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产品方法论的理解

2019-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波Tony

结合你之前给到的产品管理方法,对照了自己在日常产品管理中的工作及思维方法我反思了很久,特做如下产品管理方式上的一些总结(包括:产品管理核心思考,一般实际情况下的产品管理规划流程)。也对自己一直以来遵循的一些产品理念和方法(克制,好奇心,开放,热爱,同理心,回归本质)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对于您给到的产品管理方法中的核心关键6点,我想可以主要总结归纳为两部分:需求的真实准确性,功能的可行性。也可以和下面列出的实操中的产品管理流程和方式方法基本对应上。

产品管理核心关键点

1. 需求的真实准确性。

产品的方向对了,所有的努力才有意义,不然再多的辛苦都是徒劳,也是对公司资源和成本的巨大浪费,所以真实有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方向非常关键。只有去深入观察用户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能够同理心融入去发现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特别是对那些最根本的痛点和需求,从而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整个产品才会有意义。

2. 功能的可行性。包含:投入产出的平衡,产品的可持续性。

知道用户的问题和需求点后,可以采用的产品方案有很多,特别是对于核心的痛点和需求,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方案都可执行或者合适去做。所有的方案都是有成本的,不管是时间机遇成本,还是人力和研发成本。只有去做深入的调研分析,去做反复的平衡,能否符合当前资源和技术的储备(包括外部的),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去最大化的解决用户的诉求和问题的方案才是好的方案。当然还有产品在设计开发阶段时在技术开发难度与效果表现上的平衡处理,也是需要持续跟进的重点。

还有产品的可持续性。所有的产品做出来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能够持续的延续其生命周期内对用户和公司的价值,能够根据用户和市场趋势需求及时持续性的对产品进行改善提升能够想的长远,看的长远,在产品设计时尽量预期到将来的发展方向,做到更全面兼顾性的架构考虑,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以上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产品人的基础。

如下为一般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的产品规划管理方式

产品规划流程

主要为:需求的真实准确性,产品的可行性及投入产出平衡。同时也和您给到六点在操作中有对应关系。

“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

其中:

1.“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对产品需求的真实准确性进行卡位。

寻求需求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深入观察用户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扰,来确认产品的目标方向和功能预期。当然一般在前期我们对于所要做的产品也会有一个大概的功能预期及方向,通过进一步调研分析来进行验证,同时来调整完善其预期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在后期的产品运营中通过持续的观察分析得出后面的产品方向。

2.“怎么做?”对产品的可行性及投入产出平衡进行处理,对产品的可持续性进行布局。

确认产品的目标方向后,对产品的预期功能点进行开放的、不设限的探究和梳理(最好有团队的力量,个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容易受限),对功能及未来的预期方向做梳理;再进行现实资源和条件的分析(包括外部可以调用和能促成合作的),市场情况及友商竞品等的综合分析。经过功能梳理和现实情况分析后来确认各期的功能支持情况,其中初期最为重要的是解决用户在所处场景下最核心最基础的痛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资源,市场)再进行适当情况的功能排期计划,当然也要紧跟市场和行业趋势进行及时的调整优化,保持产品的可持续性。

其他日常遵循的规则及思考:

1.   做产品要懂得克制。

这个世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能够去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是怎么做才能让产品最后的效果对用户的价值最大,不管是在功能或是情感上,同时能够平衡好公司的投入,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个人的成功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不能因为是一时的热点,或者只是因为友商都是这样做,就去跟进。关键还是要看,最终是不是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对用户有没有价值,如果有,那么就值得去做,就算有困难也要想尽办法去做;如果没有,那就要很慎重了,资源都是有限的,完成核心的功能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做,在团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时为了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利益去配合做一些看起来短期的行为也是必须的,同时也如前所说我们需要紧盯着核心的功能和目标方向。

这其中还有一些看起来对用户裨益不大,但是却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甚至超出用户预期的功能,比如说一些小惊喜和小彩蛋布置,这些就要仔细分辨了,因为人都是渴望温情和美好的,有些举动虽小,但却足能触达内心,只有让用户感受到了我们的温情和真实,感受到了善意的存在,反过来用户才会给我们更多的包容,帮助我们一起成长。

最后对于产品人员的克制,我想应该是要预防自己和团队人员的“用力过猛”,因为有时谁都克服不了个人对于利益或荣誉的急切心,此时如果能够去分辨,并懂得委婉刹停对公司对团队和对个人都裨益甚大。

