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跟随JT叔叔学庄子好文采收集东天看文章

庄子内篇第五《德充符》主轴和道家正宗房中术

2023-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东坡历险记

《德充符》开篇就讲了几个残疾人的故事:

几个残疾人都是犯了罪遭受了刑法导致的残疾,应当说是为世所不容的,庄子却拿他们举例,说明内在美好,即使残疾,同样可以超越所谓的权贵和权威——

被砍断腿之人王骀,其吸引学生的人数竟然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实在是因为其内德美好;

被砍断脚之人申徒嘉,执政大臣子产不屑与他为伍,而申徒嘉最后却让其惭愧而服;

被砍断脚趾之人叔山无趾,去拜访孔子,孔子以罪、以名揣测他,叔山无趾顿时知道了孔子好名称仁的德性,以奇异幻怪的名声传闻天下,顿时放弃了孔子,打心眼里瞧不起他。

《德充符》主轴:

一、你内在的修养,也就是你的德,非常充满的话,你外在的人生呢,就会符合你内在美好的那个状态。

一个很丑的,或残疾的,或不聪明的,一般人认为这类人没有理由喜欢,你又不性感又不成功又不是大好人,没人喜欢。但庄子却说这种人如果内在够美好、够快乐,最后外在的人生还是会符合你的内在,大家会很喜欢他。

二、要实现内在的美好,庄子认为就要保持生命源头的本态,不要被各种后天形成的信念所迷。

孔子的主张是各种“应该”的教化——“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道家的方法却是让你不要盲目接受“你应该”的说教,而是要对自己有好奇心,要心向内,要去问我到底怎么了,我为什么会这样?我现在是怎么样,承认这个事实。了解要怎么样帮助自己?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好好相处。这不是一个爱别人的活动,只是一个救自己的活动。一种关起门的自己,跟自己好好相处的功课,这比较是是道家想要的。

1.保持源头本态的第一个层次:允许别人做自己,不要批判!

我们是不是能容许我们身边的人做自己。如果你想帮助对方,也千万不要去提醒对方,等对方的我执尽量燃烧,直到对方厌烦自己这样为止,直到对方自己觉醒,你才能真正帮到他。申屠嘉的老师就是这样帮助他的:

申徒嘉犯罪被砍一条腿,一直遭人歧视,他也随时处在应对别人对他鄙夷挑剔和厌恶的情绪,并且他自己也认为这是该有的。他的生活是收紧的。

他去学道时,准备好被老师嫌弃,然后再次承受那种痛苦。结果他老师好像根本没看到他的断腿,而是和对待任何一个普通的学生一样。说:“来了啊,坐吧!”

申屠嘉好意外,那个时候他才知道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世界。而他跟着老师学了十九年,感觉到老师好像一直不知道他断腿。申屠嘉因为这样,心境得到很大提升。面对子产的嫌恶,他也不动心绪了。

当你处于一种不断重复的同一种形式的痛苦时,你要想,不是你自己的错,也许你仅仅是没碰到申屠嘉老师那样的人。

2.保持源头本态的第二个层次:允许自己做自己(和自己的灵魂连接,超越肉体执着,不怕)

庄子认为要安稳在一个正确的价值顺位里,当天平的两端,一边放着有形的,一边放着无形的,那一定要选无形的这面。

我们在听别人要我们怎么做的时候,忘记听自己里面的声音了。如果自己不喜欢却去要了,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比如时代潮流说去科技产业园当科技新贵是最好的,然后小孩就去了,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只是痛苦地熬。

社会上很多像儒家的人,牺牲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却去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样”。比如告诉孩子“为了你,我牺牲了什么,你一定不要辜负我”,这几乎是世界的主流,大部分人选择了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去做想做的事,背叛了自己灵魂的呼唤,然后去教人家也要背叛自己灵魂的呼唤。这就造成了不能做自己。道家主张保持源头本态,重视自己灵魂的呼唤。

a.和灵魂接通

你必须要和自己的灵魂接通,然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你才可能真正帮到别人。

如何找到自己接通的证据呢?那就是不会怕。

如果一个人真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灵魂,只是到地球来玩玩的话、他对物质世界就不会有怕的感觉,不会担心别人来杀他,不会担心被车撞死,反正就是觉得该来就来该走就走吧。

