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之仁(三)

2023-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14-17-1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白话】子贡向孔子问到:“管仲不算仁者吧?桓公杀死了公子纠,管仲不能殉难,还辅佐桓公。”

【思考之一】“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贡认为管仲仁否?

管仲是孔门师徒教学中经常举用的一个典型人物,也是孔门师徒之间和当时世人经常讨论的人物。焦点基本也都集中在当初的一段历史: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兄弟,小白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像召忽那样殉死,反而又去辅佐杀了自己公子的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尽管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当时的霸主,但管仲的这段经历一直是历史上争议的焦点。

上章子路问老师“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能为公子纠殉死,管仲却不能以死相殉”,这应该是不仁;这一章子贡又继续问老师说“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赴死也就罢了,但他去辅佐杀了公子纠的齐桓公,当他的宰相,这样应该是不仁吧?”“非仁者与”这是疑而未定,子贡不敢下定论,所以用疑问的口气问老师。

其实,我们一般人听了管仲的故事都难免会心有疑问:一个人能给杀了自己主公的敌人当宰相,他的行为不仅谈不上仁,恐怕连忠臣都算不上?所以,子贡的疑问,也是我们很多人的疑问。

清人曹之升《四书摭馀说曰:“管仲、召忽,子纠傅也。二公子之傅,受之君命。君命傅二子,不命事二主。有为所臣者死,未闻为所傅者死。”意思是管仲是作为公子纠的师傅,不是公子纠的臣子,当臣子可以死,当师傅的就没必要死。认为管仲和公子纠不是君臣关系,因此管仲不用为公子纠去殉死。

刘宗周曰:“子路责管仲不死,自是君子守身常法,如子贡便看得宽了。子路只断断责他不死,不落第二见,即死孔悝之兆也。春秋时终不可以无管仲一人。夫子生于衰周,目击僭王猾夏之祸,而身不能用,一腔热血无处可洒,不觉追念管仲之功,至以为到今受赐,盖伤今之无仲也。”夫子生于衰周,看到到处是僭越天子,弑父与君,蛮夷入侵华夏的乱象,不觉追念管仲尊王攘夷的功业,感叹当世没有管仲再世。

【思考之二】孔子又是如何看待管仲的?

藕益大师曰:“大丈夫生于世间,惟以救民为第一义。小名小节,何足论也?天下后世受其赐,仁莫大焉。假使死节,不过忠耳,安得为仁?况又不必死者耶?”大丈夫生于世间,当以救民于水火为第一要义,至于一些小名小节,何足挂齿?夫子不也说“贞而不谅”吗?子夏不也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云门隐者曰:“管子之大功有二,一是存华夏,二是尊周室。存华夏之功,功在万世也。”管仲的功劳有两点,一是保存了华夏的传续,二是尊重周王室。能存华夏,乃是万世之功!

顾炎武曰:“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夫以君臣之分,犹不敌华夷之防,而《春秋》之志可知矣。”

钱穆先生曰:“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君臣之分未定,且管仲之事子纠,非挟贰心,其力已尽,运穷势屈,则惟有死之一途而已。而人道之大,则尚有大于君臣之分者。华夷之防,事关百世。使无管仲,后世亦不复能有孔子,孔子之生而即已编发左衽矣,更何有于孔门七十二弟子,与夫《论语》之传述?故知子路、子贡所疑,徒见其小,而孔子之言,实树万世之大教,非为管仲一人辩白也。盖子贡专以管仲对子纠言,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世言,故不同。”又曰:“前章以许齐桓,此两章以许管仲,此皆孔子论仁论道大着眼处。”

清人俞樾《湖楼笔谈》也说:“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能死而又相之,此匹夫匹妇之所羞,而孔子顾不之罪,何哉?”孔子不责怪他为什么?曰“此三代以上之见,圣人公天下之盛心也。”是夫子持的三代以上的见解——以天下利益为重的缘故。“天之生管仲,使之匡天下也。天何私于齐而为齐生管仲哉?管仲亦何私于齐而以齐霸哉?使齐不用而鲁用之,则以鲁霸可也。鲁不用而之秦、之晋、之楚、之宋,则以秦霸、以晋霸、以楚霸、以宋霸可也。夫且无择于齐,而又何择乎小白与纠哉?”“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伊尹辅佐过商汤也辅佐过夏桀,但无论是“就桀”还是“相汤”,他的心都是为天下苍生。“孔子历说七十二君,皆是道也。至后世则不然,君之视其国如农夫之有田,臣之于君若佣焉而受其直。于是齐王蠋之言,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人人奉之为天经地义。一犯此义,则匹夫匹妇皆得而笑之;虽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曾不足赎其毫末之罪,而孔子之言,遂为千古一大疑。嗟乎!此古今之异也,古人官天下,后人家天下也”。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管仲该不该为公子纠赴死?是“家天下”的观念在作祟,我们把大夫当作国君自家的佣人了。而孔子是“官天下”,他着眼于一个人在什么位置上要对天下人能产生多少的利益,“此三代以上之见”,这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精神、用人精神,“公天下之盛心也”,大家都觉得是受天俸禄,而不是为某一个君主服务的。而管仲没有随着公子纠自杀活下来,“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百姓到今天都是受了他很大的恩赐的。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孔子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待管仲,他带给天下后世的利益是很大的。如果当时管仲殉公子纠死掉,历史就改写了——华夏早被夷狄侵略,整个文化道统就消失了。

所以,孔子称赞管仲仁德,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深远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的仁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