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阳说画艺术之家国学与传统文化

堪称绝世的宋画,百代宗师,李公麟

2017-12-01  本文已影响36人  阳阳说画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州(今安徽桐城市)人。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与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为至交,系驸马王诜之座上客。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后官至朝奉郎。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以访名园荫林为乐。元符三年(1100)病痹告老,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

李公麟 -艺术特点

北宋的人物画,其构形技法,到北宋后期为李公麟发扬光大,线条健拔却有粗细浓淡,构图坚实稳秀而又灵动自然,画面简洁精练,但富有变化;题材广及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既有真实感,又有文人情趣,而且所作皆不着色,被称作“白描大师”。

李公麟对于古代的美术修养极深。对古器物和古文字具有知识,曾摹绘古代的铜器并加以考订,他参加了整理皇家收藏的古器物的工作。他的父亲李虚一收藏古代画迹很多,他都进行临摹,并且也临摹了很多他人收藏的名迹。他保存了很多自己临摹前代名画的副本。他的绘画才能,首先表现在他的题材的多样性上。他擅长鞍马、佛像、人物和山水。他在临摹古人名迹中掌握了绘画技法,而越出古人的技法。

李公麟擅长画马和人物。他画的人物,据说能够从外貌上区别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获、台舆皂隶”等社会各阶层人的特点,并能分别出地域和种族的具体特点,及动作表情的各种具体状态。他的艺术创造有生活现实性为基础,所以他敢于追求新的表现。他敢于突破前人的定式,画长带观音,飘带长过一身有半,还画过石上卧观音,这些都是他创造的新式样。他的创造性还表现在他对题材的理解上,他画“观自在观音”,不是按照一般流行的坐相,他说“自在在心,不在相”,不必限制于某一固定的坐相,而是另创一种他认为能表现出心情自在的坐相。他画陶潜的“归去来辞”一诗把表现的重点放在正在思维中的神态上,不在一般化的描写田园松菊等自然风物,而注重描绘“临清流处”——发人深思的流水。

李公麟 -艺术成就

《五马图》和《维摩诘图》标志着单线勾勒的技法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巨大成就。单线勾勒的写实能力在于它有可能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运动、空间。所以单线勾勒是一种效果明显而高度简洁的描绘技法。李公麟是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大师。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尚有待更细致的分析,他创造了富于概括力的真实而鲜明的艺术形象,他掌握极优美的提炼形象的能力和表现技巧。但是他之选取非现实性的题材的倾向和追求一种与士大夫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细腻的趣味,都说明他的艺术中蕴藏了一个危机。

李公麟的白描绘画为当世第一。《宣和画谱》第七卷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赞曰:“(龙眠)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研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苏东坡称“其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清初大家孙承泽评李公麟:“自龙眠而后未有其匹,恐前世顾(顾恺之)、陆(探微)诸人亦所未及也。”而邓椿在他的《画继》里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吴道子)讵容独步。”因此,李公麟笔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画,被后人称为”天下绝艺矣”。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线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纯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实物的白描画法,可以说是线描技法发展的最高、最纯的阶段。而李公麟正是在这艺术浪尖上的弄潮儿,他使白描技法成为后人学画所遵从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李公麟 -代表作品

《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免胄图》、《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莲社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西园雅集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传)、《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百马图》、《贤已图》、《凡未渡者五人》等。

作品欣赏:

《五马图》,宋代,李公麟,纸本墨笔,纵29.5厘米,横225厘米,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战后失踪

《五马图》局部

《五马图》局部

《五马图》局部

《五马图》局部

《五马图》为李公麟的代表作,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无名款。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

该幅无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祐五年(1090年)。幅上两处有乾隆帝的题文,钤有清“乐寿堂鉴藏宝”等印20方。

据黄氏题跋,5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分属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监。前3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大凡画贡马的题材,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

如《宣和画谱》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意在生动的表现人、马的性情。画家在艺术上的独创首先体现在纯熟的白描技法上,他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该幅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虽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量感。

