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是珍品,是因为做好了这点
今天整理屋子,翻出了我读初中时的语文书,有一篇课文《白杨礼赞》,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的佩服昔人所选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这里,茅盾先生借对“麦浪”一词的赞美,道出了语言锤炼的妙用。
“麦”和“浪”原本是牵扯不到一块儿的两个词,但古人却把它们连缀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中,青青的麦子在和风吹拂下此起彼伏,一轮一轮轻轻浮动,像海洋中波浪一样的情景。
这,确实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我国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对作品的加工得最多、最细致的一位。他对作品的大量修改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加工方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语言修改的丰富资料。他对自己作品的严格要求,苛于修改,是我们值的学习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古往今来的作者都有这样的实践体会。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工作,精益求精地琢磨自己的作品,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思之再三,字斟句酌。难怪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能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虽然这里还有别的因素存在,但他的勤于修改应该为是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多一次修改,就深一层的认识。
例如:
《皇帝的新衣》
原句:一阵地扰乱。兵士奔来奔去,用着长枪像拦猪一般拦住逃避的人。
改句:街上一阵大乱。兵士跑来跑去。像圈野马一样,用长枪拦截逃跑的人。
这里把比喻“拦猪一般”调换为“圈野马一样”,不仅合乎当时的情景,而且注意了褒贬色彩,突出了广大民众像“野马”一样奔腾不羁的情绪,为这篇童话结尾部分民众奋起反抗暴君的情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这是属于思想性的修改。
《古代英雄的石像》
原句:雕刻家到山中采了一块大石,就动手工作。……铁凿一下一下地凿,刀子一刀一刀地刻……
改句:雕刻家到山中采了一块大石,就动手工作。……钢凿一下一下地凿,刀子一刀一刀地刻……
这里把“铁凿”改为“钢凿”,为什么这样改?原来在坚硬的石头上,“铁凿”显然不及“钢凿”锋利,耐用。这是有关科学性的修改。
修改文章应从什么地方下手?
我认为:首先应该认真地审题。一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我把它称之为文眼。明确了其中心,才有根据评说文章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取材是否恰当,使用语言是否合乎中心的需要。从文字上修改,则要看语言文字使用时是否准确、通俗、简明,力求做到文从字顺,符合语法规则,重复的话要坚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