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疗愈-基础

0-10 怎样建立健康的界限|界限vs合一

2017-07-18  本文已影响198人  崔琪臻心灵疗愈师

你正在阅读的是【自我疗愈-基础】的第10课,查看全部课程列表,请移步这里

**内容来源:Teal Swan视频(蒂尔解惑)

(语音复述后整理成文字。

语音分享链接:http://m.ximalaya.com/42454332/sound/32639471

点击这里。)

文末有知识点总结。

怎样建立健康的界限

001 自我诊断

下面的描述,有几条符合你的情况呢:

        想说是的时候,说不是,想说不行的时候,说行;

        拒绝别人会内疚;

        为了取悦他人,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或者价值观;

        有话要说的时候不说;

        习惯性地采纳别人的想法和主意,来让自己被接纳;

        有人欺负你也不敢说;

        接受你不想要的身体碰触或者性行为;    

        允许自己被打断或转移注意力,来满足别人立即的需求;

        付出太多,只是想被看做“有用”的;

        过度参与别人的问题或者困难;

        允许别人对你说,或在你面前说,让你感觉不好的话;

        感情中不去定义或者交流你的情感需求。

如果以上这些你有共鸣,那么你的界限就不健康了哦!

002 什么是界限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从一个“个体”的角度来体验这个世界。

并且服务宇宙的扩展,意识的成长,于是产生了“界限”的概念。

“我”怎么在一个充满了“别人”的世界存在,就需要定义“我”:

我相信什么,我认为什么,我的态度是什么,我经历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

界限有两个方向:向内的和向外的。

界限界定了:喜欢与不喜欢;对我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决定了,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界限可以很复杂,如果以对错和别人的标准来定义, 可以分为头脑的、情绪的、身体的、精神的。

但是界限其实又很简单:

界限是由感觉定义的,让你感觉不好的,就挑战了你的界限。

例如:别人说了伤害你的话,你感到很受伤,意味着他侵犯了你的界限,需要重新来看你的界限。

别人邀请你去一个晚宴,你不想去,还是去了,去了之后感觉很糟糕,你侵犯了自己的界限。

不听、不尊重自己的感觉,就侵犯了自己的界限;不听、不尊重他人的感觉,就侵犯了他人的界限。

所以感受自己的感觉很重要,但是现在很多人却因为长久压抑自己的感觉,而“麻木”了。

那么该如何找回自己灵敏的感觉呢? 请参考《怎样开启感觉》

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很重要。让别人知道你是谁,也同样重要。

当我们为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欲望感到“羞愧”的时候,我们有很差的界限,也常常会被人“羞辱”。

比如,我们会常常抱歉, 这会招致指责,进而升级为深深的羞愧。

关于怎么克服羞愧感,请参考语音分享——《怎样克服羞愧感》

我们常常侵犯自己的界限。人们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自己侵犯自己的界限——自我背叛。

自我界限侵犯,就是侵犯自己,就是不爱自己。

003 两种界限

而界限侵犯又分为两种:靠近的侵犯和远离的侵犯。

什么是远离的侵犯呢?就是在双方还在连接的状态下, 一方撤离(感觉上) 造成另一方的创伤感。

一个人的真相,是不能由任何其他人来定义的,只能基于自己的感觉。

而现在的社会现实是:各种声音都在试图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应该、不应该怎样。

界限健康还是不健康,很大程度受成长环境的影响。

我们被教育要适应这个社会,我们被迫接受别人给我们的身份,被迫戴上面具,成为假的自己。

生存机制,让我们成为“应该”的自己,却羞辱真正的自己。

我们不健康的界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们界限薄弱的父母的影响。

不会“认可”的父母,他们自己的界限就很薄弱,或者干脆没有界限。

我们来看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孩子因为妈妈陪自己的时间少而生气了。

妈妈说:你有什么好生气的,我陪你的时间比兰兰的妈妈陪她的时间多多了,你怎么这么不知足!

或者妈妈说:我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你怎么不知道感恩!

孩子生气了, 是孩子在正常地表达情绪。

但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没有得到妈妈“认可”,相反,在妈妈的教训下,孩子为自己“不知感恩”或“不合理需求”而感到无比羞愧。

孩子学习到:我的感觉不是真的,我不应该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生气是不被允许的。

于是孩子学会带上面具,成为了一个不会生气,一直说谢谢的人。

久而久之,他以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会生气, 非常有感恩之心的人, 而不知道日积月累内心深处㯿了多少的愤怒。

而这些愤怒,终归有一天会找到一个出口。 要么向外爆发出来,要么向内毁坏身体。

004 你有一个伪装的自己吗?

再来问你自己几个小问题:

        我害怕别人认为我不好吗?

        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吗?