重要的是我来的这段时间,能为我的灵魂捞到多少营养。所以每一天都是我来这个世界上吸收学习成长的日子而已。有这样的念头就是不被恐惧支配的人。

当我们觉得只是这个肉体人的时候,就会恐惧担心,金钱啊、工作啊、房子啊,小孩的学习啊,就是环绕这个肉体,产生得失心。

是不是可以说他的源头都是怕的,怕得不到幸福,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财产或者名声。很执着于名利权势的背后,我门是不是也可以说背后有一种怕。

没有了名利权势的盔甲,他的人生会很恐怖。他需要这个名利权势,人家才会对他好,才会理他。才会看得起认同他。

所以,这些都是执着于肉身的人开始的一连串的恐惧之旅,基督教对这个恐惧之旅的象征物是失乐园。

因为得失的不安又产生了另一个盔甲——好恶,对我有实质利益的人我就喜欢他,损伤了我面子的人我就讨厌他。

于是我们看到,恐惧之心产生得失之心,得失之心产生好恶之心,有了好恶之心,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变得有情绪。

所以庄子认为,情绪全部是假象,当你起情绪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些情绪是你恐惧的总和。所以(保始之争不怕之时)认识到我会有情绪是因为我在怕。用逻辑倒退回去,到最后都是怕。

人的情绪就是一个人肉体执着的恐惧的总和。认为有一天自己的肉体损毁了,自己就被消灭了这个观念、每次起情绪都在助长这个观念

b.处理情绪

每起一个情绪要问自己,我到底在怕什么?我的无力感在哪里?

比如叫男朋友下班顺便买点东西回来,如果他没买,我有情绪了,那么想想究竟在怕什么?答案是怕走路,那就好化解了。

同时也接受一个事实,他没有那么在乎我,我就会想,我为什么需要他那么在乎我?哦,原来是我用钱一直找他拿,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学习一技之长,可以不要那么依赖他。

意识到他没有那么爱我,我不值得那么被爱,所以我很害怕。可是地球上有多少人值得被爱呀,所有的爱都是你争取来的。意识到自己没有那么可爱。意识到自己不可爱也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然后向内理理自己有什么需要改善,要不要改善?

当你把一个情绪还原成恐惧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能逃脱那个恐惧,怎么办?关键诀窍就是“支离其德”,因为往往你不能逃脱,说明你有一个强大的我执在那里,往往这个我执就是“我应该”。

这里老师举例说:比如学中医时他怕老师不喜欢他,背后的我执是“我应该”尊师重道,“我不能”背叛师门,但其实世间的道理是,他不喜欢你,你就可以不喜欢他,不在这里学,网上还有很多盗版可以抓,郝万山刘渡舟之类(JT老师也曾经好难)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先是大笑,因为想起了抓盗版那个画面感。但是笑着笑着就哭了,因为心痛自己的偶像也有那么卑微的心理,他小时候的伤害在《惊才绝艳》那篇文里提到过。同时我又想到了自己怕被人抛弃怕不被别人喜欢的过去,因为在我两岁多时妈妈生了妹妹后,我感受就再也得不到她的爱了,形成了“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信念,即使长大了的我,能力突出,别人看起来美丽自信,在职场上纵横,但这个信念仍如影随形,令我总有些时候不能真正自信,直到跟着JT叔叔学了庄子才自己觉悟到,原来是因为我有这个信念。】

