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读完的《里下河的女儿》
一本书如何写才能引起读者的共情,因为唯有共情才能相通,才能获得被认可。最近读的两本书很现实的凸显这一点。一本《里下河的女儿》是大段推荐,她为这本书画了一幅画。看到书名我是很喜悦的,正如我和莲姑娘交流所说,里下河的女儿应该是一部关于里下河地区女人的史诗。虽然是一位母亲的角度,但体现的应是绝大部分里下河女人的一生,也应是普普通通如我母亲一样劳作的女性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它也应当是一部关于农耕文明和精神的书。也许是期望过大所以失望也会大。读完前两篇就如卡了一根刺,不上不下。
于是放置两天后想着不能偏见又重新拿起,翻阅后几章,和前几章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不同的人去说母亲那些几乎要重复的琐碎。其实,为母亲立传书写是一件好事,只是母亲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与其他人是相互映射的。天下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正如我也曾想书写我奶奶和母亲的故事,初衷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从不敢下笔。从我奶奶和母亲的身上,我也看到了中国传统女性在整个农耕社会里,是如何繁衍并影响着家族传承的重要意义。
是的,母亲的角色应该是更伟大的,中国远古的母系社会,即便到后来农耕社会,以致于当下文明的今天。无论是城市职业女性还是农村女性,她们是推动社会往前发展的力量,也是影响着社会文明和精神传承的重要力量。我们会形容一条河是一座城市的“母亲河”,也会去说“大地的母亲”,在很多诗词里母亲这个角色也是承载很多意义的重要被借喻的主角。
我一直认为,大地是与母亲紧紧相互牵连着的,彼此交融,灵性一致。都是养育与繁衍,代代无穷尽。里下河的女儿如此大的题目下,却只是母亲不同侧面的一言一行。对于里下河时代与人文背景环境,社会关系和精神联通并没有什么书写。独立出来的母亲就明显的单薄了一些,人物并不够丰满。
也可能只是我不习惯这样的文风和内容,我也并不想去评论过多。不过,一本书总是和私人化的日记是不同的,被出版就是面对大众阅读,总是应该要有一定的教化意义或者阅读价值的,毕竟它也是冠了“家教风物读物”的帽子。正如毕飞宇的序里提及历史的余数,只有那些被符号化的人和事才有可能成为历史。既然是书写母亲,我的个人认识里,应该就是以母亲为镜子,照见的则是如母亲一般的所有里下河普通而又艰辛的劳作与生活,留下传承至今的女性生命范本。
相比之下,另外一本原本预期不大的书倒是给了我很多收获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