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岂无凭:魏晋南北兴亡论
历史教会我们什么。是对过往历程的畅谈品评,还是人物幕后的跌宕豪情?或许,都不是。
魏晋南北朝,风云变幻三百余年。三十余个政权,数百位帝王,豪杰胆气之人,更是多如牛毛!谈论这段历史,人们大抵能想到:司马懿的鬼谋、石虎的残暴、谢安的风流……但,这还远远不够。『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透过人性论英雄,追溯本源道兴衰,才是历史教与我们的责任和胸怀。
魏晋风骨:被死亡逼出来的风度一、总论:该如何谈论兴亡?
兴亡论
1、底层:道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政治形势由世族门阀,回归士族官僚;权力由地方割据重回中央集权;民族由分裂对立走向一统;文化由冲突仇杀走向融合共处。这般真理,从最根源决定了政权兴衰的走向,也从宿命角度决定了英雄功业的高度。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间仇杀不止。石勒、刘裕、拓跋珪纵然气吞万里,也无法完成南北一统;苻坚虽有心凝聚各族,但民族间真正的融合还没有到来。一统大业的果实还得经历孝文帝汉化,六镇反汉化,跌跌宕宕,最后回落在杨坚手上。同样,英雄的崛起,从来不敢违逆时势。刘裕作为雄伟的寒门帝王,他的崛起,绝不是个人意志主导,而是受惠于门阀政治的衰弱,北府寒族势力趁势崛起。他若早生数十年,不过是郗鉴手下的流民统帅,在门阀政治下被人指使;北府武将和孙恩义军是西晋门阀政治的掘墓人,而刘裕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难道就没有英雄人物可以逆天改命,扭转乾坤吗?有。只是在天下大势这一层,绝无可能。
2、中层:话政权兴替
顺应天下大势,于是有了政权林立,群雄并起。一个个政权,为何兴起,又为何衰弱?权臣内斗、子嗣不贤、外患侵扰……这些的问题,最终归因在领袖人物和政权体制两方面。数十位开国领袖,数百位帝王,他们的行为,有相当大的共性。他们凭借着超俗的韬略,开疆拓土,定乱安民。这其中,也的确存在影响局势的大人物大事件:淝水之战、侯景叛乱,都足以决定十年历史的走向。
豪雄迭出,是这个时代鲜活的特性。但是所有领袖都清楚:要基业永存,得活过时间。生命,是无比脆弱。梁武帝86岁高寿,梁得以有半个世纪安定;周武帝雄武大略,一统北方后,却在35岁壮年而死;倘再延续十五载,天下岂容杨坚觊觎?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相较生命更牢固是,是帝国的体制。政治体制、军事体制、文化体制。东西魏成立时,东魏实力远胜于西魏,为何最终被西部关陇集团消灭了?除了时运气数,人物韬略,还更有体制层面的原因:北齐一直在君主集权道路上苦苦挣扎,在削弱晋阳军事勋贵的同时,也走向了灭亡。没有永远完美的体制。曹魏宗族势弱,司马权臣得以篡魏,西晋于是开始宗王分封,但却引来了八王之乱……宗王分封,究竟是该还是不该?历史,总是这样,在天平的两端来回摇摆。
3、顶层:说历史事件
最为人所知,也最津津乐道的,是精彩纷呈的历史事件。透过事件,看历史本来面貌,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名将祖逖,忠肝义胆,率军北伐,闻鸡起舞、中流击水的事迹,让我们振奋;但不被朝廷重用的背后,似乎更让人痛心……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将讲解魏晋南北朝的进程走向;第三部分以军事四维的框架,解构军事;第四分部人物论,以数十位政权领袖为样例,探究其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共性;最后,将深入政权的权力架构和势力集团,剖析兴亡背后的道义。
二、魏晋南北朝风云史
1、司马氏篡魏
魏晋以来,政权频繁更替。司马家族的篡魏,可以说堪称典范。这背后的历程,远比世人想象得要艰难。曹魏帝王都是明眼之人,岂能放纵权臣的滋长。
曹操知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多有猜忌。司马懿命太长,活过了曹丕、曹叡。在曹叡托孤之际,和宗王曹爽同为辅命大臣。在曹魏的角度,是想安排宗王和权臣两大势力,相互制衡。曹爽身为宗室,在权势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司马懿受命辅政之初,就被安排了太傅这一个虚职。但司马氏也有自己的资本:他们是儒家大族,相对曹氏宦官之后,士大夫阶层多归附于他;司马懿久经战阵,关中军营,也尽是亲信旧将。鬼谋的司马懿,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政权斗争中,隐忍不犯错,往往比追求功业更为重要。曹爽司马懿两强相斗的第一回,是曹爽伐蜀。如若曹爽成功,他可趁势在军营树立威望、培植势力,斩除司马懿的军旅根基。其帐下夏侯玄,亦不乏武略智谋,主持伐蜀军事。司马懿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暗中作梗。最终多方形势制约,曹爽伐蜀失败。(仇鹿鸣教授研究推测,曹爽在伐蜀时期,派夏侯玄出镇关中;作为政治交换,司马懿得以派司马师担任禁军中护军,为日后高平陵之变埋下种子)纵然如此,曹爽对司马懿的压制,还在继续。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司马懿迫于曹爽权势,称病回避。两年后,猝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这是司马氏篡魏历程中,最为惊险艰难的一次斗争。司马懿之所以敢于政变,一方面在于司马师已进入禁军系统,同时也得到了禁军骨干蒋济、士大族阶层的大力支持。他有死士3000。必须等到一个合适时机,才能毕其功于一役。这个时机来了!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陪同。司马懿兵出两路,一路夺取武库(绕开曹爽府);一路占领司马门,控制太后。曹爽控制的禁军数量远多于司马懿,但是没有武器,又恰逢主帅不在,群龙无首,毫无战斗力。控制司马门后,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关闭了各个城门,据守洛水浮桥;命令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曹爽在京城内的势力,被逐个控制。本处于权势巅峰的曹爽,只能投降,随后被杀。