c.保持源头本态的第三个层次:可爱心法——才全而德不形

庄子在这里讲到了哀骀它的故事,大意是鲁庄公向孔子述说,自己爱上了一个丑八怪。

这个丑八怪据说丑骇天下。但是男人见到他,会思慕他不愿离开他,女人见到他,就哭着喊着要嫁给他,对父母说:与其做别人的正妻,不如做他的小妾。

鲁哀公召这个人来见,果然丑得让天下人惊骇。但不久鲁哀公就和其他见到哀骀它的人一样了,离不开他。

也不见哀骀它有什么个人的观点,别人说什么,他就附和、别人诉苦,他就说哦,你好苦。

鲁哀公一个月不到就对他怦然心动,一年不到就想把自己交给他,并且把国家宰相的位置交给他。而哀骀它沉默了一下,说好吧,好像不想要的样子。

这种荣华富贵,他竟然不想要。哀公忽然觉得自己好烂啊,觉得自己太糟了。更加焦虑、更想表现自己,就想把国家给他。

他却什么都不要,走掉了。哀公的内心在滴血,像抽空了什么。从此以后,拥有一个国家因为没他在身边也不快乐了。

于是鲁哀公就问孔子这是什么样的人,把自己搞得昏头转向。

孔子举例说:一群小猪不知猪妈妈死了,还在吃猪妈妈的奶,但猪妈妈灵魂离体的刹那,猪宝宝感觉不到同类了,马上逃走了。孔子的意思是说,相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庄子在这里给出了一个顺位,灵魂人格层面上相爱一定是高于肉体层面的相爱。鲁哀公虽然爱上的是一个丑八怪,但这个丑八怪一定有一个很美的灵魂。虽然开始觉得丑得可怕,但是相处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这个丑也没什么了。

身体的美丑和名利权势,这些只是一个包装物,这个包装物背后的灵魂人物究竟行不行,这才是最为重要,影响长久相处的。

如果一个人是那种太过黑白分明、凶狠,批评的那种灵魂的话,即使他很优秀强势很性感,你会和他相处吗?

人要好相处,还是需要灵魂有一点憨厚的,你要这样你要那样,他真心觉得好,没有那么强烈批判,那种辩论型的批判,这种人就好相处。

没有脚怎么穿漂亮的高跟鞋?这象征物是说,我们要享受人生,要能够被人爱,你必须有一个更可爱的核心存在于这些肉体层面的背后。

孔子继续举例,照顾皇帝的人,都要挑不能结了婚和穿了耳洞的,因为中国人重元气,觉得那些人元气不完整了,照顾皇帝的人要挑气场好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肉体气场好不好,都是有差的,更别说灵魂美与不美,那更是有差啦。

哀骀它一定是一个资质很完整的人,可是他的德,他的修养的功夫没有很清楚地表现出来。庄子的逻辑是,一个人的内在能量已经很美好了,可是他不要表现出来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很美好的吸引力。

这个“表现出来”是指什么?例如耶稣,当时耶稣在海边随便说了两句一般的话,打鱼人就不打鱼了跟着他跑了,这种有魅力的人是有的,但当耶稣把自己的修为分享给众人的时候,“表现出来”了,犹大背叛他,彼得也说不认识这个人。

佛陀也是一样,当他刚开悟还没开口说话的时候,拜火教的嘉叶三兄弟马上就跟他跑了,后来开始说话了,就很多人恶搞他。

一旦在台上开始讲话了,谁都不喜欢你了。 历史的前例就是这样,有道之人开始讲话,就很多人想让他死。明哲保身的话,就是你有道,但不要讲话。才全而德不型,大致就是如此啦。

什么是“才全”,就是一个人的资质,人格或人性这类东西,他的灵魂修得很圆满。

白天黑夜发生很多事,有利的无利的,让你高兴让你伤心的事不断的来,怎么办呢?道家认为,就是不管外面什么事来撞击你的心,这种事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不能入于灵符,不能把它放在容纳你灵魂的容器里,扰乱你的心,刺伤你的心。

