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创意如何而来
新创意更像是一个个想法的拼接物,它们都是由思想的碎块拼组而成的。自然界的发明创新同样也得依靠现存的零部件。自然界的进化与发展要依靠可用的资源,要将那些资源进行拼接、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功能。YouTube面市初期便能一炮打响,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Adobe公司研发的Flash平台早已在网络上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YouTube的服务平台是借了Flash平台的风,并不需要重新开发一个新平台,于是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同时,这也让YouTube的开发人员专注于解决如何优化视频的分享模式,如何创新视频的讨论界面。回顾一下,直到1996年下半年Flash才成功推出,而到了2002年,Flash才可以支持视频格式的文件。“当一种环境能更加方便去接触和开发相邻可能时,这种环境就具备了最大的创新潜力。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能更多、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可用零部件,不管是机械性的,还是概念性的。并且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得到更多的鼓励以各种方式组合与利用那些零部件。”在一些环境里,重新组合与利用那些可用零部件不仅不会得到鼓励,而且可能会受到阻碍和限制,比如,创新的实验会遭到批评和惩罚;有一些新的可能性被遮盖住,不易让人们发现;环境更容易让人自满,于是不去探索新的机遇。
一个好创意是一个网络,也是一个群体。第一个前提是,需要有完全充足的神经网络。第二个前提是,网络应当具有可塑性,易于生成新的变化。早期人类组成的社会组织类似于一种气态网络。一小群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部落,但各部落之间是分散的,与其他部落几乎没有接触。农业改变了这一切。在一个低密度、混乱的网络系统里,好创意出现以后就消失了。而在城市密度较高的社会网络里,好创意很容易得到流传与扩散。思想与创意不断外溢,并通过这种外溢得以保存下来,被后来的人们加以利用。高密度的液态网络不仅有利于好创意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保存这些创意。自由市场引入了新的竞争模式,并促进了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了新创意的创造与应用。
一个没有连接的灵感,注定只能是灵感而已。“明尼苏达式猜想”,亦即本能直觉。人的“情绪脑”对某种情况闪现出一个快速的评估,并且这种评估不受缓慢的逻辑推算的验证,但它却是非常准确的。
这一过程中,它会慢慢和其他的创意碰撞、连接,慢慢找到让自己成长突变的力量来源。之后的某一天,这种感觉或想法就转变成了更加重要且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新创意,而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发现了一座新的信息宝库,可能是和另一个人大脑中的猜测或想法进行了组合连接,也可能是因为大脑中又出现了另一个创意,并把它们进行了串联整合。因为这类慢慢孕育中的灵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成长和发展,其生命力并不强大,甚至相当脆弱,很容易因为每日的琐事而被忽略。但这个漫长的孕育期正是这一类创意的强大力量之源,因为要得到真正独特的见解,必须经过同样的过程,以同样的方式去思考别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瞬间闪现的判断也就只是一种判断。比如,这个人是否值得相信呢?这个雕塑是不是真品?而一个新创意或想法要比这些判断复杂和深刻得多,它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思路,或是发掘一个尚不为人所知的新机遇。但凡具有突破性的创意,一般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生成。
马尔萨斯顿悟。人们往往给后见之明的镜头涂上了凡士林,让那些缓缓发育中的灵感模糊从而被错看成一个又一个瞬间闪现的顿悟。大突破说成是源于某种顿悟,一部分原因是,在描述创意出现的过程时,如果把它归结为一种灵光乍现的结果,能产生叙事快感;另一部分原因是,灵感在慢慢孕育的过程中,其发展变化是极其缓慢和随意的,毫无章法可循,因此很难进行清晰地描述。但是,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一下人类各科知识发展与积累的过程就会发现:慢慢孕育的灵感是常规而非例外。旧灵感与新思考生出新连接。要保持新生的灵感一直存活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首先,你必须将它保存在自己的记忆里,保存在神经元组成的稠密网络里。大部分的灵感在慢慢孕育的过程中都过早地消失了,没能来得及转变成一些有用的创意。有时,你的大脑中产生了一个灵感,觉得有一条新的有趣思路可以去研究,并且认为这种研究可以帮你找到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很快,你又遇到了一些更加紧急的事情要去处理,于是顾不上之前产生的灵感。这个灵感就自生自灭了。因此,成功地孕育一个灵感的秘诀就在于:要将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都记录下来。保持摘录习惯,可以储备出一座属于自己的知识宝库,让我们在探索人生的旅程中,随时可以根据需要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我们需要一种系统来捕捉灵感,但并不需要对灵感进行分类。因为类别会设置壁垒,将相异的创意限制在只属于自己的“思维孤岛”上。这是人类创新史与自然史的差异之一:群岛无法培育出旺盛的新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