高平陵之变在这次事变中,士大族、郭太后,都不约而同站在了司马懿一边,反对曹爽专政。但这都不代表他们支持司马氏篡位。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借助司马懿,反对曹爽的专政;但对司马氏而言,这是篡权路上,最为关键的一役;而后,司马氏不依不挠,诛杀曹爽势力,平定淮南叛乱,杀高贵乡公;司马后辈: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皆凛然有才,不负家族所望,终于在伐蜀赫赫功业之下,篡魏立晋。
2、八王之乱,西晋衰弱
八万之乱的外因,在于王室出镇地方,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而内因,则是武帝司马炎子嗣昏庸,后宫内乱。司马炎虽然雄武,灭吴一统天下,但在处理家事上,却显得优柔寡断。其子司马衷,是公认的痴呆;而在司马衷背后,还潜藏着两大势力(妻子贾南风和后党杨骏)混乱朝政。
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贾南风成了大赢家
武帝事后,后党杨骏和宗王司马亮受命为辅命大臣,杨骏篡改诏书,独断朝政。贾南风于是联合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司马亮得以重新回归朝政。
司马亮虽然位高,但是本人政治素养很低,诛杀杨骏后,胡乱封赏,失去人心;贾南风随后又联合司马玮诛杀司马亮。诛杀了司马亮,司马玮即将到达巅峰,部下建议他趁乱杀掉终极黑手贾南风。司马玮心不狠,反被贾南风所杀。司马诸王,政治嗅觉和斗争经验,竟然敌不过一女子,悲哀!贾南风于是成为第一阶段乱斗的大赢家,之后,她重用张华,局势处于相对稳定。
第二阶段:贾南风被杀,司马越终极胜利
八卦飞龙在天的下一卦,就是亢龙有悔。贾南风处于权势之巅,不懂克守,随时就是巅峰坠落。司马衷太子司马遹并非她所生,她担心太子即位后,自己权力不保。于是极尽权谋,废杀太子。但她手段极其拙劣,栽赃太子。大臣大多不信,贾南风一意孤行,废除太子,引发众怒。
首先借机反抗的是是贾南风『亲信』司马伦。他作为太子太傅,联合孙秀铲除了贾南风一党。司马伦本身无政治才干,威望势力远不够,竟然妄然称帝。被司马颖、司马冏杀害。随后,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司马颖相继争斗,最终司马越,斗到了最后。
3、五胡乱华,司马睿南下建国
八王之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西晋严重的内耗,已经无力阻止少数民的趁乱崛起。氐族李特李雄家族,雄踞成都,号成汉,因为地处偏远,易守难攻,政权一直延续到东晋时代,才被桓温灭亡。在北方,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汉赵。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杀太子刘和即位。 其帐下刘矅、石勒都是当世雄将。311年(永嘉五年),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317年士大族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南下渡江,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历时51年的西晋灭亡。司马睿本无威望,东晋政权的稳固,得力于王导、王敦的大力辅佐。所以世人称『王与马共天下』。因为晋魏禅代,士族阶层大多延续官位,汉末的官僚政治,已渐渐演化成了门阀政治。大家族世代高位,已成为普遍现象。人才选举方面,曹魏倡导九品中正制,本想提拔寒族人才,后来竟渐渐沦落成门阀贵族的选拔工具。至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东晋王氏辅佐司马睿建国,正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先声。皇权不振,几乎充斥了整部东晋史。
这一年,名将祖逖北伐,司马睿只给少量兵马,他于是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对峙。318年,刘聪去世,汉赵分裂为刘矅、石勒两部。石勒是一代雄武帝王,又有鬼谋张宾辅佐,得以吞并冀幽,攻灭刘矅,建立后赵政权。除张轨建立的前凉、段部鲜卑的辽西国及慕容鲜卑的辽东国三个政权外,石勒几乎占领整个中国北方。
石勒雄踞北方十六国历史上,石勒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奴隶皇帝,武略智谋,更是超凡脱俗。石勒死后,石弘即位,被石虎篡位。石虎残暴,政略武略皆逊于石勒,国运日衰。石虎死后不久,冉闵屠杀20万胡人,建立冉魏政权,后被慕容恪俘杀。氐族将领苻洪在后赵内讧时意图夺下关中。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之后苻生继立,他淫杀无度,苻坚杀而代之。
苻坚是十六国中少有的文德之主,他崇尚儒学,奖励文教。和刘备一般,他得到了贤湘王猛辅政,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前秦强盛后,苻坚有意一统天下。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出兵取得关东地区。370年,前秦灭前燕,擒慕容暐;371年,灭仇池氐杨氏;373年,西南夷邛、筰、夜郎皆归附于秦;376年,灭前凉;同年,进兵灭代;前秦统一北方。此时苻坚的功业,的确是胜过石勒当年。他是一位极富胸怀的君主,和法家功用主义的王猛,简直是绝配。王猛曾用金刀计,试图杀害投奔而来慕容垂父子,苻坚于心不忍,终是没杀;王猛死前,叮咛嘱咐要留心慕容垂、姚苌等异族,不要试图伐晋。苻坚最终没听。一统霸业啊,千秋功名啊。众人曾劝苻坚,不要征伐西域,他派猛将吕光前往,势如破竹;如今众人劝说不能伐晋国,前秦雄兵百万,又有何惧?