画家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李公麟虽由吴道子入门,但其线描功夫,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人感叹古代的汉人及异族有那么美妙的服饰,以致单是描绘衣服的褶纹就有“十八描”之称。而李公麟以其“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飘逸而行止如意,虽只是白描勾画,却非常具有质感。你看马的轮廓,似乎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斑纹。人物的面部刻画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衣褶自然是线描最优美之处,观者打开画卷,无不立即就被这些流畅圆润而又凝练劲挺的线条所吸引,不能不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后人推其为宋画中之第一。

《临韦偃牧放图》,宋代,李公麟,绢本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临韦偃牧放图》,宋代,李公麟,绢本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临韦偃牧放图 局部

临韦偃牧放图 局部

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卷》的母本系唐代韦偃的精品,是李公麟奉宋徽宗之旨而摹,表现了幸官马夫牧放皇家良驷的壮观,气势如虹的场景,共画了1286匹马和143个人,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全卷的气势由雄壮刚劲,转化为柔和平缓,构图从密集紧凑渐成疏松流畅,敷色精细而无华贵之气,画风清雅,淳朴温润,全卷构图讲究章法,疏密聚散变化有致,前半部拥塞、紧张,后半部疏散、松弛,富于节奏感,足见画者功夫之深厚,展现我国古代人的风采。

《临韦偃牧放图卷》为我们展现了皇家马夫御马的热闹景象,此卷充分展现了原作者集群马成势的艺术功力,图中马匹健硕,形态各异,侧面展示出唐朝时期国力的强盛与民风的开放。该卷右上角有作者篆书自题:“臣李公麟 奉敕摹韦偃牧放图。”本幅、后隔水都有清乾隆皇帝御题,拖尾有明太祖朱元璋跋,钤有北宋“宣和中秘”、明“万历之玺”、清“蕉林藏书画印”等近40方印玺。

画幅为长卷形式,从右自左展开。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广阔的平原间,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匹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异常。画面中段以后,马群逐渐散开成组各自活动,有的低头觅食,有的追逐嬉闹,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滚,还有几匹马走向远处的小河去饮水。众多的马匹姿态各异,生动自然。放马的牧人,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穿戴较为整齐,有的则敞胸露怀赤足,在树荫里休息的牧人为契丹族,其中似乎还有等级的差别。

宋 李公麟 白莲社图卷 绢本墨笔 60.1×459.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莲社图局部

此图用白描画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虎溪东林寺结盟白莲社的故事。因为寺内種白莲,故称「莲社」。慧远是当时重要的佛教领袖之一,参加莲社的为陶潜、谢灵运、宗炳、陸修静、周續之、刘程之、张野等,都是当时的名流。图中第一段画陶潜因腿疾由他儿子和学生抬着回去,第二段画谢灵运骑马去莲社,第三段画谢灵运送道士陸修静过虎溪,第四段画周續之等人做佛事,第五段画两个梵僧在对话,第六段画刘程之在校经,第七段画宗炳在听讲,最后画张野在濯足观瀑。整个构图及笔墨技巧都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

这件作品歷来被认作李公麟的手笔,根據卷后李楶隶、张激、趙令畤等人题记与本图的关系,最后確认为张激或其请人为补李楶隶记文而作。张激又称投子山叟,李公麟外甥,北宋大观年间知庐陵县事。是图北宋政和丙申年为趄元叔收得,绍兴间归范惇所有,元明时流传不详,清初为梁清标所有,后为清内府收藏。

李公麟 山莊圖 紙本水墨畫 卷 28.9×364.6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庄图 局部

山庄图 局部

北宋 李公麟 孝經圖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孝经图 局部

孝经图 局部

孝经图 局部

孝经图 局部

孝经图 局部

《免胄图》,宋代,李公麟,纸本长卷,墨笔白描,纵32.3厘米,横223.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免胄图 局部

