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5个改变人生的思维模式
很早就听说《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部很治愈的心理学书,终于有时间将这本经典读完,读的过程经常被集中营的场景震撼,作者对如何获得生命意义的探寻,意义疗法的经典案例,专业实用的心理学知识,让我很受启发,感觉相见恨晚。
这本书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此段来自百度词条)。
也许书中的“大道理”谁都懂,但是弗兰克尔结合自己在集中营的特殊经历,以及一生都在进行的意义疗法研究,使这些理论不再只是一碗“鸡汤”,更是一副“良药”。在这里我列举了书中提到的5个观点,我以为,如果一个人能习惯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对你的思想意识、态度、行为有一些积极的改变。也许会成为你改变人生的起点,思考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活出精彩的一生,弗兰克尔自己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一、“人最终是由自我决定的,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人的一生有多少是外在的环境决定的?又有多少是内在的自己可以决定的?
宿命论认为,人不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条件的产物,或是遗传与环境的结合,弗兰克尔认为这种理论是非常危险的。作为神经学和精神病学两个领域的教授,他充分认识到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对于人的限制。但作为四个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也亲眼见证了人在难以想象的最坏的境遇中勇敢面对和战胜各种厄运的能力。
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集中营是个比较极端的地方,但谁又不是现实的“囚徒”呢?每个人都会受制于某种环境,记住:你不是环境的产物,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相信自己可以从任何环境中跳脱出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到疫情期间在方舱医院读书的“清流哥”,想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当然,在集中营的环境中更多的也许是身不由己,生命很脆弱,希望很渺茫,囚犯能做的只有自己跟自己挣,只有永远不放弃自己。就像在集中营中狱友给弗兰克尔的保命秘籍中提到的,用最后一块面包换刮脸用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来更年轻,想活下来,你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在狱中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获得生存的希望,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才可以获得自我救赎和突破。
二、“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就是帮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他一生都致力于意义疗法的研究。其实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有坚定信念的人,是很幸运的。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在这个过于麻木和浮躁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沉下心,想想生命的意义,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只有知道为什么而活,只有信念和使命能指引我们,战胜生活的艰难以及比艰难更可怕的虚无。
这本书后半部分,都是围绕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相信读后可以使你获得一些找到生命意义的途径,至少会得到一些启发。
比如,通过投入某项事业,通过爱一个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比如,体验真善美,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
比如,用良知指引寻找的方向,意义疗法认为良知是一种提示器,能够指示我们在特定情境中前进的方向。
比如,认识到意义的本质——责任。
比如,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大责任。
比如,通过想象临终之际回顾自己的一生,想象你即将与自己的亲人与这个世界永别,在那一刻,当你回顾自己的一生,你希望它是怎样的一生。弗兰克尔在意义疗法中用这个方法,使失去孩子的母亲,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意义,看到孩子那虽然短暂但非常有意义的一生,获得自己活下去的勇气和使命。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想想5年之后,10年之后,你想看到怎样的自己,也许就知道此刻该做些什么了。
也许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个漫长的过程,那就先试试弗兰克尔认为面对意义认知最简单、最实在的办法:意识到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就去做当下应该做的,可以做的。To be is to do存在就是做事。
三、自由和责任
弗兰克尔认为“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人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自由,是你发自内心,忠于内心的一种主动性,而责任是生命被动你承担的一种重量,同时也是赋予你的一种力量。
获得意义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意识到人的责任,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弗兰克尔关于自由和责任的观点,真的是醍醐灌顶,当你迷失的时候,就想想自己的责任,自己该对什么负责,该对谁负责,那里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四、成功和快乐都只能是副产品
成功或快乐,不该成为你心心念念的目标,当你全身心投入一项事业或一件事情,或投入的去爱一个人,成功和快乐才会作为投入之后的一种副产品出现。
这个思维模式,能够让我们潜心完成很多很难的事情。比如写头条,有时候特别用心的写了一大篇,但是推荐数和阅读数都少得可怜,更不要说什么“收入”,如果我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上面,肯定早就放弃了。但是我心里清楚,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整理读书心得,不断输出,不断积累的过程。想成事,只有潜心实干,不问得失,因为奋斗的路往往是漫长而曲折的。当你一心想着成功,想着出名,想着挣大钱的时候,你把心思都放在这上面,还怎么认真踏实地把事情做好呢?在这种患得患失、焦虑的情绪下你很难坚持下来,很多事都是不经意间水到渠成。弗兰克尔结合心理学治疗知识把这个思维方式,也做了分析: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跟恐惧能带来你所害怕之事一样,强迫性的愿意反而使你极为盼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为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如果你想让某人笑,那你需要给他一个笑的理由,比如讲个笑话,要是你催促他笑,或让他催促自己笑,那他无论如何是不能真正笑起来的。这样的行为模式被称为“过度意念”。
乐观主义不能通过命令获得。幸福不是能够强求的,它只能是结果,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
五 、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保持“幽默感”
有幽默感的人是很智慧很有魅力的,但是想不到在集中营这样极端艰难的环境里,幽默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弗兰克尔曾经在集中营中和狱友约定每天给对方至少编一个好笑的故事,内容则是释放后的某天发生的某件事情,他在书中讲了几个他们编的搞笑段子,集中营里的幽默感,非常细微,也许只延续数秒,但是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武器。“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钟。”
“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幽默感在春风化雨之间,成为强大的武器,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当你还能发挥幽默感的时候,至少在那一刻你战胜了枯燥和恐惧,你是非常强大的,你是“超脱”出来的。在疫情期间,中国人就经常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我们面对疫情的无惧、自信和强大!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保持“幽默感”,是一种很智慧很妙的思维转换!
多可爱的前方战士!
总结至此,感觉把弗兰克尔挺好的“良药”,生生地又熬成了“鸡汤”,大家还是去读读书吧,呵呵。
(文中带下划线部分,均为书中原文,图片来自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