前秦霸业图可惜,天不如愿,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败(详见军事论一章)。前秦帝国骤然土崩瓦解。西域得胜归来的吕光,占据凉州;异族姚苌杀害苻坚,建立后秦;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而在北方代地,16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称代王,而后建立北魏。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吕光死了,降于后秦;后秦姚苌死后,姚兴略有作为;姚兴死后,被刘裕灭国;姚兴手下赫连勃勃,乘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攻取长安,在灞上称帝,建立大夏政权,立国25年后,被北魏附属国吐谷浑攻灭。慕容垂建立后燕,他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年老,熬不过岁月,死后,其子慕容宝抵抗不住崛起的北魏。后燕被拆分成南北两部;冯跋拥立慕容云为天王,建立北燕,后被北魏所灭;慕容德建立南燕,在刘裕北伐时被灭国。
4、东晋门阀政治
在北方乱成一锅粥时,征服南燕、后秦的刘裕,是个什么人物?刘裕的兴起,得从东晋门阀政治说起。司马睿在王导、王敦辅佐下,顺利在江东建立政权。王导主政,网漏吞舟,协调各方势力;王敦掌兵,平定诸乱;但权臣过盛,威慑君王,司马睿于是任用刘隗等人,有意抑制王氏权力;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诛杀刘隗等宠幸;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患病死去,部下再叛攻向建康,后被平息。随后庾亮、桓温、谢安三大家族,相继把持朝政。军权政权从一个门阀手中传递给下一个。这样的传递当然不是主动自愿的。苏峻是流民统帅,平定王敦有功,与庾亮争权;庾亮是国戚,平定了苏峻之乱;庾亮死后,桓温借助北伐专擅朝政,几欲篡位;桓温死后,谢安谢玄领导了淝水之战,功高震主;谢安本性风流,功成身退;谢玄缔造了精锐北府兵,却壮年死去。门阀争斗虽然纷杂混乱,但在隆安二年(398年)前,都和寒族人士无关。兵权尽在门阀大族手中。第一次突破这个界限的,是北府兵领袖刘牢之。在反叛王恭后,刘牢之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这是寒族势力崛起的重大一步。但刘牢之不善政治,在桓玄(桓温之子)之乱中,羞愧自杀;此时北府骨干将领刘裕、刘毅等人顺势崛起,成功推翻逆臣桓玄。终结了门阀政治。在一连串的南征北伐中,刘裕顺势建立南朝宋。和北魏双雄对峙。
5、南北朝:从分裂到一统
刘裕建南朝宋后,南方疆域先后经历了齐梁陈四朝。因为门阀政治衰败,南朝政治斗争,由世大族转向了宗王和武力权臣。刘裕时代,国土辽阔,为保疆土稳固,军事重地都派宗王镇守。宗王出镇,是把双刃剑;它让刘氏主权的同时,也强化了皇室内斗;宋文帝被其子刘劭杀害,孝武帝刘骏率兵讨伐,自立为帝;宋明帝即位后,亦大杀宗室,其子宋后废帝继位后政局动荡,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随后篡宋建齐。刘裕北伐后,疆域北拓,京口作为北府兵发源地,不再是流民南渡的聚集地;加上檀道济等武将陨落,北府势力渐渐衰弱。萧道成在青齐豪雄势力的支持下,成功篡位。3年后,萧道成去世。后世不贤,皇室内乱。萧氏族亲萧衍借助雍、荆势力,篡权建梁。梁朝建立后,国运长久,有赖萧衍命长,主政半个世纪。晚年收纳降将侯景。侯景叛乱后,萧衍死去。在平定侯景叛乱的过程中,南方将领陈霸先,借助吴地豪强和寒族武士,顺势崛起。吴地势力的陈霸先和荆襄势力的王僧辩,是侯景之乱的最大赢家。两强相斗,陈霸先奇袭杀害了王僧辩,建立陈朝,隋朝国祚仅二十五年,其中虽有吴明彻北伐收复淮南,但国力已全然无法和北朝相比。史书记载,陈朝人口250万,周齐人口2700万。南北实力已不在一个数量级。纵然石勒、刘裕再世,南方也无力一统北方啊。祯明二年(588年),隋朝灭陈。
而华夏北方,是家族强盛的拓跋氏。在魏晋南北朝中,拓跋家族的确是人才辈出。拓跋珪16岁称王,艰难创业;其孙拓跋焘雄武大略,一统北方;一般政权家族历经三代已经难保活力了,但拓跋家族还未有衰败迹象。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即位。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在北魏推行了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推行均田制发展农业经济,推行三长制,打压豪门势力。汉化过程困难重重,却是任何一个胸怀天下的君王,必然要做的一件大事。因南下迁都、重文抑武,北方重镇的待遇远不如从前,而汉族士人的重用,又让北方武将记恨在心。