免胄图 局部

《免胄图》卷所绘即为郭子仪率数十骑免胄(徒手不着盔甲)见回纥首领大酋,大酋舍兵下马拜见的情景。图卷左侧是郭子仪所率部将兵骑,仪容镇定,伫立于侧。右侧是入侵关中的回纥兵骑,阵营庞大而惶惶无措。回纥大酋着戎装,携副将滚鞍落马,正单膝跪地作钦服之状,拜见免胄着燕服的郭子仪。郭神情雍穆诚恳,俯身援手以礼相见,体现出从容大度的一代名将风范。

传北宋李公麟所绘《免胄图》卷,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落款“臣李公麟进”,《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关于这一著名战事,《旧唐书》有详细记载。唐太宗广德二年(764),回纥、土蕃西域诸国数十万大军,入侵长安,郭子仪奉命率军镇守泾阳,由于双方兵力悬殊,郭子仪决定亲赴敌营,希望说服回纥将领退兵,郭子仪是大唐名将,颇受蕃将敬重,当郭子仪脱去戎装,单骑来到回纥阵前,回纥统帅药葛罗一见,心悦诚服,下马跪迎,双方言和,药葛罗立即退兵,并发誓不再侵唐。

维摩演教图 (传)李公麟,纸本,墨笔,纵34.6cm,横207.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维摩演教图 局部

维摩演教图 局部

维摩演教图 局部

维摩演教图 局部

《维摩演教图》卷,无作者款印。画后幅有明沈度书《心经》及跋“永乐丙戍岁,予客燕台真如寺,老僧元觉出示李龙眠演教图真迹,随索予书《心经》附后,自愧玉台难并,固辞再三。老僧索之甚笃,勉强净手谨书一通。是夕上元日也。云间沈度。”丙戌为明永乐四年(1406年)。并有明董其昌、王穉登题跋。钤元柯九思“柯氏敬仲”,清索额图“钦赐忠孝长白山长索额图字九如号愚庵书画珍藏永贻子孙”、“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清宣统皇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鉴藏印,共57方。

此图取材于佛教《维摩诘经》,描绘的是装病在家的维摩诘向奉佛祖释迦牟尼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宣讲大乘教义的场面。全图意在表现维摩诘所具有的高深机智及其对佛教教义的巧思善辩。画中维摩诘坐于锦榻之上,精神矍铄地谈论教义,对面的文殊菩萨脚踩莲花,双手合十,对维摩诘的说法心悦诚服。画幅中部绘天女故意往大弟子舍利弗身上撒沾衣不坠的花瓣,令躲闪不及的舍利弗连忙振衣抖拂。维摩见此当即指出佛教应该视万物皆空的教义实质。

此图无款,对作者有三种推测:明人沈度、董其昌、王穉登等人在画卷的跋中皆称作者为宋代李公麟。当代学者金维诺等先生认为作者应是金代的马云卿,主要根据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元代王振鹏《临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王振鹏在卷后题跋中称:“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宫花园山子上,西荷叶殿内,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皇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王振鹏的临本与此幅的艺术风格、构图章法等极为相仿,只是在局部纹饰上稍有细微变化。但目前亦有专家认为此图既不是李公麟所作,亦非马云卿所为,它应是宋佚名画家的作品。事实上,无论作者是谁,该图代表着早期白描人物画的最高成就当是无可争议的。

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内府《秘殿珠林初编》著录。

宋人(旧传李公麟)卞庄子刺虎图 卷

画中一牛受伤,两虎為争食而相互咬斗。春鞦(西元前七七0年—二二一年)鲁国大伕卞庄,以「勇」着称,持剑将刺老虎,迴身却听旁人劝告:两虎相争,必一死一伤,此时刺伤虎而得两虎。卞庄听从建议,果得两虎。 本幅无名款,清宫归於宋代李公麟(约一0四九年—一一0六年)名下。画中卞庄神态及两虎相斗,极為生动。

