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2天:第13天
2018年3月11日,星期六,天气:晴
早上醒来后,吃了昨晚从肯德基回来时买的面包作为早饭。
闻着鞋有点儿味儿,昨晚把鞋晾在卫生间窗外的窗台上,但等想出门的时候正逢有人在上大号,等了好半天才把鞋拿出来,为了避免类似的麻烦,我决定换个地方。我把目光移向我房间的窗外,那里有一个空调外挂机,正好可以把鞋晾在那里,我太有才了。只是开窗晾鞋的时候,必须将半个身体探出到六楼的空中,还好我没有恐高症。
之后,一边嗑瓜子,一边看书。到中午的时候,本想用刚买的小煮锅煮个方便面吃吃,可是发现还是没电。昨晚下楼的时候我确认过了整栋楼都漆黑一片,并不是因为没交缴纳电费而停电。可从昨晚一直停到中午,这是几个意思?不过还好,肚子里有瓜子垫底,而我又没怎么活动,所以没有什么饥饿感。
当春日的阳光从窗外射入,整个屋子越来越暖和的时候,困意也袭来了。今天的天气真好,午觉也睡得格外舒服,最后还是被热醒了。起床后继续看书,直到太阳偏西,我才出门,将已经快溢出的垃圾袋丢掉,然后在楼下的面馆吃了一碗炸酱面,花了15元,我想起上次在北京吃炸酱面是在王府井吃得,具体多少钱忘记了,但肯定不止15元——我似乎说了句废话。

说来也奇怪,大家去一个地方游玩,往往喜欢去小吃集散地——通常也是一个景点或者是某个景点的一部分——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比如北京的王府井,但是这里的小吃往往并不是最正宗的,甚至连“正宗”的一般水平都达不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当地人对这些地方的美食都嗤之以鼻。这不是很奇怪嘛,游客大老远来这里却吃了并不正宗的美味,然后将此地的特色放入了自己“并不怎么样”的字典里,这对于游客,特别是当地特色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设想如果每人都觉得老北京炸酱面不好吃,还会有那么多人慕名去来北京品尝吗?玩的跟吃的一样,当一个景点没有特色了,还会有那么多人来光顾吗?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兴建古城,包括我的家乡烟台,但大家喜欢去的还是只有那几个古镇,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自己的当地特色。比如在烟台的古城里卖臭豆腐,那怎么可能吸引外地人呢?要卖也得卖焖子,而且还必须正宗。据我所知,烟台所城里改造时将很多很有人气的老店迁走了,但愿等古城建好它们还能回来,能将烟台本地正宗的特色展示给外地人,给烟台这张名片增光添彩,像炸酱面之于北京,像臭豆腐之于长沙。
扯远了。
吃完晚饭,我决定去北京大学医学院里上个晚自习。一路上,街边很多店面都空了,这在我刚来北京的当天就发现了,我当时看着这些紧锁的大门,以为店主都回家过年还没回来呢,但现在看来没这么简单。昨天听一个北京当地人说这些店是因为安全问题都关的,不知是真是假。不管怎么说,这么条繁华的大街上关了一半的店面,看起来总感觉怪怪的,像是这里马上就要被拆迁了一样。
我来到逸夫楼,随便找了一个教室坐下,椅子还没坐热就发现这里马上要组织进行考试,这不是才刚开学吗?怎么这就要考试了?我一肚子疑问地逃了出来。再次找了一间教室,确定这里没有考试,也没有讲课,静下心来学习到9点半。从逸夫楼走出来,真的有种下晚自习的感觉,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如果我现在真的是北医的一名学生的话……好吧,按我的性格也许还是不会来学习吧?话说回来,北医的学生现在都在上自习吗?整个校园里黑乎乎的,在宽广的主干道上,我是寥寥数人中的一员,大家都干什么去了呢?
北京的夜风很凉,我裹紧大衣,戴着口罩,缩着脖子,快步走回了出租屋。
回去稍微一磨蹭,就到了十二点,合租的几个人都还没回来,不是第一天这样了,好奇心再次袭来:北京的夜生活这么丰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