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第十一、十二周】听见、看见

2024-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佘_冬冬

这周一,当我接到心理老师申老师的信息,问我班级学习小组是如何安排的时,我还很诧异:难道心理课也需要开展学习活动吗?后来我才知道,竟然我们班被申老师选中上一堂心理教学示范课。从某种角度来看,一定是他们身上有着某种特质,我偷偷地在心里把这种特质跟优秀画上了一个等号,这时候我大概知道了,妈妈看孩子、班主任看学生,总会是带点滤镜的。

不过这一天他们确实还是展现出了很棒的一面。这节课课题叫做“看见情绪”。课堂伊始,老师就用了一个小活动,既是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也是让他们体会如何去看到自己的情绪。活动是以小组进行的,每组一个气球,小组中一人把气球吹大抛向空中,然后由小组所有成员用手触碰气球,确保其不落到桌上,同时还要保护气球,防止爆炸。

一时间,台上就活跃起来,只看见好几个气球忽高忽低,在各组上空飘飘落落。忽然,我就看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迅速从半空中劫走旁边组的气球,下一秒竟然就是拿笔扎爆。这是什么状况?平时在教室玩玩闹闹就够了,今天底下坐着两百多的老师,怎么还能干出这样的事呢?看他满眼笑意坐回座位,我心里已经难以平静了。旁边组的同学,碍于众目睽睽,否则应该要一哄而上了。

这时候,倒计时铃声响起,大家又都恢复了宁静。这时候,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出他的感受,他用了“微妙”一词,也许那时候,他觉得在公开课上“生气”是不被允许的吧,而从他的话语中,以及以我对他的了解来看,他的内心是有对气球被扎破的愤怒的。这时候,心理老师解释道,其实,这当中有她安排的“卧底”,刚刚扎破别组气球的男生,正是其中一个。这句话,瞬间平息了我的火气,想必那一组孩子的怒火也被驱散了。

听完申老师的解释,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一环,旨在让学生们直观体验并认识到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如何在群体中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个“卧底”男生的行为,虽然初看突兀,实则成为了一堂生动的情绪教育课。它教会了我们,情绪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它们。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们开始更加开放地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从最初的惊讶、愤怒,到后来的理解、接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长的光芒。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看见情绪”,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情绪的海洋中航行,找到自我,理解他人。

随后的故事分享环节,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生出的又不只是开心和愤怒了。黎佳渤分享了自己照镜子时的场景,一句超级精辟的话,让在场的我不由为之喝彩。他照镜子,看到了帅气的自己,哪怕长有痘痘,也觉得自己仍然很好,他说“我画的是五彩的情绪,由蓝黑红粉绿组成。本来黑色的那一处我是准备画白色的,”说到这儿他停了一下,我心里在猜——肯定是因为白色在白纸上显示不出来,所以用反差色代替了。可是接下来的话才叫人震撼。“我想到,黑色凭什么就不能用作五彩的颜色呢?长痘痘又怎样,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好了。我们要做不被定义的黑色。”这一下,他果真就是不被定义的孩子了,自由,敢表达。

在这堂充满惊喜与挑战的心理教学示范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看见情绪”,更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紧张到兴奋,从愤怒到释然,再到最后的自我接纳与表达,每一个环节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情绪旅程,引领着他们探索内心的世界。

黎佳渤的分享,无疑为这堂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必拘泥于外界的定义与期待。正如他所说,即使长痘痘,也要勇敢地做自己,用五彩斑斓的情绪去描绘属于自己的生活画卷。

而我,作为这场心灵盛宴的旁观者,也深受启发。我开始意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或许并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最终成为那个不被定义、自由而勇敢的自己。

随着悠扬的音乐渐渐淡去,这堂课也缓缓落下了帷幕。但学生们心中的那份感悟与成长,却如同被点燃的火花,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持续发光发热,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而我,也将带着这份珍贵的启示,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探索与前行。

而看见,是否也是检验“听见”的一种方式?

上一周,坐在办公室的我被教室里王老师说话的声音吸引。起初,是“stop”,讨论的声音渐小,但是仍然有孩子没有停下讨论,于是王老师换了一种方式,“Sh”,这句英语的“嘘”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至少我在办公室已经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了。可是接下来老师的话,让我意识到肯定还有孩子在讲话。后来,自然少不了一顿教育,王老师告诉同学们要在该讨论的时候讨论,而需要停下的时候,要立马能关起话匣子。

听不见指令,听不清要求,是这段时间我在部分孩子身上发现的最大的毛病。很多时候,面向所有同学下发指令时,总会有一些孩子仍然需要老师点到名字才能反应过来应该要有所行动。更有甚者,在刚说完一句话后,立马就有学生回问一个与之有关的问题,让人一听就知道刚刚并没有听见老师的话。次数多了,我会反问一句:“难道我刚刚是偷偷避开你跟大家说的这个事情吗?”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我们都在不断地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然而,真正的倾听与观察,却似乎成了一种稀缺的能力。在这堂心理教学示范课上,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学会了“看见情绪”,在情绪的海洋中找到了自我,理解了他人。而我,作为这场心灵盛宴的旁观者,则深刻地体会到了“听见”与“看见”的重要性。

“听见”,不仅仅是耳朵接收到声音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是对他人话语的尊重与理解。在课堂上,王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提醒学生们安静下来,但总有一些孩子无法做到。这背后,或许是对规则的忽视,但更可能是对“听见”这一能力的缺失。真正的“听见”,需要我们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用耳朵去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声音,用心灵去感受每一个话语背后的情感与需求。

而“看见”,也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物体那么直接,它更是一种深度的洞察与理解。在教育的道路上,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或是家长,都要用“听见”与“看见”,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独特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成为那个懂得倾听与观察的人,用一颗敏感而温暖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复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