2.   要紧跟时势,趋势,拥有强大的好奇心

科技行业发展太快了,对于进入智能电动网联时代的汽车行业同样如是,新的概念、新的技术一直在不断涌现,用户的认知和需求也在不断的升级变化,一时的落后就有可能被行业和用户抛弃,这就要求我们随时跟进行业和科技最新进展趋势,实时保持更新,保持链接。

同时也得拥有一颗强大的对人对世界的好奇心,积极的去了解用户,了解行业,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本身也会是一种乐趣所在,可以实时的了解这个世界最新最酷的技术,了解观察人们的渴求和困扰,也能更好的升华我们自己的知识和认知体系。

3. 保持开放。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能始终做到却很难。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所在领域和认知习惯的蒙蔽性,也会有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盲区,如果再加上我们自知或不自知的自负,很多事情就会慢慢从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需要自信,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有勇气和毅力去完成一件件挑战;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或者对其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虚与委蛇、充耳不闻。只有保持倾听,保持开放,相信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同时,也愿意去接纳、去了解那些我们自认为有问题或者我们不甚了解的人和事,去及时的反思我们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有持续进步的能力和勇气,而不是始终陷于自己已有认知中。

4.   你做的东西,要真心热爱,会感觉到骄傲

这句话很理想化,但我却一直认为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伟大的产品背后都是灌注大量人的热爱和努力的。看到它就会自然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注,不断去追寻和探索,希望其会更美好,不太会感觉到累,也不会枯燥,更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会让其更加美好,也会因此而感觉到骄傲。这样如此如果方向没错的话,最后大多也会有不错成就吧。

5. 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同理心】

“同理心”应该来说是产品人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一直印象深刻并影响深刻的事情是,当年年少刚开始接触互联网产品工作,在一家腾讯系人员组成的车联网创业公司,每次产品讨论和评审时,不光只是讨论产品是什么样的,关键是要考虑场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问题和痛点,有什么解决方案,这还没结束,还会现场模拟真实的场景情况,包括用户感触的情景,实际的操作流程方式,物体的位置、距离、角度,一切力求真实、还原。

将自己快速拉到用户实际的使用情景中,按照实际的情况来探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用户潜在的渴望,也在实际模拟中提前预知产品会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预防,做出更符合用户预期的产品。而不是最后做出来发现是科技宅自己自娱自乐的的玩具。

更何况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很好的用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做产品也同样适用。始终相信人的最底层需求其实是很相近的,对于真善美的热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事情会简单很多。

6. 回归本质的能力

上面说了那么多,但总结起来我认为就主要说了两件事情【同理心】和【回归本质】,“同理心”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感知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用户,从而才能更好的判断我们产品的好坏“回归本质的能力”能够让我们去发现用户对于产品对于服务最原始的渴求和向往,从而抓住用户的核心诉求。

就拿电动车来说,如果我们老是拿着电动车目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补贴可拿,就按照用户第二辆汽车的标准来设计规划汽车,我们的电动车就永远也别想好,更别说普及!我们还是应该回到用户最基础的需求-“用户到底需要或者渴望一辆什么样的电动汽车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和考虑,同时直面问题想办法来解决(走捷径的路,最后往往会是弯路)。其实对于车联网各功能服务也是如此,有更新更好的服务很好,但是各基础服务模块的各基础功能体验一定要好。

说到此“回归本质的能力”好像和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有点像了,一个是回归最原始最基础的渴望和需求,一个是用最本质的方式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

7. 需要有对HMI的美感和对汽车行业的敬畏

这一条不是理念,是需要对技能的培养要求。之所以单独抽出,是因为新势力的车联网人大多是从互联网公司而来,对汽车行业了解不多,虽然车联网产品看起来好像也没多少东西,可是一进来才发现到处是坑,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学(血泪史)。

汽车和车联网真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大多功能和其他功能模块都是有关联的,不管是和系统,和其他模块,更或者是和汽车的其他底层模块,在结合汽车封闭、快速移动、驾驶优先的行车情景和各车载的硬件结合后,出现问题会被严重放大,让人焦躁,然后还是真金白银的大件,用户的抱怨和互联网产品比会严重特别多。

再说HMI Sence, 车载的产品效果是要有内饰效果要求的,需要讲求与内饰效果的整体协调一致性,中控效果,仪表效果要和车内内饰空间,中控台,仪表台很搭,一眼看上去就是高质感的感觉,说到底用户买的还是那辆车,而不是车联网产品,特别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年代,中高端定位车型用户对这块会尤为挑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