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谈白发魔女
文/伟爵爷
一剑西来,千岩拱列,魔影纵横;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且收拾,话英雄儿女,先叙闲情。
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叹佳人绝代,白头未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短锄栽花,长诗佐酒,诗剑年年总忆卿。天山上,看龙蛇笔走,墨泼南溟。
——词寄《沁园春》
这恐怕是一首置身于宋代亦不输风采的词,勾勒出了一位至情至性的女子,道尽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一)
她从小母亲早逝,又被父亲遗弃,三岁前一直由母狼哺乳,后被凌慕华收养,为其取名练霓裳,并传授绝世武学。如此的身世背景,等待她的人生路,也只有江湖了。出道后,她凭借一手诡异狠绝的反天山剑法,威慑群雄,成为了陕南川蜀的绿林领袖。特殊的成长环境让她形成了刁钻蛮横、喜怒无常的性格和好勇善斗、以暴制暴的行事作风,久而之便得了一个“玉罗刹”的称号。
可是,她终究是一个正值美好年华的女子,在强势的外表下,内心也向往着爱情,渴望着被疼爱的快乐。一曲霓裳羽衣舞,让盛唐多了几许柔情;一个“玉罗刹”练霓裳,在遇到爱情后,又会给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明末清初)平添怎样的人性光芒?
(二)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她和卓一航的相遇属于偶然,而且彼此都是一见钟情。
“洞颇深幽,卓一航行到腹地,忽然眼睛一亮,洞中的石板凳上,竟然躺着一个妙龄少女,欺花胜雪,正是在道观中所遇的那个女子,看她海棠春睡,娇态更媚,卓一航是名家子弟,以礼自持,几乎不敢平视。见她睡得正酣,又不敢将她叫醒,心想:若她醒来,岂不误会我是个轻薄之人!于是放轻脚步,走到靠近洞口之处,盘膝静坐,看外面雨越下越大,虽然心头鹿撞,想那少女颜容世间少见,但却连看也不敢回头去看。”
若不是碍于男女之礼,卓一航的两只眼睛恐怕是不会从这位女神身上移开的吧。醒来后,在几句本能的斥责后,她已知道眼前的这个翩翩公子不是轻薄之徒,她说自己姓练,让他给自己取个名字。卓一航见她“衣袂风飘,姿态美妙”,冲口说道:“叫做霓裳,岂非甚好?”这不是前世注定的缘份还能作何解释!
缘既以起,何去何从?卓一航是地地道道的名门子弟“官三代”,他的祖父是刚卸任不久的云贵总督卓仲廉,他的父亲卓继贤官至户部侍郎,他本人则是武林泰斗武当派的首席弟子,而且已经内定为掌门接班人。这样一个被光环笼罩的“体制中人”,和练霓裳这个世人眼中的黑道女魔头,他们的感情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而且,之前武当派弟子耿绍南,因傲慢不逊被练霓裳削去了左手二指,武当派早已视她为仇敌。
武当四老于情于理都坚决不允许他们培养多年,肩负武当派中兴大任的卓一航和练霓裳有什么瓜葛,从而自毁前程。可悲的地方又在于,卓一航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书生剑客”,他骨子里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虽然在目睹了皇帝昏庸、阉宦当道、父亲含冤而逝后,不再抱有入仕之念,可是依然在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他在内心深处对“绿林”是排斥的,正如练霓裳天生反感“庙堂”一样,这是由他们的出身和成长环境所必然带来的价值观。这种观念在两人的一次对话中,很直白的表达了出来:
卓一航忽然叹了口气,心想玉罗刹秀外慧中,有如天生美玉,可惜没人带她走入“正途”。玉罗刹问道:“好端端的你为什么叹气?”卓一航道:“以你的绝世武功,何必在绿林中混?”玉罗刹面色一变,说道:“绿林有什么不好,总比官场乾净得多!”卓一航低头不语,玉罗刹又道:“你今后打算怎样?难道还想当官作,像你祖父、父亲一样,替皇帝老儿卖命吗?”卓一航决然说道:“我今生绝不作官,但也不作强盗!”玉罗刹心中气极,若说这话的人不是卓一航,她早已一掌扫去。卓一航缓缓说道:“我是武当门徒,我们的门规是一不许作强盗,二不许作镖师,你难道还不知道?”玉罗刹冷笑道:“你的祖父、父亲难道不是强盗?”卓一航怒道:“他们怎么会是强盗?”玉罗刹道:“当官的是劫贫济富,我们是劫富济贫,都是强盗!但我们这种强盗,比你们那种强盗好得多!”卓一航道:“好,随你说去!但人各有志,亦不必相强!”玉罗刹身躯微颤,伤心已极。
而且,也许真的是温室里养不出花朵,出身官宦之家的卓一航,温文尔雅有余、果敢决断不足。性情懦弱的尚且不如《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可是他的“练姐姐”却比霍青桐霸道多了,也主动多了。
为了追求自己的终生幸福,练霓裳一人一剑,独闯武当。单就这份气概而言,倒真是颇似关羽的“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她认为如果卓一航真的爱自己,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后,这次一定会随自己下山的。的确,卓一航在饱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苦后,一见练霓裳,便抢着说道:“我已打定主意,今后愿随姐姐浪迹天涯。”可想而知,练霓裳当时心里有多欢喜。
可当练霓裳为了带卓一航下山和武当众人发生冲突、激战恶斗之时,卓一航优柔寡断的个性又充分暴露出来,在情爱和师恩之间摇摆不定。站立一旁“看得心惊动魄,知道此场恶战,非有死伤,绝难罢休。心中矛盾之极,也不知愿那一方得胜。”在挣扎中,神智渐觉昏迷。终于在耿绍南的怂恿下,糊里糊涂的向练霓裳连射三弹。如此举动,怎么可能会让一个为了他,不惜以身犯险的女子不心痛欲绝呢!