公元523年,在徭役、兵役等重重压迫下,爆发了农民起义。北方六镇随之大乱。部落酋长尔朱荣通过镇压义军,主掌北魏朝政,在河阴大肆屠杀一千余位鲜卑贵族和汉族大臣,骇人听闻。尔朱荣是那个时代一流的豪雄武将,但他太不懂政治。河阴的屠杀,让他和北魏朝廷的裂痕义无法弥补,他却内心幻想着为国效忠,最终被魏帝所杀。尔朱荣死后,其子尔朱兆和尔朱世隆成功复仇并主宰了魏廷。北魏政局,自此完全被六镇势力玩弄。尔朱氏是这股潮流的前声,和尔朱兆拜为兄弟的高欢,才是最大的野心家和获益者。高欢是尔朱荣手下一悍将,通兵法,善权谋。史称:『机权之际,变化若神』。他成功从尔朱兆手中骗取了六镇兵马的指挥权,转而站在魏室一方,集合地方亲魏势力,打败尔朱兆,立宗室元修为皇帝,即北孝武帝。
孝武帝担心高欢是下一个尔朱荣,集结兵马讨伐高欢,战败后,投奔宇文泰。宇文泰本是贺拔岳部将,跟随他入关中镇压万俟丑奴起义,平定关陇。贺拔岳被高欢害死,宇文泰被推举,接管了部众。北魏于是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被高欢之子高洋篡夺建北齐;西魏被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夺建北周。
东西魏时期,东魏高欢势力要远强于西魏宇文泰。双方爆发了极端惨烈的邙山、沙苑诸多战役。彼此互有胜负。政权之间,雄主相斗如果没有结果,交给时间,留给后代,总会有结局。高欢之后,高澄、高洋是二代中杰出人物,再往后,高殷、高演、高玮,在北齐皇室集权、宗室内斗过程中,严重内耗。终被北周消灭。这当然不是说北周没有宗室内斗,也有。只是相对而言,宇文泰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宇文氏主宰的关陇军事政权,所赖雄主宇文邕隐忍有为,杀权臣宇文护,平灭北齐。北方得以一统。宇文邕36岁发病而死,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周宣帝昏庸,屠戮权臣,宇文神举、王轨、宇文宪、尉迟运等功臣悍将相继被杀。杨坚所幸不死。周宣帝死后,郑译和刘昉矫诏使杨坚辅政。为什么是杨坚?杨坚与郑译有同学之谊,刘昉也信赖杨坚。他们不过都是想在周宣帝死后,进行政治投机罢了。杨坚专权后,派北周韦孝宽、消灭尉迟恭等叛臣。
大定元年(581年),杨坚篡周建隋。随后消灭南朝陈,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纷争,天下得以一统!
三、军事论:四维演义战事风云
魏晋三百年间历史,浩大磅礴,兴亡更替,往往以战争胜负来判定。淝水之战,苻坚百万兵马为何败退?刘裕北伐,赫赫功业,为何在历史上极为罕有?这些历史背后的奥义,还得从军事角度,来一一探究。
在敝作 『四维解构孙子兵法』 中,将军事战争分为四个维度。一维战斗,靠气力、战力,兵马强盛、将帅刚勇的一方,能获胜;二维战役,比拼战争谋划,出兵有奇有正(主军和辅兵),目标有虚有实。优秀的军事家,能实现以一敌十,以弱克强;三维战局,并不追求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追求整体战局的胜利。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都是此类大格局的指挥。四维战争,则是回归到本源:政治目的。所以谋攻、文伐,往往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争四维1、一维战斗: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绝大多数的战斗,都能按照庙算决定胜负。庙算核心考虑:兵力多少,主将是谁。在东西魏邙山之战中,宇文泰先是失利,坠马险些被杀;而后其子率兵前来支援,军势复振。宇文泰难道不骁勇善战吗,难道不会在颓势之际暴和一声吗,难道不会虚实结合吗?在硬实力较量之际,什么都比不上援兵、援兵、援兵,来得直接有用!
除去兵力的绝对优势,将领的个人勇略和魅力,同样会战斗中,熠熠放光。这也是通俗小说中,尤其喜欢浓墨重彩的地方。
三国时期,除关羽、张飞、张辽、甘宁,是为人津津乐道的猛将。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的渲染,勇悍之将,亦是不少。
万人敌邓羌
苻坚派王猛、邓羌率3万兵马攻打前燕十余万,起初王猛不利,而后邓羌几乎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秦人称邓羌、张蚝皆万人敌。《资治通鉴》
羌乃大饮帐中,与张蚝、徐成等跨马运矛,驰赴燕陈;出入数四,旁若无人,所杀伤数百。及日中,燕兵大败,俘斩五万馀人,乘胜追击,所杀及降者又十万馀人,评单骑走还邺。《资治通鉴》
后凉政权领袖吕光,也是一员悍将。永兴二年(358年),张平和邓羌相持数月,张平手下悍将张蚝单枪匹马闯入秦军阵地,反覆四五次,如若无人。吕光率先出战,将张蚝刺于马下,将其生擒,自此一战成名!