        我是不是总让别人来告诉我 ,我应该怎么想,怎么认为,怎么感觉的呢?

        我会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吗?

        当我想说“不行”的时候,我会说“行”吗?

        我是不是害怕让别人知道我真正的感觉?

        我是不是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真的在不知不觉中伪装自己好久了啊!

005 建立健康的界限

建立健康的界限并不容易,因为:

我们总是优先别人的需求;我们并不了解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个权利

我们以为建立界限会伤害关系;我们没机会学习这件事。

我们所在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的“真相”一再不被认可,这让我们很崩溃。

于是我们开始跟自己作对,我们放弃了自己真正的感觉,不去听它, 我们背叛了自己。

这个背叛,导致了我们不再信任自己。

自我信任是界限健康的标志,界限本身的意思就是:我在这,这是我。

当我们一再抛弃自己,我们习惯性地背叛自己,无视自己,我们对自己不再感到安全。

毕竟,你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做让自己感觉不好的决定,无视自己内在真相的决定,还信任自己呢?

所以本质上我们变得不可靠。如果想要重建自我信任,那么第一步就要去开启感觉,荣耀自己真正的感觉!(参考进阶课程:《怎样信任自己》)

带着面具的我们,一直否认自己真正是谁,否认自己真正的感觉,否认自己真正的渴望。

这使得我们不能得到“亲密”关系,因为我们必须要敞开,要让人看到核心的真相才可能“亲密”。

我们不让别人通过面具的同时,也阻止了自己通过面具。

亲密,就是要接受对方的真相,同时让自己的真相被接受。如果我们跟自己都不亲密,那么也无法与他人亲密。

我们特别渴望亲密, 这就需要花时间去感受,去跟感觉在一起。

不能只听不会引起麻烦和困难的那一部分自己,而是听全部的自己。

我们以为是坏感觉在引起麻烦,而逃避感觉本身才是真正造成麻烦的原因。

没有感觉,无法知道自己是谁,无法知道我相信什么,无法知道我喜欢什么。

有健康的界限,才能有健康的关系。界限模糊,别人也会容易侵犯你。

006 怎样理解界限与合一

界限与“合一”,这两个概念看起来相悖,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源头能量的独特表达,所以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内在真相,就是在拥抱这种源头独特的表达,而不是把自己当做与别人分离,或与源头分离的存在。

当我们创造个人幸福的时候,就是对集体幸福最大的贡献。

界限不是“抗拒”,界限不是围墙,界限是自我定义,定义“我的感觉”,不同于别人的感觉。

去“抗拒”你不想要的,跟去侵犯、去允许各种践踏是一样不健康的。

在亲密关系中,建墙来防御自己,也是不健康的。我们管不了别人,我们只能管自己。自己允许什么,自己做什么。

真正的界限,在本质上是无抵抗的,是与“合一”相一致的。

它不是对别人的控制,纯粹是个人对个人的定义,然后追随自己的幸福和好感觉、欲望和真相。

它是高度的自我觉知,自我诚实,和自爱。

如果你抵抗世界,或者让别人来定义你是谁、你想要什么、你应该感到什么,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这些。

有健康的界限是服务宇宙的,你的幸福就是大家的幸福,我们都是合一的。

如果你对你答应了一件不想答应的事而感觉不好,你需要重新评估你的界限。

007 修复界限

列出十件让你感觉不好的事,列出十件你想要改变别人对待你的方式的事,或者你可以把生活中的人都列出来,

然问几个问题:

        我是怎样通过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界限来侵犯自己的界限的?

        我真正的感觉是什么?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你的伴侣在看电视、不理你,您感到被拒绝、不被爱。

这个时候,你需要表达出来,需要让对方知道你的感觉,需要让对方知道你希望他怎么做。

想要建立健康的界限,就从现在起,改变你的行为。

在不想答应别人的时候,敢于说“不”

在感觉不好的时候,大声地说出来。去取消一个你答应了,但是其实并不想去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界限会更新迭代,会慢慢改变。在改变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真实面对。


在建立健康界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相互帮助:

允许别人感受他感觉到的,请对方说出来他真实的感受,告诉他这样做不会失去你这个朋友。

建立健康的界限,是我们遇见“真我”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这也是我们获得心灵成长和成功人生的重要部分。

建立健康的界限,不需要我们去抗拒别人。

而是需要我们在每时每刻,全然地允许自己表达自己的感觉,全然地允许自己的真相。


💐恭喜你已经完成“自我疗愈-基础” 全部 的学习!

在下方评论区记录你的学习感悟(100+字)获取100积分👇

进入下一课:《自我疗愈-进阶》——积分使用规则在这里

复习上一课:《09 怎样不再介意别人的看法》

**加入“自我疗愈”社群,请加微信,注明“简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