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哲思散文

赤沙印记

2021-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忆石

第一次知道赤沙,是在地图上。2001年八月,十九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完岗前培训,在家等消息,无意间不知从哪得到一张宝鸡县的地图,我便仔细看了起来。在全县偏远的西部山区,第一次看到了"赤沙镇",一种满地红沙和凄凉的感觉,心中暗想:千万不要把我分配到那里!因为和其它镇相比,他不仅偏远——离市区一百多公里,而且远离西山唯一的公路310国道。

没几天,教育局通知我去开会,我被分配到赤沙镇,心中便不安起来。

8月23日早晨,我背起母亲准备的行囊,早早地坐车去市里的长途汽车站。有三条通往赤沙的班车线路,我选择了最近的一条,谁知最早的一班车中午十二点才发车。

车子终于启动了,渐渐地驶出了市区,一路向西,也带着我焦急的心情疾驰而去。慢慢的有小山从窗外掠过,车子终于驶上了砂石路,开始颠簸起来,速度也放慢了。往前看是重峦叠嶂,翠绿一片,往车后看去尘土飞扬,已经看不见来时的路了,车厢里炎热混合着汗味和尘土的气息。生长在平原的我,没有见过真正的大山,而且是这么多,心中更是惶恐起来。汽车在无尽的山上盘旋,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上,不停地转弯,人就像盒子里的核桃,被摇来摇去,胃里边排山倒海,头晕的十分难受,还有点恶心。尤其是车上了半山腰或山顶,从窗外看到高处的岩石和低处的悬崖,我连大气也不敢出,只能紧紧的抓住前排座椅的后背,生怕一不留神被甩了出去被摔得粉身碎骨……村庄越来越少,山越来越高。车子终于下到了山脚,我急忙向司机打听赤沙还有多远,司机只说"还早着哩!"下一次车到了山脚我又问,一连四五次,司机还是同样的回答,我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心中不禁悲凉起来了……

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汽车足足走了四个小时。下午四点,汽车终于驶进了赤沙镇,我拖着疲惫的身躯下了车,在路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赤沙镇教育组。教育组在赤沙初中的一楼办公,报到之后,有老师把我安排在学校门卫室,让我这几天在这儿临时借住,等待分配。

因为每年分配到这儿的师范生没有几个人,所以我幸运的被留在了赤沙初中,或许这也安慰着我这颗稚嫩而孤独的心灵,并在这儿度过了我人生中宝贵的七年,让我的思想逐渐变得成熟。

赤沙镇并不是到处都是红色的沙子,而是土壤中的沙子含量较高,土地十分贫瘠,当地的经济十分落后。然而峡口村才是真正的赤沙,到处都是红色的沙子,地上一片片深红,异常美丽。

赤沙初中有五百多名学生,学生百分之九十离学校太远,需要住宿;有三十多名老师,大多是当地的;学校有一座教学楼,一座实验楼,却是全镇最宏伟的建筑。经济的不发达,虽然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却没有阻止孩子们渴求上进的心。就拿门卫室侧面的墙壁来说,在当时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五毛到一块的饭菜,对于大多数住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那样昂贵和奢侈。所以每隔两天,镇上有集市的时候,孩子的家人便会将一大包腌制的酸菜和馍送到学校,放在门房,再由门房的大爷一一登记班级姓名,写上小纸条,挂在门房的墙壁上,让学生下课认领。这大大的一面墙,此时是充实的,热闹的,更是温馨的。尽管如此,那时的孩子却是我见过的最用功的学生。

印象最深的便是赤沙初中的教师宿舍,原来的一间三间是三间大瓦房,现在隔开作为六个小宿舍,房顶有席子盖住,防止杂物掉落,我便住其中的一间。晚上,老鼠常常在上面开运动会,便不时有人在房子里喊叫,老鼠便活动得更加剧烈了。然而我们发现,这样的宿舍虽然不隔音,但是却可以躺在各自的床上聊天,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在那个物质匮乏、经济不发达、信息闭塞的地方,居然是一种享受,而且乐此不疲。

赤沙的交通依旧落后,没有一条柏油路,更没有一座桥。每逢周五下大雨,学校便提前放学,分派老师护送各村的孩子回家。春夏季多雨,我和李老师、孙老师我们三人每周负责护送姚花沟村的孩子回家。河水小的时候,我们站在河中间,排成一线,让学生扶着我们过河。河水暴涨的时候,没过膝盖,我们就得一个一个背着孩子们过河。等孩子们全部过去了,再三叮嘱,看着他们走远了,我们才离开。虽然很辛苦,那时我们的师生关系却是最亲近、最淳朴、最和谐的。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还和我保持着联系,每逢节日,总能最先收到他们的祝福,这或许是世间最纯洁的祝福。

学生时常有辍学的,大多是由于经济原因。2003年春季开学,由于全校每班都有1至3名不等的学生辍学在家,校长石老师在学生报到后的第二天便将全校教师每三人分配为一组去村里动员辍学学生返校。我和张军,孙平老师一组,去放马沟村和三寺村,张老师是放马沟人,是我们这一组的向导。正月的赤沙,刚下的雪还未融化,到处白茫茫一片,西北风吹来,寒意十足。一大早,我们便早早出发了。在雪地里艰难地走了一个半小时,我们才走到最近的放马沟村,打听到了名单上的2名学生的家,去了家里都没有人,邻居说孩子都随父母去外地打工了,我们十分的失望,连学生的面都没见,动员更没有希望。接下来,我们只得向更远的三寺村前进。2个小时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三寺村。这个村有我们班的王小龙,我们走向一户人家,终于打听到了他们家住在对面的山坡上。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太阳也拨开云雾露出了半边脸,我们已经是筋疲力尽了,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来到他们家。还好,他们家有人。走进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光线很暗,我们喊着学生的名字,终于有人应声了。寻着低沉的声音找去,炕上躺着一位中年妇女,面容憔悴。见到我们到来,挣扎着坐起来。我们说明了到来的原因,她却不停地叹着气,手抹着眼睛,向我们诉说:"家里太穷了,我的腿又有病,需要经常吃药,下边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到处都需要钱。我和孩子他爸商量着让孩子不上学了,过几天让他爸带着去江苏打工,真是对不起小龙啊,可谁叫他是家里的老大呀……"听着她的诉说,我是才环是他家的房间,确实没一件像样的家具,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我们可以组织师生捐款,帮助小龙完成学业。""家里更需要他,多一个人可以多一份工钱,弟弟妹妹也才可以去上学。"我们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动员小龙返校读书,我也直到离开都没有见到王小龙,他母亲说他去亲戚家帮忙去了。

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天下着小雨。我刚下课,王小龙来学校找我,手里拿着一个罐头瓶,一把塞给我说:"谢谢你,张老师!这是我们家收的蜂蜜,送给你。我打工去了。"还未等我说话,他便冲进雨中,头也不回的跑了。我拿着这瓶蜂蜜,站在心里,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

幸运的是,西部山区的发展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突破西山"的战略目标,举全市之力帮助我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公路修起来了,桥建起来了,教育扶贫也来了。学校在各级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修建了学生宿舍,宿办楼,餐厅,部室楼,塑胶操场,完善了教学、体育、生活设施。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也落实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再也没有一个孩子辍学了。赤沙是幸运的,它乘着全市"突破西山"和祖国发展的东风,在新世纪的征程上奋勇前进。我也是幸运的,在赤沙的七年,见证了它的过去和现在。我常常想:所有贫困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它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成熟,也必将成为我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