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一起读外刊教育

我是如何坚持每天精读并翻译《经济学人》的

2017-04-28  本文已影响4954人  七老师

虽然从事英语培训已经很多年,但不得不承认以前自己的英文阅读一直局限于和工作相关的应试材料。即使偶尔会看一些原版书,阅读量也一直不够大,通常一本书会读上好几个月,然后就不了了之了。(写到这里我想起很久以前从朋友家借的《Why Love Matters》还徘徊在我的床头停留在第一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15年我花2000大洋从某宝上订阅了全年的《时代周刊》和《纽约客》。然而,你懂的,在学习这种事情上很多时候是事与愿违。除了偶尔拿起《时代周刊》瞥两眼之外,《纽约客》基本只停留在封面欣赏的程度。而且我可以很负责地说:我没有看完过一篇完整的文章!除了偶尔在同事面前捧起杂志时获得的装X感之外,我收获的只有焦虑和自责。

沦为装饰品的外刊杂志

所以,从去年12月开始,借着一个契机,我开始每天逼自己精读一篇《经济学人》上的文章,并且把整理过的文章加上注释或翻译发到简书上,算是利用群众进行的一种自我监督。这一做就是3个多月,差不多100天,连过年都没有间断,不知不觉已经积累了快20万字。

3月翻译的部分文章

没想到的是,在此期间竟然得到了众多网友的鼓励和点赞,我甚至因此成立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群,在里面分享一些学习资料、回答网友的问题。有一些网友称我为“大神”,我实在不敢当。不过,努力让自己变成真正的“大神”正是我能够坚持的动力所在。这也印证了“用输出倒逼输入”和“要不断获得正反馈才能坚持”的道理。

一开始的所谓输出,我只是把一些词和短语的释义、对应例句放出来,最多加上自己对每段的概括总结;慢慢的,我发现很多读者想看中文翻译,而且翻译本身也会帮我更精准地理解原文,就尝试着在每段后面再附上中文,反响还不错,于是之后的形式就基本固定下来了:一段英语原文,其中我会标注生词、短语或者影响理解的表达,段落下面是注释段,再之后是中文翻译。如下图所示:

翻译文章示例

值得说明的是,有些只需要知道意思的词(特别是名词)我只在中文翻译中对应地标出来(这样也可以节约释义段的空间),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理解掌握的词才会在注释段中把释义写出来,加上一句甚至多句这个词义下的例句。释义我一般只放英文的,目的就是为读者营造一个全英文的阅读环境,而且英英释义往往更精准、全面。为了找到最符合该语境且最好理解的词义我会把这个词在“欧陆词典”所有词典里的英文释义都看一遍,挑出我认为最合适的放出来。比如上图中“throw up”的释义来自柯林斯(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而“promote”的意思则出自牛津高阶(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下图就是我常使用的所有词典:

词典合照.png

除了翻译,我还尝试过把文章的结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出来,画出来之后感觉对文章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个层次。可以说,读《经济学人》就像一鱼多吃,你可以只吃鱼头,也可以把鱼肉片开下火锅吃,还可以拿整条鱼熬汤喝!

文章思维导图

自从精读《经济学人》以来,越来越多的网友加我。通过回答他们的提问、校对订正一些翻译,我发现,其实大部分的问题通过使用恰当的工具书或者正确的搜索方式是可以自行解决的;而大部分的翻译错误是由于对单词、句子的理解偏差所造成的;同时,要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度还应该从段落、文章结构的角度入手,高屋建瓴抓大放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让我萌生了系统地整理一下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分享给大家的想法。

最后再啰嗦几句,不论你是考鸭还是白领,学英语务必要重视输出。输出形式可以是写作,可以是复述(拉人来听你讲),也可以像我一样在网上持续更新。无论何种形式,要想方设法获得尽可能多的正反馈。毕竟,“学”只是第一步,“用”才是根本目的所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