蚝多力趫捷,能曳牛却走;城无高下,皆可超越。与羌相持旬馀,莫能相胜。三月,坚至铜壁,平尽众出战,蚝单马大呼,出入秦陈者四、五。坚募人生致之,鹰扬将军吕光刺蚝,中之,邓羌擒蚝以献,平众大溃。平惧,请降。《资治通鉴》
同样以武略闻名的,还有北齐武将高敖曹,被誉为当世项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擒贼先擒王,杀敌先杀将,就是这个道理。
2、二维战役:奇正相随,虚实相生
作为武将,能名列武庙,被后人供奉,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在宋武庙72将中,王猛名列其中,邓羌、张蚝两位万人敌都无缘榜单,为何?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不是将帅本人的勇武,而是战场的排兵布阵,虚实奇正。石勒、刘裕、拓跋焘,都是一等一的军事奇才,只是考虑他们贵为帝王,所以不列为武庙,他们的军事才华,高于其中诸将领。
以石勒攻占河北,击破段末柸为例。
王浚派督护王昌以及鲜卑人段就六眷、段末柸、段匹磾等部五万余兵讨伐石勒。石勒分别派遣诸将接连挑战,不断地被就六眷击败,又听说就六眷大造攻城器具,石勒问他的将佐:“现在敌人不断地进逼,敌众我寡,恐怕到时候不能解围,外援不到,城内粮绝,即使是孙武、吴起再生,也不能固守。我打算挑选将士,在野外列阵与敌决战,你们认为怎样?”诸将都说:“应该固守襄国以拖垮敌人,敌人疲惫了自然撤退,到时候再追击他们,就没有不胜利的。”
石勒又问张宾、孔苌道:“你们认为怎样?”张宾、孔苌都说:“听说就六眷约定在下月上旬在北城决战,他们大军远来,连日战守,因我军势寡弱,以为我们不敢出战,精神上必定懈怠。现在段氏各路兵马的实力,段末柸最为强悍,他们精勇的兵卒都在段末柸处,可不要再出战,以显示我们弱小。又迅速在北垒挖突门二十余道,待敌人列阵防守未定,出其不意,直冲段末柸军帐,敌人必定震恐,计策也来不及谋划,正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段末柸军逃散后,余敌自然溃散。活捉段末柸之后,彭祖指日可定。”石勒采纳了他们的计策,一举攻破,鲜卑军尸伏地三十余里。
若以虚实奇正论之,不再出战,为示之以虚,挖突门二十余道,为布以奇兵。但这样的论述,符合孙子兵法的理论,却难以理解背后的奥义。无论是虚实奇正,在统帅心中,其实都是情报-情境-决策的军事模型。张宾、孔苌相比石勒、诸将,有更为精准的情报,也做出了更为准确的情境推演,所以能帮助石勒险中求胜。
情报-情境-决策模型同样,在刘裕的战史中,基于情境的分析决策,处处可见。
卢循起义军进逼建康,刘裕分析说:“敌人如果在新亭向前挺进,就锐不可挡,应当躲避,胜败就难以估量;如果停泊在西岸,那么就要成为我们的俘虏。”
北伐南燕的时候,南燕慕容超的大将公孙五楼劝说,应占据大岘,割掉粟苗,坚壁清野以待来敌。刘裕的谋士,也认为南燕会坚守广固,割粟苗坚壁清野,来断绝三军的粮草,这样的战争对刘裕很不利。但刘裕说:“这件事我考虑成熟了,鲜卑人贪婪,想不到这么远,贪图眼前小利,他们舍不得粟苗,认为我们孤军深入,不能长久作战,只能进驻临朐,退守广固。我军一旦进入大岘,将士们就没有后退的想法。带领怀有必死之心的军队,对付怀有野心的叛逆,何愁不成功!他们不能坚壁清野牢固死守,是替各位保护财产。”刘裕进入大岘后,用手指着天说:“我们大功告成了。”
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围城打援……这些军事计谋,谁人不会啊。但是真正一流的统帅,不仅是精通兵法,更是能在纷杂的局势中,知己知彼。
3、三维战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分四路南侵。主力军,自项城攻寿阳,直指历阳、建康;襄阳军,汉水直下,会攻荆州桓冲;蜀汉军,舟师沿江而下,指江陵夏口汇合襄阳军和慕容垂,一起东下;幽冀军,水路直下向广陵。
九月,苻坚抵达项城(主力军前期指挥部),凉州的军队到达咸阳,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幽州、冀州的军队也抵达了彭城,东西万里,水陆并进。苻融主力先头部队三十万人,先期抵达颍口。东晋方面,以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谢琰、桓伊等人,统帅八万兵众抵抗前秦。十月,苻融攻克寿阳。慕容垂辅助兵马,也攻下了郧城。苻融进军攻打胡彬退守的硖石。胡彬见前秦兵马浩大,给谢石写信:敌军强大,粮草殆尽,恐怕见不到大将军了。这封书信被苻融缴获送给苻坚。苻坚于是轻敌,于是以轻骑八千,从项城赶往寿阳。
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已是前秦尚书的朱序(东晋降将、间谍)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秦将梁成以5万人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
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谢玄请求渡河以决胜负。苻坚同意了。晋军刚开始渡河,苻融建议趁敌军不整齐攻打。苻坚认为水战不是自己擅长,建议等晋军半渡再打。
当秦军后移时,时朱序(东晋降将、间谍)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苻融落马被杀。四路大军还没集合,先头部队一溃散,百万大军望风而逃。
淝水之战示意图淝水之战,谢玄等人的指挥谋略,让东晋避免了亡国的危险。以军事角度分析这场战局。
苻坚在战略方面,四路围剿,固然是得当,当只因前军小胜,以最高统帅身份前往前线,真是重大的决策失误;
在情报层面,收降敌将是苻坚一向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对降将忠诚度不加考察,以至于朱序能透露情报、散布谣言,对前秦的失败,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在战术层面,半渡击杀,是明文写在孙子兵法中的计谋。为何在苻坚这里没有效用?实际上任何计谋都是有情境。如果苻坚军容整齐,内无间谍,上下一心,等晋军半渡击杀,必然大胜。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刘牢之以北府5000能战前秦5万,晋军势力之强,苻坚战前都感到风声鹤唳,更何况数十万强征的前秦军。让前秦军后退,就是要制造兵败如山倒的阵势。这一招,谢玄成功了。不通战阵的苻坚,再熟读兵书,也是枉然。
淝水之战,是一场失败的战局案例。刘裕灭后秦,才是经典的战局指挥。篇幅问题,在此不做展开。
4、四维: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争,从属与政治目的。如果能以非战争手段,达到同样的目的,何乐不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如何不战而胜?《六韬》中有文伐十二篇,字字珠玑。具体在战场上,经典常用的,就是用间。北齐、北周对峙时期,北周韦孝宽、北齐斛律光,都是名列宋武庙72将的一流战将。韦孝宽洞察到北齐君臣之间已有猜忌,散播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暗指斛律光要篡权。齐王不察,诛杀猛将,自毁长城。
而用间神乎其神之人,当属长孙晟。隋朝初立之年,兵锋未盛,树敌甚多。长孙晟因出使突厥,得以精通敌情,离间其中,帮助杨坚平定北方,功劳不下十万雄兵。
四、人物论:青梅煮酒话英雄
毋庸置疑,人群中的豪雄领袖总是少之又少。有野心壮志的才俊并不少,为何只有极少数能脱颖而出?刘渊、石勒、苻坚、李特、冉闵、吕光、刘裕、拓跋珪……他们个性纷杂,事迹迥异。真正的共同点是什么?在这方面,我曾经有写给雄主论,提出雄主不外乎『心性、韬略、将道』三大特性。但这样的阐述还不够,不深刻。在这一章节,我们要深入到雄主的思维决策、用人模式、性情深处、崛起路径四个方面。看透英雄人物的本质面貌!
