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联手打楚国,依然无法阻止其北扩,楚国怎么这样能打?
关于春秋五霸,目前史学界主要存在七个版本,《史记索隐》给出的名单是这五位: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这个名单很有意思。
所谓成就霸业,按照当时的标准是“尊王攘夷”,齐桓公做到了,北灭孤竹,南服荆楚;晋文公做到了,城濮一战,践土会盟,献俘天子;宋襄公虽然没取得什么成就,但是其舍身维护道义的精神,在当时完全对得起英雄这个称号。秦穆公则是灭戎狄十二国,成为西部霸王。楚庄王是北掠中原,完全靠武力值晋级的。
从地点上看,齐桓公是纠集了鲁、陈等八个诸侯国南下,在楚国边境迫服其每年向周天子进贡茅草的;而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则发生在卫国,也就是说,北方诸侯其实是处于败退地步的。这点可以从另一个春秋五霸的名单中看出来。
《鲒崎亭集外编》------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很明显,上述几个诸侯共同的霸业是阻止了楚国势力北上。所谓晋国百年霸业,不过是阻挡了楚国北扩而已。
那么,被视为“荆蛮”的楚国,为何实力如此强悍,打得北方诸侯抱团取暖呢?
制度优势!
1、楚人立国
楚人是颛顼后代,为皇帝之孙,姬姓。从这个角度上讲,其实他们和周天子是本家,而非蛮夷。
鬻熊在楚人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楚国将他看做是开山之祖。在武王灭商的时候,楚人掂量形势,投靠了姬周,鬻熊担任武王的火师,玩火是一个技术活儿,毕竟,在那个年代,火还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武王定鼎天下后,自认为有突出贡献的鬻熊却没得到封赏,直到周成王举办岐阳之盟,大概是熊绎的“守燎”工作做得很到位,终于获得了封赏,虽然仅仅是个子爵。
刚刚立国的楚国有多穷?
当楚人把庙堂建起来后,才发现,连祭祀用的牛都找不到!只好去它的邻国------鄀国偷了一头小牛回来,又怕人家找上门来,就赶紧杀掉以毁灭证据,这就是鄀国盗牛的典故。
国家建立了,得需要向周天子进贡呀。楚国的贡品真是可怜,无非就是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能有多大威力?遇到祝聃那样的狠人,一下不就拉断了?对了,贡品中,还有一样叫做包茅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茅草。
楚人的立国,是真正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过程!
楚国虽立,但是周围可谓强敌环伺,“荆蛮”可不是说笑的。但是楚人靠着玩儿命精神,以丹阳为起点,历经几代人的拼搏,楚人不断蚕食周边,先后并国四十余个,成为雄霸江汉的第一强国。
2、楚国制度
牧野一战,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两年后,周武王溘然长逝,留下的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因为这个时候的西周还不稳定,原殷商旧地及其属国尚未完全归化,西周重担压在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身上。
周公在历史上被称为元圣,亦被看做是儒家开山祖师,《尚书》概括了他一生的功绩: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可见他的执行力非常高,因为周公知道,社会的完美运转需要规则,只要人们按照既有制度照章办事,整个社会也就达到井井有条的状态了。
基于这个目标,他推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那就是周礼。
嫡长子制确保了有序传承,通过封邦建国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封国七十一,姬姓占据五十三,姬姓与异性诸侯互通婚姻,形成甥舅关系,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成功串起了家国天下,奠定了周代八百年的统治基础。
但是,客观的讲,这套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不完善了。打个比方,周公推出周礼体系的时候,西周政权好比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随着孩子个头的增长,原有的衣服已经不适应了,这就是捉襟见肘。
举个例子,公元前868年,齐哀侯远赴镐京朝见周天子,却被周夷王当着众多诸侯的面扔进大鼎,活活烹杀了!当然,被烹杀的原因很多,比如纪国与齐国不和,纪侯经常向周天子说齐哀侯坏话......但是,周夷王烹杀他的罪状是齐哀侯对周天子不敬。
无论是否站得住脚,至少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诸侯对待周天子的态度肯定与西周刚建立的时候不同了。
另外,平王东迁后,郑庄公以偷麦子为由头,不断试探周天子底线,最终引发了郑国和东周的繻葛之战,周桓王战败,祝聃一箭射掉了周天子的威仪。
这两件事情其实对楚国统治者震动很大。楚国决定不再坚定的执行周代制度,尤其到了楚武王,这老哥直接发出了“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呐喊,并且将之付诸于实际行动------对楚国组织架构进行重大调整。
据《左传.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记载:
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
这里的“权”,本是一方诸侯,被楚国灭亡后,楚武王派遣阎敖去那里做了地方官,是为直接受楚王管辖,而不是设置为封地,这里可以看作是县制的开始。
但是,此时“县”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几十年之后的一桩桃色事件,印证了楚国县制的进程。
夏姬,春秋艳后,四大美女之一,是郑穆公女儿,嫁给陈国司马夏御舒,丈夫死后,与陈国的国君及多位士大夫有床帏之事。她的儿子夏徵舒将荒淫的国君杀死,楚国以此为借口出兵灭陈。
《左传》记载:
宣公十一年楚子入陈杀夏徵舒,因县陈。
陈国被灭,成为楚国的一个县。这里既然明确提到了“县”,说明此时楚国的县制已经相当成熟了。换句话说,当时的诸侯国,是县制与封建制并行的时代。
问题就来了,县制与当时的封建制有什么优势呢?
封建制有一个好处就是在设置初期,治下区域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其弊端也很快显现,那就是地方与中央力量此消彼长,诸侯做大的结果就是周天子式微。各个诸侯国都是参照周代组织架构设置的,它们就是周代的微缩版。
还有一个恶果,就是在遇到“公摊”的时候,封地领主都顾着自己利益而不愿意付出。举个例子,晋国称霸百年,其实力强悍到什么程度?随便拉出一个公卿来,都能吊打诸侯!但其实晋国的国君就是一个空壳子,自晋悼公之后,再也无法控制公卿力量,晋国形成了几大家族共掌朝堂的局面。
到了吴越争霸的时候,智伯瑶把韩赵魏三家的当家人喊来,说,吴越这等小国都玩争霸了,简直不把我们晋国放在眼里,这样,我倡议,我们四家每人都拿出万户封邑献给晋国宫室。结果引发了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联合灭智氏。
其实,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都上演了以下犯上、以臣弑君的惨案,归根到底,是拥有封地的臣属的力量强于宫室。
而县制的优势正是封地的劣势。
其土地、人口直接受国君管辖,在农耕支撑的冷兵器时代,土地决定粮草,人口影响胜负,两者相加,就是诸侯实力的体现。
另外,楚国的县尹,其实有点类似后世的封疆大吏的性质,而它的县具备军区功能。
《史记.楚世家》记载:
鲁僖公来请兵以伐齐,楚使申侯将兵伐齐。取谷,置齐桓公子雍焉。
这里的“申侯”其实就是楚国的一个县尹,在这次战斗中,楚成王没有从郢都派兵,而是直接令申侯从本地起兵伐齐。
这样就有一个好处,避免了劳师远征,粮草、兵马皆可在本地获取,使得战争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结语
晋国其实也部分采取了县制,但是晋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效仿周天子置三军,奇怪的是,这三军由六位大夫掌管,这就是三军六卿,六卿逐渐掌管了晋国大权,最终引发三家分晋,而楚国的县制决定了楚王的力量远远大于大夫,在军事动员能力上,也就自然强于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