,于是教师进而威胁,“谁再聊天讲话,谁就赶出教室”,可能会有几十秒钟的安静和有序,但很可能立刻又有会有学生跳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维护自己说出去的话“你出去”,学生僵持,“我不出去”,那么接下去事情将进入到一个极其复杂的境地,是就教师而言。全班其它学生就充当了“看客”和“观众”,可能更多时候是出于看老师自我打脸的嘲笑心情。那时候,老师如何处置和应对,是继续怒吼,“滚出去”,或是动手推出去,还是求助于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的处理或处分。
很多时候,年轻教师纠结在这个事情的后续处理和应对,却从未想过,最终境地的出现的起因是什么。其实,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的关键不在于后续事情的处理,无论是老师,还是的学校的,而最关键的是教师开始的管理方式和那一句泼出去的话。无论是年纪大,自认为自己有控制了的成熟教师,还是本身没有任何底气和权威的年轻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要在全体学生面前,气急败坏抛出让自己“打脸”的话语,让自己陷入“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
再比如,如何去利用自己年轻人的优势去为自己的学生管理,奠定情感基础,突破问题学生,用极致的耐心和爱心,去逐一攻克,最后实现学生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我们说,教育是“慢”的事业。我是很认可这一论断的,无论从学生的培育而言,还是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情感积累和价值观的建立而言。而对于年轻教师,不要急于求成,用“慢”和“磨”的“愚公移山”精神和行为,去攻破学生建立的“堡垒”,建立相互尊重和配合的较好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极端的情境和学生案例,有时候我们束手无策,处理地非常失败,甚至到现在都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有时候我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解决的很漂亮,至今享受着作出正确决定而衍生的师生幸福。所以,希望老师们能够梳理和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情境或案例,然后我们一起按照话题和逻辑整理好,在日后的探讨和分享中,由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们来释疑解惑,引导成长。
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的推演,100个学生就应该有100把教育的“钥匙”,世上绝对不存在一个万能的教育“钥匙”,而每一把钥匙都是建立在教师的自己教育理念与对其学生个性和成长背景的综合了解下而打造的,同时,还必须关注的是,每一把钥匙的后面还应该有“分钥匙”。
比如,某一位学生为人平和善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但突然有一天,教师说了一句并无异样的话语或作出的行为,但可能某一个情境下该学生反应激烈,甚至师生冲突。教师非常生气但同时不知所以。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分钥匙”,有可能前一节课该学生收到了任课教师的误解,有可能该生近期家庭出现了状况等等,我们在没有关注和同理到学生情绪的前提下,还依然用平常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去处理,可能就出现了尴尬情境的产生,甚至更严重的后果状况出现,这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教育悲剧发生的原因。不是某一天某一个老师师德有问题,或行为不合规,而是没有关注到特定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或其它什么的。所以每一把钥匙后面,倾注的应该首先是爱心、理解和关注,都应该是柔软的东西和方式。
在师生发生沟通障碍或危机的情况下,处理的最佳选择是先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再来解决问题。个人的情绪不管控好,那就会衍生诸多的不恰当的应急言语与行为,只会让事情难以收场。
还是那句话,教育是“慢”的事业。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等待,问题不一定非要在那一个点上立刻解决,可以缓一下,再缓一下,几小时,一天,甚至一周之后,问题一定是解决和画句号的,但是双方,尤其是学生情绪缓和之后,思维的死胡同,情绪的对立,各自的脸面下台都将疏通,问题自然更容易解决了。
作为教师,永远不要觉得够了,满足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永远在路上,成熟的老师如果用所谓的“经验”去管理所有的班级,只会让自己慢慢地被学生嫌弃,陷入到管理无效中,因为时代在变化,学生情况在变化,我们的理念和行为也要与时俱进,翌日更新。而年轻的教师更是不能顿足不前了,只有不断的观察、修炼、反思、总结和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升华,成就自己的教育梦,享受自己的教师幸福感。
在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