练霓裳当然会感到委屈和不解,相信在心里会不停的问着“为什么你要如此待我”。极度的疲劳和疼痛让她在山谷中沉沉睡去,待醒来临溪一照,竟已是满头白发。
斯以为,这是全书最令人心痛的一章,甚至在整个文学世界中,都是一段让人痛彻心扉的文字。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在被自己深爱的人伤透了心之后,又发现自己最为爱惜的美貌也不复存在。经此巨变,无论什么爱恨都是过眼云烟了。于是,练霓裳“一声凄笑”,下山疾跑而去。从此,“玉罗刹”变成了“白发魔女”,称雄天山。
(三)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卓一航一定不会想到,在几十年后,风流倜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作了这样一首诗,简直可以成为他遇到练霓裳后所有心情的最佳写照。在练霓裳大闹武当上之前,他“不负如来”却辜负了绝代佳人。在此之后,他终于明白,练霓裳才是他生命中最难舍的。于是他决然对武当四老说:“请师叔原谅,另选掌门,弟子去了!”。
“今生今世,若不见她一面,死难瞑目!”他“迎晓风,踏残月”,千里迢迢,来到天山脚下,却得知练霓裳已成“白发魔女”。他发誓“莫说她白了头发,即算鸡皮鹤发,我也绝不变心。海枯石烂,天荒地老,此情不变。皇天后土,可鉴我言。”
此后,练霓裳虽然和他见过几面,但“心灰已极,想起十多年来的波折,如今头发也白了,纵许再成鸳侣也没有什麽意思。玉罗刹的想法就异乎寻常女子,在她想和卓一航谈论婚嫁之时,便一心排除万难,不顾一切。到如今几度伤心之后,她觉得婚嫁已是没有意思,也就不愿再听卓一航解释,宁愿留一点未了之情,彼此相忆了”。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雪花难冷故人心,海角天涯遥盼更情深!”卓一航在苍茫雪夜,吟诵此词,以表对练霓裳的痴情。最后,为得到能让白发变黑的优昙仙花,愿在天山苦苦守候六十年。
在梁羽生的另一部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可以得知,卓一航没有等到花开就去世了,其弟子张华昭秉其遗志,在练霓裳百岁大寿之日,为其送去了优昙仙花。练霓裳捧着花读着卓一航的遗书,万念俱灰,原谅了他。
(四)
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但对于二人来说,恐怕也是最好的结局了。
其实,练霓裳和卓一航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论练霓裳的武功,显然只有岳鸣珂能与之较量,论她的地位,也只有李自成可以匹配。但也许是她的生活中一直接触的都是绿林豪杰,所以遇到名士风度的卓一航后,有可能是出于新鲜,便情愫顿生,芳心暗许。
卓一航何尝不是如此,论身份地位,谈吐文雅、落落大方的何萼华;美丽可爱,纯真可人的何绿华都是合适的人选,也符合武当派的期许,可他偏偏爱上了和武当派势不两立的练霓裳。
爱情毕竟不是理性的!试想一下,如果练霓裳没有遇到卓一航,从而陷入爱河不可自拨,也许她会追随李自成去干一番起义造反的霸业,成为一位巾帼枭雄。她当然不喜欢官场,所以在功成之后,应该会像留侯张良一样,闲云野鹤,高山流水。想来她毕竟一介女流,李自成应该也不会鸟尽弓藏。张爱玲说:“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的以一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至情至性的练霓裳尤其如此!
卓一航如果没有爱上练霓裳,以他的个性应该会遵循武当四老的意愿,娶何萼华为妻,接任掌门后,相信会有能力改革武当派日渐式微的局面。
于他们而言,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幸福,可是,命运终究不能假设。
两人重重波折的感情之路,总让我联想到杨过和小龙女,杨龙二人的“师徒恋”也是不容于世俗观念。练霓裳和小龙女甚至有不少相似之处,她们的意识形态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只不过一动一静、一烈一淡、一狂一雅,但在追求爱情上,都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可小龙女终究比练霓裳幸运的多,她遇到的是那个为了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杨过。
记得,初读《白发》一书时,年纪尚幼,当时觉得卓一航实在太懦弱,没有什么男子气概。如今再读,也渐渐地理解了他的无奈,他的身家背景决定了他不可能像杨过一样率性而为,他身上肩负的责任实在太多。毕竟,爱情不能构成人生的全部,要求一个人为了爱情放下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有一句歌词写道“也许心碎是爱情最美的样子”,或许可以作为这个故事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