帝王思考模型1、思维决策:生死点、安全线、兴衰面
帝王思考模型和常人很不一样。他必须思考至关重要的三方面:生死点,安危线和兴衰面。
生死点:帝王在乱世,首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非正常死亡:个人仇杀、政治暗杀又或者暴病身亡。有人说,这算什么,概率太小了。是的,但它危害太大。
曹操贪恋美色,几乎被张绣毙命;孙策好游猎,甩开随从骑兵,单骑驰骋,被刺客暗杀;尔朱荣一代豪雄,挟天子左右朝政,居然被魏王反杀;高澄作为高欢悉心栽培的政权接班人,居然被叛将刺杀;高洋作为高澄死后雄起的接班人,雄武有为,宇文泰称叹:高欢不死!功业赫赫,却纵欲酗酒,31岁暴毙身亡;刘牢之原是刘裕上司,名望显赫,陷于政治漩涡难以自拔,羞愧自杀;拓跋珪16岁称王,和叔叔辈的豪雄一起逐鹿北方,壮年时期继承人处理失策,被儿子刺杀……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大致可以总结为:驰骋纵欲,游猎、美色、傲慢,都是个人情绪欲望的放纵,不可过了尺度;政治敏锐,任何一个篡权的臣子,必须得广设耳目、考察亲信,这两点没做好,刺客、反杀,随时降临;后宫争斗,权力交替,亲情显得苍白无力,处理不当,祸起萧墙,不得善终。
看惯了英雄人物的金戈铁马、壮怀激烈,一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或许更为惊叹……
安危线:檀道济身为宋朝柱石,唱筹量沙更是成为军事经典。刘裕死前也有言:檀道济是有才略,但无大志,比其兄檀道韶好驾御。如此勇略有功之人,为何被刘义康诛杀?齐武帝, 因猛将垣崇祖是其弟萧嶷派系,以『谋反』诛杀;北齐高玮杀国之柱石斛律光,周宣帝杀宇文宪、宇文神举……诸如此类诛杀权臣的事例,无论贤君昏君,都是数不胜数。这难道是必然吗?但为什么刘裕时期,他不杀檀道济,甚至有人劝他说王镇恶攻下了关中,在当地甚有威望,要小心提防,刘裕也只是笑笑说,不担心。是刘裕胸怀博大吗?
不,帝王心中的安危底线,决定了权臣的生死去留。如刘裕、石勒、高欢之类的帝王,手下檀道济、石虎、侯景之流,都是攻坚执锐的悍将。桀骜之主,才能降服桀骜之人;雄伟的帝王手下的虎将能臣,到子嗣手中,往往十分危险。二代帝王不能不重新考量自己的安危线。这些臣子,究竟是在安全线内,还是危险区中。檀道济,纵然胸无大志,但刘义康驾驭不了,杀;石虎纵然在石勒死前,口口声声辅佐皇太子石弘,转瞬杀了他篡位;侯景有将略,高欢死后不甘屈居于高澄,没等被诛,率先反叛……
帝王自毁长城,自有无奈一面。但不先制于人,反被制于人。洞察了这一点,当我们慨叹帝王一次次自毁长城的时候,或许多了一息秋风悲感。
甚至可以说,残忍暴政,蹂躏百姓,都有可能在君王安全线内。石虎残忍、张献忠暴虐,但他们尚且能控制局面,以暴制暴。这是他们得以生存的逻辑。更有甚至,一个依靠权势集团起家的政权,只服务小部分人,不管黎民百姓,同样能维系政权稳定。这或许,是历史不愿述说的事实吧。
兴衰面:绕开了生死点,驾驭了安危线,真正决定帝王高度的,当属兴衰面了。绝大多数帝王,都在避开各类仇杀,考虑内外安全,根本达不到这一层,去开拓功业。
如何在两晋南北朝,为一个政权开辟兴盛大势?着眼十年利益,是决然不行的。以十年利益看,苻坚应该听王猛杀慕容垂,以除后患;但对一个胸怀各族,包容万民的帝王,不该杀。以十年利益看,高欢裹挟六镇流民对汉族仇恨,让政权重回鲜卑色彩,深得人心;但长远看来,断不该在民族对立上越走越远。以十年利益看来,宇文泰将北周府兵,让宇文家族掌控,有利于政权稳定,长远看来,过于排斥其他势力,利益不能共享,必有肘腋之患。
只可惜,绝大多数帝王都活不到那么长久。活过十年就不错了,谁会考量百年兴衰的问题呢?这方面,世人也不刻意强求。只是对时代中,那些深谋远虑的帝王,报以赞叹。
曹操提拔寒族,为贤才呐喊、北魏孝文帝不依不挠推行汉化、隋文帝破门阀建科举……这些高瞻远瞩,挑灯夜读,每每让人抚卷兴叹。(兴衰面另外一层含义,是帝王掌控局势范围的大小。具体见第政权论)
