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

【一麦】写作的舌尖效应

2018-05-10  本文已影响12人  隐基底的花园

千言万语道不出,千头万绪理不清。写作的困境,表达的难题。我把它称为写作的舌尖效应。

逻辑,结构,框架,八股文。生涩地临摹,东拉西扯,牵强附会,自己都看不下去,上班就这么个写法。我不满意!

有什么办法?找更好的结构?积累更多的素材?找更多的灵感?

这些都可行,但写作时那种无力感却是真真实实的。

从来不觉得自己擅长表达与写作,但找对方法还是可以发挥的。

证据如下,小学时,有一篇杜撰的文章差点发了校报,虽然真正文笔好的发小,发了n多篇,不要对比,不要伤害,总归努力一把也是差点成功的。之所以差点,因为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生病了,不再任教,板上钉钉的投稿,也就搁置了。这场病或许耽搁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想多了,现在的写作,谁说必须文笔好的?

还是小学,临摹着写了一篇小论文得了学校的二等奖,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写的叶子的四季变化。获奖,应该是胜在逻辑结构,小论文嘛,对吧。

初中,遇到一位很好的语文老师,有眼界,有知识,有情怀。他是一位作家,出版过三本自己的书,每周让我们写周记。可以说,他也是我心理学的启蒙老师,第一篇周记规定题目《初中生活的变化》。这么多年,我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从心理层面讲,就是自己与自己连接,虽然脉冲很弱,但毕竟开始了,不是么?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明白,写作原来不是八股文的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理想》《我的zg梦》《我的好朋友》《我的好妈妈》《我的好爸爸》,我知道了写作是表达和记录整理以及思考。荒唐吧,写了整个小学的作文,都是在帮老师写。

那一瞬间的体验,我现在称之为顿悟。初中语文成绩崛起,除了他的启蒙,还有小学毕业暑假读完了第一本小说《水浒》原著。写作能力的提升和语文课本真的没太多关系,大量的高品质阅读才是关键。这位老师上课并不“认真”,他鼓励我们大量的阅读,写作。眼看要延续诺贝尔梦了,这个老师又走了,走了,了。但是,他留给我的是阅读的习惯和对写作的理解。写作不是那么难,出版写书也不是那么遥远。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的确有表达的天赋,我的发小,看她的表达真的行云流水,我流口水。像我一样的普通人,肿么办?从八股文练起,结构框架,量变到质变。这要多久的时间?全凭感觉和经验!

写作的这种无力感和刚开始工作,在树德上课的感觉类似,千言万语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备课很花时间,这种无力感,一年之后,才渐渐消失。后来去了新的工作,又是如此,我内心其实是恐慌的。那现在呢?也会焦虑,但更多了一份从容,因为知道有哪些方法,哪些资源,哪些帮助可以支取,因为知道,这就是成长和蜕变。多一分接纳,忍耐,坦然和坚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