面对这些冲击,你都要生出一股暖意,维持生出一股春天的状态。直白一点,就是什么事情你都可以挑一个舒服的角度看,重要的思想是你不要僵死在你自以为应该的角度。

事情来,你也感知到了,但是你的心还是可以转得出,那个春天般的心情,就是道家人要求做到的。

你如果做到了,代表你已经有一个灵魂上的圆满,那就好像你的灵魂住在了一个很安全的地带。那这样你的本质就被你保全了。

不管外在遇到什么事,你的心永远生得出你要的那种心情。这样就是才全,代表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已经做得很好了。

什么叫“德不形”,就是心要平。心要平的话一定是生命能很充实,充满了好的生命能,每天都觉得很幸福很快乐。

能量充实,是练齐物论,不打辩论战一点一滴省下来的,不是其他教派说的心很空,很冷漠,死气的空。正是因为生命能充实了,人才会更加专注地去做好每一件当下的事。这是道家觉得健康的空,健康的“槁木死灰”,不像其他门派的修炼者,到了一定时候,对这个世界冷漠了,心死空了。

道家的感觉是,即使超越了,觉得身在地球的自己是在一个剧中,但还是很有兴趣的观赏,仍然有一种导演是我,演员是我,摄影机(身体)是我,我很享受自己的创作的感觉,还是很爱生活,很快乐地在观赏自己创作的作品。

心平!不动的心一定是建立在高度幸福感、高度的心力之上的。心力即感知力和表现力,要承认事实,不起情绪。人一被自己的观念欺骗,就会起情绪,承认事实的时候人不起情绪,被观念和信念恶搞的时候会起情绪。

感知力能够穿透信念的束缚,穿透道德观的束缚,穿透我们一般认为对错的束缚,去感知到事实的时候,这个人的心力是很强的。唯有在心力很强的时候心才能平。而不是信个什么宗教,练个什么功,或者受了洗,我执就完全消除了,而自己平时却这也忘了,那也搞错,心力烂得不得了,那不是心平,那是心空,心已经没有能量了,那就完了。

充满了能量的心平是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就像蓄满水的大水缸,你踢一脚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充满能量的心,不是别人说一句什么,他就会起情绪反应的。因为你激不起他的涟漪。

一个有道的人他没什么情绪,只是在那里感知,你如果有什么意见,他觉得都可以。他也不会跟你吵,不会堆积有很多意见。看什么都顺眼。

一个人的道行这种东西,就是他内心能够达成多少调和的修养。如果他内在的修养达成了,而不表现出来,你不知道他的好恶,你就很自由,因为他也没有什么意见、你爱怎样就怎样嘛,可以完全做自己,不需要装假,不需要戴面具,不需要去扮演一个他喜欢的角色(因为他没表现出好恶),而同时你又感到了他身上那种因为心充满了能量的幸福波动,散发出的幸福感。在他面前很单纯的,没什么好动脑筋的,就变成单纯的感受他身上的一种好像蛮幸福的波动的一种现象。

这种人就会让你觉得很可爱,面对这样一个可爱的朋友我们不需要花力气去应付、去对付他。我们在他面前讲什么,他也不太会批判我们。他也没什么意见,就听你讲而已。

这种人在生活中也是有的,他颜值既不突出,也没什么高明观点,既不能干,也不聪明,但你不自觉地就想和他待在一起。他只是可爱,你就觉得想在他身边多待。道家觉得能修到这一步也不错。达到这一步,齐物论要练到多高啊?因为我们能感觉到,当心力不够的时候,就很容易对人对事,对别人一举一动有意见。

鲁哀公的反省:爱子民却忽略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就像父母对待孩子,关心其吃饱穿暖,告诉他你要这样你要那样,我都是为了你好呀,但是忽略了对方本质的需要是什么。很多事不是你在里面“爱”,或者当好人就能解决的。鲁哀公说,我在这边做一个正确的人,照顾爱护子民,那只是名而已。在本质的部分,我还是有所缺损。

如生活中努力的当一个好太太,丈夫却劈腿了,努力地当一个好妈妈,孩子却很不开心。很努力地和朋友相处,对他好,关心他,听他讲心事,最后朋友也觉得不怎么样,甚至背叛你。当我们自以为在做很对的事,结果却常常把自己搞死。

庄子用鲁哀公这个亡国之君来做象征物,提醒我们自以为的优秀正确,如果不合乎道的本质,很容易事与愿违。

我们看到,庄子对主流的道德伦理一直都是质疑的,你做到了自认为的正确,你就真能幸福快乐了吗?

