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婚姻育儿

你能教给孩子些什么01

2016-12-09  本文已影响43人  碎娃Bin

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的小孩子长得太快了,我妹妹一周岁多点的孩子,会玩手机,懂得通电话,甚至拿着U盘在电脑上找口插。网上也到处在为小学生写的作文惊叹。妹妹除了带孩子玩耍,教孩子基本的认知,很多时间再想怎么利用这些时间去挣点钱,补贴家用,例如刷单。

可是我担心,她将来能教给两位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成长速度快,如果自己没有各方面的提高,可能孩子很快就想摆脱或者反抗母亲的管教。比如最简单的例子不听话。

当然这只是我的单方面猜测。我想说的也并非育儿经。只是觉得很多即将或者已经为人父母的人,还需要成长很多东西。不只是为了达到怎样的成功,更是为了孩子。

不让自己孩子输在起点上,这个起点应该是父母本身。而并非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或者多么高级优秀的学校。

我们今天先从一条最普遍的地方说起。

“孩子,你要考第一名”

很多人都会希望孩子在学校里成绩斐然,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这就导致了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比如说孩子考试回来考了70分,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笨,怎么只考了70分?你的孩子考到了95分,孩子回来说:“妈妈,我今天考了第二名。”第一个反应就是“下回你要考第一名”。

我们再去看一下雷军的一番话:说实话,2015我不OK。过去的一年我们实在过得太不容易了。年初我们定了一个8000万台的销售预期,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不知不觉我们把预期当成了任务。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不自觉地围绕这个任务来展开,每天都在想怎么完成。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的动作变形了,每个人脸上都一点一点失去了笑容。这时候,我们就要多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定下了2016年最重要的战略:开心就好。

是不是发现,雷军为公司制定的8000万台的销售预期,和“孩子,下回你要考第一名”是一样的心态?

我们的确会不自觉的拿自己和周围人比较,工资多少,房子大小,车子档次,衣服价位等等。心理学上有一个“社会比较理论”,谈到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评价自己的心理动机,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会以他人作为比较的来源与尺度,通过对比来评估自己的态度、能力和反应的适宜性。

费斯汀格指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作逆向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人们为什么嚷着模仿传媒中的典范。社会比较可以为个体提高自信心,并且成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础。可是,当比较建立了不实际的标准,这些功能都会失效。

社会比较是有利有弊的,只有通过对比,人才能调整自己在周遭环境的位置,评估自己的实力,进而采取适当的行为。但比较过分,就会为难了自己,容易打击自信心。

既然这种心理是社会化群体中必然存在的,我们客观对待它即可。

01 跟自己比较。我们总会因某方面不如别人而羞愧嫉妒,其实跟自己的过去比较,自己那方面已经提高了很多,只要有进步就是提高了。反之,则真该鞭策自己了。

02 和自己差的人比较,但是这方面切记也能太过得意,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得意之时,要保持一份谦虚好学的心态,扶助后进的爱心,这样自己的人缘就不会差,生活就会充满温馨。

03 开阔心胸,将心比心,别人的优秀也必定付出了对应的努力。 别人的成功,只要不是通过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来获得的,我们都没有嫉妒的理由。不仅如此,而且要懂得欣赏成功的人,替别人开心,跟人家学习,自己心情也会很好,而且还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自我的提高。

04 如果自己做到了最好,但是发现还是比所有人都差,这样的话,也不必自责了,因为自己已经尽力、问心无愧了,当然生活要继续,如果某一个方面真的不适合自己,就可以考虑改弦更张,考虑其它适合自己的领域来尝试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可能每个方面都失败的。

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做到了,在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够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成为他自身一种很优秀的性格特质。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保持乐观、继续努力,在无限未知的未来中幸福生活。

最后,再附上几篇“优秀”的小学生作文。

@__@

—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