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笑集《明心集》书法或写字

论语心说|为政篇2.10尽人事

2020-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宗奇
《人事》----李轻 書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看一个人啊,要看他安心干什么。看他干的是什么,看看他的经历。这样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你想了解一个人,就看看他往日的经历,查查他都在干什么,干了什么,以及现在安心在干什么……等等。孔子认为,从这三个角度去看,既能基本理顺一个人了。道理是一样的。

同时,孔子也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八佾3.21》)这样的话。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当你站在你所站队的立场上,想要维护一个人,和你的队伍时,你便可以替他对怀疑,和质问者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样的话。这是因为你自己有立场,而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是身不由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而不是事不关己的。道理是一样的。

同样的事,关于立场问题的,在《论语》里还出现过一次。《论语·述而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出自《论语·述而7.31》)陈斯败说地是,关于鲁昭公娶同姓女子的事。

这点,《春秋》也有记录……实际上,娶同姓女这个事,是鲁公不占理的。因为鲁国是姬姓国君,吴国也是……这点从道义上来说,不应该。

这里,孔子偏袒鲁公,被人揭穿之后,也只能半开玩笑,半自嘲的说了句:“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样的一句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话。以示对人家陈斯败理直气壮的化解,与缓和了。道理是一样的。实际上是不占理,但这即是立场问题了。道理是一样的。陈斯败有理,故,孔子只能半开玩笑似的说了这样一句话,说明了孔子在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愿意忠君,爱鲁国的。道理是一样地。

忠君,爱鲁国,故对于有些事情,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掩饰,与偏袒。这是情的问题了,已经不能算是‘礼’(既:理)的范畴,而是更多的把个人因素,个人情感化在其中……实际上是不理性的,但更像个人。

就是有情有理。这点还是横渠说地最好,他说:“心统性情”。最完美。实际上修道,念书,学到最后,学到差不多……并不是把自己学成一个遁入空门的,无情,無义者算赢,当然更不是,也绝不是走火,入了魔。这都不行。

1.

学习,修道,当然他有很多步骤,一步一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的。这里,《论语·为政2.10》说的很好。既:“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道理是一样地。你得看他安心干什么,他干了什么,他这一路走来,都是怎样的……种种。你清楚这些之后,你也就能基本上大概了解一个人了。

道理,不是这样地吗。故修道,修学也是一步,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儿,一步一个台阶的。少一步都不行。我在写《论语心说》之前至少有百万字的论文做底我有至少百万字的论文打底,我才能够信手拈来的,取之左右逢其原地这样轻描淡写,风轻云淡。因为是我真的懂了,是我自己真的理解了。

2.

而不是像在写论文时候,还在自己摸索,自己探索,上楼梯、上台阶中。每上一梯,每上一阶都高兴极了,不是那个阶段了。我已经是到了“由仁义行”的阶段,而非在“行仁义”地路中了。这是我过去的许多论文,那至少百余万字的论文,与我现在所写《论语心说》的区别了。道理是一样的。那么现在我可以说,修到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心统性情出入無碍,以及:無碍自在了。道理是一样的。什么是出入無碍、以及無碍自在,出入無碍無碍自在实际上既是你真正的了解到了你是一个人。这就是你作为一个人类,所要修行的某种成果了。

3.

道理是一样的。修行的某种成果就是真正的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人

一个人,也不执空、阳,也不执有、阴。一个人,就是你即有:性(既:理),你当然也有:情。因为你是一个人啊;人怎么会没有情呢。不对吗。有情有理有心才是一个人一个完全的真正的人。修行到了某种阶段,就是出入無碍

4.

既:你即可以入空,也可以入情,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所谓:平常心是道,正此谓也。道理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一定要做的事儿,所谓:“子绝四”(出自《论语·子罕9.4》)差不多,也是这种状态,既:中行

5.

保持中行就是子绝四的内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9.4》)就是知道自己是一个人然后:“心统性情尽人事尽人事做一个人既可以啦。道理是一样的。

----作者李轻 庚子年 二月初六 于自家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