庄子还提到“天生天养”,他认为人不需要为吃穿住行忧愁,大宇宙既然生了你,就为你准备好了一切!这也是心平的基础。你真的信任大宇宙,你该有什么,大宇宙都会给你,没有什么好忧虑的!

本章衍生论题:道家正宗房中术

道家认为一切自然的问题都不是禁忌问题,大宇宙万事皆允,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只是在宇宙因果规律里循环相应。你愿意选择什么,宇宙都没意见,但是你得自己承受你选择带来的结果。

道家主张回归本源,对于人性的东西自然不会以善恶好坏来进行评判,所以也不会刻意提倡禁欲。全真教之前,道家各派都是允许结婚的。

道家认为压抑性欲也是一种肉体执着,它是走向了一个反向极端。压抑不能消除,堆积的情绪会让自己失调,但不压抑并不代表主张去放纵。道家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那就是高明的房中术。

老师讲到这里说,不是要大声疾呼“房中术”,而是高明的中国古人自古即有传授,每个中国人都会才正常。后来不知怎么走歪了,所以在这里权当是对了解到这里的人进行一点性教育。普通人保健康,修炼的人保阳气。

道家重修仙,一切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修仙。而修仙必须筑基,筑基必须超越欲望。道家不主张压抑欲望,主张超越。在有这个能力之前,道家对于平息正常的欲望又能保持身体不遭受阳气的太多耗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的。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具体的方法就是启动人体的副交感神经系统。

当一个现代人的精神处在某种状态下,他身体的整个运作机能、免疫功能是紊乱的,当身体处于这种紊乱的状态下,很多毛病都会发生,即“神经自律失调”。自律神经,即是我们人体内,有一些神经系统,它是自己管自己的,我们不能用意志把它怎么样,不能控制它,即为自律神经系统。

自律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人体不能主动控制这两种自律神经,但心情变化时,这两种神经就会自然跟随调节反应。交感神经分泌肾上腺髓质素,即“损耗”;副交感神经分泌肾上腺皮质素,即“滋养”。

交感神经的应用:例如战争或危急情况下的肾上腺素分泌,如搬动冰箱,抬起重物,可以让人短期内爆发超乎寻常的力量,人体的交感神经在兴奋时,调动肾上腺分泌肾上腺髓质素。交感神经的胡乱分泌后果,是很多病产生的原因,比如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很多老年男人得糖尿病,都有一段之前放纵的经历。

副交感神经的应用:比如心情放松,吃得好,消化得好,睡眠得好,让人没有什么压力,就像泡在温泉中,沐在春风中。

本章讲到哀骀它,即是提示了性感和可爱的对决!结论是可爱胜出。

一般来说,性感会启动人的交感神经,让人处于紧张兴奋当中。比如看色情片,那种刺激的是交感神经系统,会越弄越兴奋,除了贤者时间,会越弄越想弄。弄了之后交感神经更加兴奋,性欲无法得到平息。

而可爱启动的是人的副交感神经,正宗的房中术就是让人在副交感神经兴奋下进行性活动的过程。

以下来自老师实地考察的总结:

当男女因为冲动准备性活动时,男的启动了,这个时候实际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千万不要忙着开始。

双方要先亲亲抱抱和爱抚抚,差不多五分钟后男的会平息下来。(交感神经的最初兴奋平息了)

这时候继续亲亲抱抱和轻抚,女的会撒娇啥的,据说女性情动之后,身体会散发雌性气味,男的身体会感觉得到。再亲亲抱抱和抚抚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男的在自己都没注意,或者没太多想法的时候,只是身体出于对女的那些声音气味的自然反应,不自觉的又启动了。这个时候才是切换到副交感神经系统。

