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为读书做减法:有些书我们永远不必读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68人  太平洋玫瑰

每次看到关于极简生活的文章,都有一种想扔东西的冲动,事实上,也确实扔了一些。只是下了很多次决心,发现最难扔出去的就是书籍。

收拾了几次,往外拿的时候,又是千般不舍,最后还是捡回了大半。有些书,大概再也不会看了,但真扔了,还是会有罪恶感。

很多人认为,拥有藏书是有文化的表现,而阅读,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好处外,还是一种方便拿出来说的体面消遣。

梁文道曾经提到过,英国有专门帮人买书和整理书架的公司,用书籍显示主人的品位。

他们会根据对你的了解来选书,为了证明你看过这些书,会在书上划线并模仿不经意的褶边;会把歌剧演出的门票夹在书中,表示你拿着这本书的时候,还看了歌剧。

可见,阅读是何其高雅的爱好,有地位的人附庸风雅也就不奇怪了。

要摆样子而不是真正爱书的人,并不纠结读什么,只纠结买什么。真正爱书的人,面对浩瀚的书海,要选什么书来看,倒真是门学问了。

茫茫书海,找到所爱

从前我们总说,开卷有益,其实不然,有些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书上,就是其害。

读书不在量,而在质,在书中有所收获,精神愉悦才是目的。茫茫书海中,找到所爱,不那么容易,看书也是有机缘的。

2015年,胡歌因《琅琊榜》而大火,人们发现,他褪去了稚气,成熟内敛,优雅有内涵。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那些看过的书并不是过眼烟云,它们潜在气质里、谈吐上、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胡歌养病期间,黄磊曾给他开过一个书单,包括中外名家经典如:孔孟老庄、四大名著;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倒影》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村上春树的《1Q84》、黑泽明的《蛤蟆的油》、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

显然,多年后胡歌的蜕变不只与经历有关,也与这份书单有关。胡歌很幸运,有黄磊披沙简金,他没有在无聊的书中虚掷光阴。

选书是问学问,如何知道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本书呢?

作家池莉说,应该做减法:一本书,看第一页;再看中间一页;再看最后一页,就看三个地方,喜欢就读,不喜欢就放下。

也许这样做,会漏掉一些好书,但不要紧,有些现在看不下去的书,留待日后再读,未尝不可。

挑书不盲从,读书有技巧。

有时,遇到一本好书,但某些章节枯燥拖沓,读不下去,弃书又觉可惜。

英国作家毛姆说,不要因无趣的章节而放弃整本书,忽略那些过于冗长的篇幅与段落,学会跳读。

选书和读书,都有技巧可循,买书和藏书也如此。

前几天读了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2016年这本书因汤唯和吴秀波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二情书》而火了一把。

海莲是一位疯狂爱书的美国作家,她买书的原则是:没读过的书不买,读过又深深喜爱并还想再读的书,才会去买。

她说:“我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那不跟买衣服没试穿过一样冒失吗?”这位生于1916年的女作家,大概想不到,现在我们网购衣服从来不试。

海莲每年都会丢掉一些不会再读的书,她认为那些买了畅销书只读一遍,便不再碰的人,不懂得阅读,而那样的书也不值得收藏。

不过,阅读毕竟是件很私人的事,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他人的主张不可尽信。

我们选书的原则应该是,那些真正喜欢的书,那些能给我们带来享受和愉悦的书。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林语堂

死活也读不下去的名著,不如放弃

爱书的人大概会告诉你,读书就要读经典名著,因为那是被时间验证的,被权威推荐的,被世人认可的,所以才得以流芳百世。

不过,很多人都说,有些名著就是读不下去,比如:《百年孤独》。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这是《百年孤独》开篇的第一句,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它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被称为“伟大”的开头。

朋友说,这本书的文字很拗口,又搞不懂魔幻现实文学中的那些隐喻,几次捧读,几次放弃。

即便能捋得清语法结构,书中那些长长的人物名字,几代人的人物关系,也足以让很多人却步了。

有读者说,读完了《百年孤独》就真的孤独了。

记不住外国作品中的名字,只是不想读的一个理由,更重要的是人生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作者的深意,但有时,我们又羞于承认自己读不懂。

《瓦尔登湖》,我反复读了N遍才读完,中间还走神很多次,除非心里特别静,才会沉浸其中。

有读者说,《瓦尔登湖》真是本神奇的书,第一页翻了十遍,内容依然陌生。

不待见名著的,不止是普通读者,名人也一样。托尔斯泰曾公开表示,莎士比亚根本不懂得描写人物,连第四流诗人都算不上。

马克·吐温吐槽简·奥斯汀:“每次读《傲慢与偏见》,我都想把她挖出来,用她的胫骨打她的头颅。”

对于那些死活也读不下去的名著,中外读者的感受倒是“英雄所见略同”。

2017年,法国媒体发起了一项“你从来没读完的小说”评选。《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百年孤独》等作品入榜。

而在中国出版社举办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瓦尔登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进入榜单前十,《红楼梦》竟然位居榜首。

如果多次尝试名著,仍读不下去,就放弃吧,不丢人。名著也许值得一读,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去读,而且很多经典,只具有历史意义。

如果不舍得放弃,就暂时放下,因为对一本书的看法与年龄有关。有些书,之前读不下去,若干年后,你可能视若珍宝。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词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   --毛姆

有些书,我们不必读

书海无边,全球每天出版的图书有几十万册;人生有涯,读书必须精挑细选。

三十年代,鲁迅在《青年必读书》里说,要少看中国书,多读外国书。他说,读中国书,让人觉得离现实的人生很远;读外国书,感觉在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鲁迅大概有些偏颇了,名人所说的必读和不必读,只是参考,不必较真儿。

学者大家和出版商经常努力荐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却反其道而行,提出了在文学方面不必读的书,涵盖面之广,令人咂舌。

古典文学他推崇四大名著;当代文学他喜欢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曹禺等少数几位,其他的绝大多数不必读。

名著续篇、中国人写的历史书、外国通俗小说,绝大部分不值一读;励志鸡汤、阴谋论的书,坚决不碰。

他说,要少读哲学书,因为很有可能既浪费时间,又一无所获。

作家马伯庸也说,成功学这种东西,只会让人尽可能地远离成功而不自知,它的效果不会超过小时候在作文本上抄录名人名言,还费纸。

作家池莉说,要慎读名人传记。因为失败者是没有传记的,大多数有传记的人都是成功者,少数是天才,普通人并没有那样的机遇和天分。

看多了名人传记,误以为自己很特殊,是上帝拣选之人,脱离现实,向不可能的方向努力,反而误入歧途。

极简生活提倡为生活做减法,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牵绊,读书也是如此,选择真正有价值、真正适合的书,为阅读做减法。

书是读不尽的,人生苦短,多读一本无用的书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去读真正喜欢和让你享受的书。

人人都有不必读的书,但每个人的不必读又不同。池莉说,读已所爱,多求甚解,才能真正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有些书,我们永远不必读。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新周刊

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烂读“的原则,不烂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叔本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