2、君臣模型:互斥互补
张良,字子房,在后世人心中,地位极高,被誉为谋圣。曹操见到荀彧,大呼“吾之子房也”。北魏崔浩自比张良,辅佐拓跋焘,一统北方;张宾自诩为 “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后来遇见了石勒。这类人才,可以成为张良派。贤相王猛,自比诸葛;诸葛亮生于汉末,不自比张良,自比管仲乐毅;后世还有左宗棠自比诸葛;这类人才,可以成为诸葛派。
我们遍寻武略型帝王的背后,一定会一个张良式的谋臣,辅助谋划,运筹帷幄。每一个仁德式的帝王背后,一定有一个诸葛式的谋臣,文能安国,武能定乱。君臣能力互补,这很好理解。但问题是,诸葛如果在曹操帐下;王猛如何让效力于石勒,又会如何?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猜测,结局不会好。曹操帐下的谋臣,大多都是文弱书生,郭嘉、荀攸之流。这背后,除了偶然,想必还有更大的必然,那就是君臣互斥。
君臣互补互斥帝王用人,同样会考虑生死点、安危线。武略型领袖,能对武将、文臣有强驾驭,做事大可放心。但对文武型人才,既能带兵打仗,也能收容人心,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是自己的继承人,那一定在安全线外,不得不除了。政略型领袖,对文臣自然强驾驭,但对武将和文武帅才,都是弱驾驭。历史上,政略型领袖并不是少,而是很多半路被诛杀:汉末刘虞,皇亲贵胄,被公孙瓒所杀;红巾军领袖徐寿辉,被陈友谅所杀……政略型领袖,优势在得人心,一方面得避免被武将篡杀;另一方面,也得提防文武帅才的功高震主。谁都希望手下尽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而不是狼子野心的司马懿。以陆逊为例,作为东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61岁时才被授予丞相,背后其实是孙权对陆逊家族的隐隐担忧;次年,陆逊卷入太子事件中,被孙权怒责后病死。太子事件,实质是孙权亲手挑起的党派之争,好让江东江北两派人物相斗相抗。孙权对文武帅才的制衡,可见一斑。
3、领袖性情:没有特性,是最好的特性
在上面分类中,曹操被划分为武略型领袖,难道曹操政治能力不足吗?文学素养不够吗?并不是。领袖特性的划分,有时候是很模糊难以界定的。只是相对而言,曹操刘裕比刘备苻坚更具有武略的色彩。而刘邦、李世民,则是在两者气质中,达成一种融合。单纯武略、政略两个维度,来描绘灵领袖的个性,未免太粗略。同样,我们按照领袖三要素:对自我的心性、对事功的韬略和对人的将道三方面,将英雄人物个性细化。所有左倾的特性,都有十足恃强蛮霸的特点,所有右顷的特性,都具有仁德恩怀的特点。领袖要做到的,是兼具两者,达到灰度守中,实现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曹操凌霸诡诈,但也能对贤才恩德重用;刘备仁义厚德,关键时刻也能果断杀伐,就是这个道理。
领袖心性图对政权来说,实现灰度守中,可以找一个互补的搭档。王猛是典型法家主义的帅才,镇压豪强、铲除权臣,这些坏口碑的事,尽可交个他,而把仁德美名留给苻坚。
对领袖而言,达到灰度守中,绝不是一句恩威并济那么简单。乱世之中,越是蛮霸雄武,越能迅速崛起;越是成功,越难超越个性背后的缺陷。反观刘邦,在帝王中,他是少有能到灰度守中的一个。他没有武略吗?晚年亲手打败英布,除项羽、韩信外,几人能敌。没有政略吗,多少百姓翘首等待沛公?谋圣张良、鬼才韩信,甘心刘邦驱使,背后正是刘邦的性情,从武略、政略两个极端,回落到一个灰度守中的境界。能和极端的政略、极端的武略,和谐相处,既能驾驭,又能制约。就如老子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如此境界,终究几人能达到?