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了,然后两人继续亲亲抱抱和抚摸,男的只是浅浅的就行、九浅一深。当女的看起来情动不已,男的自然感觉得出,此时才稍微用力,女的就很容易高潮了。道家房中术认为,男子不射精,而女子多次高潮,就达到了让男子保精,而让女子血脉通畅的效果。女子高潮之后,男子进行爱抚,一会儿还可以继续反复刚才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能持续几个小时。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下是很难射精的,而且快感大于射精数倍。练成的好处就是女的会娇艳如花,男的会精气神特别充足。

练习道家房中术是需要一些前提的。第一个条件是,对象是让你觉得可爱的,你能在对方面前最大的“做自己”的。

【 “做自己”也是本章前面讲到的主轴要点。道家的修炼是环环紧扣的,先做真小人(接受自己的黑暗面)—齐物、丧“我”(溶解自己的信念坨坨)—因循原则(遵循自然节奏)—气听(潜意识主导,听得懂身体的声音)—才全(可爱),是一步步练过来的。】

只有互相觉得对方是可爱的人,才可能完成房中术。

如果对方令你紧张,你的副交感神经是没法启动的。比如,对方只有性感(俊男美女),没有可爱,很可能就使你成为交感神经兴奋,做了也不能平息自律神经的紧张。(因为性欲=自律神经紧张),房中术就失败了!

在这里,有必要分清歪掉的房中术和道家正宗房中术的区别。

在市面上主流说的讳莫如深,让人感觉是邪术的房中术其实都是歪掉的,那是一种交感神经兴奋的性活动,过程中强行憋忍的做法。

交感类的性活动如同暴饮暴食,囫囵吞枣,粗糙、草率,之后还是没得到满足和平静,有失落感。这类活动必须要有性感的刺激,而性感的镇压力最少的几分钟,最长的三个月,必须不断有新刺激才能找到激情,所以总想换人。

不断有新对象才有激情,并强行憋忍射精冲动。年轻时阳气尚足时能够办到,发现不了问题,到了70岁,阳气尽衰,还找新人,年轻性感的,一时刺激守不住,就脱阳而死。江湖上很多练错误房中术的都是死在70岁。

而副交感类的性活动如同身心放松地玩耍,没有目标性,是一个可爱对象的长期契合,完全不愿换人。也如同细细品尝美食,如同泡温泉,如同散步,没有目标没有目的地,只有身心的放松,随时结束,随时可以返回。身心静了、身体是由副交感支配,由潜意识支配,你尽可遨游,不需忍耐,一切自然发生,自然不发生。过后也没有失落感,身心自律神经得到平衡,就不会做了之后,过一会又想做。

从修炼人的层面来说:

身体同时是和表意识与潜意识连接的,如果人达到了副交感神经启动,身体基本由潜意识主导,那么人会徜徉在一种放松宁静喜悦当中。

两人在副交感神经启动下的性活动中,阴阳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太极,进入圆满状态。

修炼的人通过修行想达到潜意识主导,是很难的,但是男女交合状态下几乎是一步就达到了。

因此密教说这是一种瞥见,在这一刻瞥见圆满境,让你知道什么是圆满境,无时间感无空间感。当通过不断的修行,随时能进入这种境界后、就不需要性交合了,因为你的状态随时都在那种美满喜悦安适中。

这种状态像音乐在抚摸你的灵魂,像春风拂过你的脸颊,像花香逐层渗透你的感知,你的呼吸变得深长,每一次呼吸都到达了最深处,每一个细胞,甚至DNA的记忆深处。

当通过修炼,自己随时能调节身体,启动副交感神经,就具备了自调阴阳的能力,就可以超越性欲了。在这里,不再有压抑,更没有放纵,而是自我调节。

道家修炼的人到达这一步,就可以开始筑基,再不会受性欲的干扰。筑基效果也是一日千里,百日而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