4、崛起路径:快速通道和斗争越级
崛起模型魏晋南北朝三十余位开国领袖。他们的崛起模型,是一样的。没有一位帝王,是以单纯个例出现。他们的崛起,背后一定是一个群体的崛起。而他,在这个群体的角逐中,层层胜出。以拓跋珪为例,他的崛起,发生在前秦崩溃大背景。代国首领刘库仁被杀。混乱之际,身为代国君王后裔的拓跋珪16岁称王。伴随前秦倒下,崛起的势力还有,后凉吕光政权、后燕慕容垂政权、后秦姚苌政权、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等等。拓跋氏的一统北方,必须以他们的消亡为代价。一代完成不了,那就下一代;熬到拓跋焘,终于一统北方。
同样,刘裕的崛起也是如此。他生长在北府兵雄起的年代。淝水之战,大破苻坚。谢玄壮年死去,刘牢之成为北府首领。刘裕、刘毅,都是他手下干将。刘牢之在政治斗争中死去。刘裕、刘毅、刘敬宣在斗倒桓玄的同时,代表寒族武将,站在了东晋权利巅峰。剩下的,就是内部竞争,胜者为王。刘毅是个好汉,可惜敌不过刘裕。刘裕接连平定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诸多势力后,最终晋升南朝一帝。没有北府势力崛起的大背景,刘裕只是个无名武将;刘裕很有才略,也很幸运。
同样,同为寒门的陈霸,处在南方地方势力崛起大背景。梁朝积极开拓南方,陈霸先跟随萧映来到广州,通过平定叛乱,完成第一阶段崛起。恰逢侯景之乱,陈霸先比其他南方将领更敏感,主动北上平乱;第二阶段,陈霸先对手先是侯景,然后是王僧辩。历史似乎没有预知,下一个帝王一定是南方寒族。但陈霸先,袭杀了王僧辩,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显然,陈霸先杀王僧辩并不是因为王僧辩屈事北齐这类政治借口)
在每一个层级的快车道中攀升是容易的,难的是每个层级之间的争斗。充满了谋略与艰难。从南北帝王,再往上就是帝国一统。这背后的使命,已然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杨坚有幸,在南北融合的恰好时机,完成了多少枭雄心头的那缕幻念。
五、政权论:势力演变与政权更替
帝王的崛起,政权的交替,领袖人物是微观层的关键要素,宏观层面的解读,还得从地方势力着手。看不到这一点,遑论英雄。
南北朝势力豪强与政权变迁没有嫡系势力的政权,终究不会长久。在人物分析中,我们清楚地知道,刘裕的崛起,正是借助了京口北府兵的势力。但北府在刘义隆时期,已不再是流民南下的要冲,南朝宋这一武力命脉,逐步走向消亡。代之崛起的,是青齐豪雄,青齐在刘裕北伐时被刘裕收复。宋末虽然逐步沦陷,但南下的地方豪强,逐渐集结在萧道成身边,最终篡宋建齐。随后,青齐势力因为和萧嶷关系密切,遭到齐武帝萧赜猜疑,齐武帝杀垣崇祖,青齐豪强渐渐不受重用,反而北上依附北朝。南齐当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齐帝逐步培养寒族武将。但寒族武将并不可靠。在反对东昏侯萧宝卷的浪潮中,萧衍借用雍州豪强,成功篡位。梁朝末期侯景之乱,趁势崛起的是南方豪强和荆州势力。南方豪强陈霸先,率军北上定乱;地处荆州的梁元帝于江陵称帝,其手下大将王僧辩和陈霸先一起平定了侯景之乱。后来梁元帝被西魏所杀,王僧辩被陈霸先所杀。南方势力于是夺取政权。
北方而言,北魏末年北镇大乱,崛起的北镇武将划分成了东西魏两大势力。西魏政权由关陇集团主导,并开创后续隋唐两代政权。东魏则演化出了晋阳-邺城两都体制。晋阳以北镇武将为主,邺城以汉族鲜卑官僚集团为主。在中央集权的道路上,两者冲突制衡,后被依然保持战斗力的关陇集团消灭。在兼并了北齐之后,北周为何被同为关陇集团的杨坚篡夺?一方面在于周宣帝昏庸;另一方面,这是北周本身权利结构存在很大弊病:权利过于集中,宇文家族大权独揽。在杨坚崛起过程中,被排斥的北镇武将、关陇当地豪强、北齐派系、南梁派系,都集结在杨坚周围。杨坚在消灭尉迟炯、司马消难、王谦等人时,各方势力并没有想到他会篡权,这个局面和当面司马懿诛杀曹爽一般,众人只是希望推翻曹爽或者平定叛臣。在消除北周内乱后,杨坚顺势篡权。随后一统南陈。
政权局势图对一个帝王而言,除了考虑四维的军事韬略,灰度守中的个性,更需要考量权衡各方势力。这方面的工作,对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至关重要。(以如上局势图,亦可见帝王之间的水准。越是雄武帝王,越能驾驭各地局势,疆域国力越是浩大)
嫡系元势力:这显然是帝国维系的根基。西晋时期,中央就有精锐的禁军,后来在八万之乱中被挥霍一空。司马睿南渡,根本没有嫡系武装,世族门阀政治才如此高潮迭起。但很多时候,后代帝王远离战争,没有嫡系军团。于是就开始任用宗亲、国戚,培植亲信(如寒门士人、武将)。帝王的安危线摆在那里。任人唯亲,总是比较放心。
地方势力:守住中央还远远不够,地方层面,尤其是边疆重镇,如果遭遇权臣反叛,简直比被侵略占领还要心痛。所以南朝一如西晋,任用宗王镇守。虽然有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但不可否定,派宗王出镇,是相对合理靠谱的。南朝在原先制度的基础上,还做了各种修正,如限制宗王权利的典签制度,任满转岗制度,设想是好的,但只要中枢一乱,地方势力必然崛起。对于雍州、青齐之类的地方豪强,处理起来也极需艺术,既要拉拢不叛离,又要提防不篡逆。其中尺度的拿捏,恐非常人能够领悟。
外部势力:如果内斗不止,帮助平定内斗的,还有可能是外患。五胡乱华结束了西晋一团糟的宗室斗争。北周灭齐,斩断了恩怨相杀的两派势力。
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一段迷人的历史。今人可以恣意品评,那个风流时代,文人墨客放浪形骸,多么风流幸运?那个寒族崛起的时代,武士崛起多么慷慨!
但当下的我们,又处于怎样一个时代。又是几多无奈,几多悲哀。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