李公麟(传)九歌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 佚名(旧题李公麟)迎銮图卷绢本设色 26.7×14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 李氏(旧题李公麟) 潇湘卧游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本作为现存中国宋代水墨山水画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过去曾传为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的作品,与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等作品并列,在清宫中为乾隆皇帝收藏的四名卷之一,深受重视。不过近年得知为与李公麟同乡的李姓画家所作。潇湘为中国湖南省洞庭湖南方的风景胜地。本作是为了禅僧云谷禅师而绘制,云谷禅师遍游各地却遗憾未能造访潇湘。画中描绘出广阔的潇湘山水,以细腻的笔致画出渔舟与村落,并以充满逸气的笔致描绘树木。全卷以淡墨为主调,运用墨色浓淡成功地表现出大气微妙的明暗。

宋 李公麟 丽人行 絹本 33.4×112.6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旧传为李公麟所作,其善绘山水、人物及画马。画马初学韩干,后自寻蹊径而有新创。杜甫有《丽人行》诗,为描写杨家姐妹秦、韩、虢三国夫人出游之作。此图即取此诗意,着意于仕女「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之描绘。马匹体形肥壮,鞍辔华丽;人马纵辔徐行,轻盈优美。造形与设色皆饶唐代雍容富丽之遗风。

李公麟 会昌九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公麟(传)商山四皓图卷

商山四皓,即《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的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泛指有名望的隐士。秦末隐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四人因避秦乱世而隐居商山,采芝充饥,四人年皆八十多岁,须眉皓白,世称为商山四皓。传说他们是秦始皇时秦朝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其职掌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四皓先生因见秦政暴虐,隐居商山,过着“岩居穴处,紫芝疗饥”的生活。

汉代立国以后,刘邦一直想要网罗德高望重的四人,却被拒绝。他们过著清贫而安乐的生活,写《紫芝歌》以明志。本来刘邦宠幸戚夫人,打算贬吕后之子刘盈,另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作太子,吕后急找张良商量,张良便请出商山四皓出面。后来商山四皓被请去露了一下面,成为太子上宾。刘邦问:“我多次召请诸公,避而不见,今诸公何以随我儿相处。”四皓答道:“陛下轻视士人,动辄训斥责骂,臣等不愿受辱,逃匿深山。听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人莫不引颈乐为太子效力,故臣等前来。” 刘邦得知太子“羽翼已成”,遂打消废太子的念头。指著四人,召戚夫人曰:“我打算换太子,但他们四人辅佐太子,羽翼已成,很难改动了。吕后以后真的是你主子了。”

四皓返回商山,卒于商洛,葬于商山脚下(今陕西丹凤县的商镇),隔丹江互望。后人仰慕四老的才学风骨,为其修墓建庙,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四皓古陵冲北斗”为商州八景之一。唐人许浑题诗:“峨峨商岭采芝人,雪顶霜髯虎豹茵。山酒一壶歌一曲,汉家天子忌功臣。避秦安乱出蓝关,松桂花阴满旧山。自是无人有归意,白云常在水潺潺。”北宋淳化二年(991),贬任商州团练副使的王禹为“商山四皓”撰写了《四皓庙碑·易》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 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有《商山四皓图》。

李公麟(款) 兰亭修图 手卷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之兰亭修“拔禊”之礼,举行盛大的风雅。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饮酒赋诗,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兰亭诗序》。《兰亭序》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遒媚飘逸,纵横变化,气韵完美,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当时王羲之已醉,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原稿终莫能及。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钩摹数本,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摹成了副本。唐太宗把摹本分赐亲贵近臣,真迹则被他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现在流传的冯承素摹本,存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

李公麟 华严变相图卷 纸本设色 35.5 × 1647.6 cm 大英博物馆藏

李公麟 鬼子母救子经变图卷 34.7cm×372cm 绢本设色描金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北宋 李公麟 丹霞訪龐居士圖 絹本設色 美國私人藏

李公麟(传)佛像

李公麟 伏虎降龙

李公麟 爱莲图

李公麟 人物

李公麟(传) 九歌图

九歌图 手卷局部图

李公麟 西岳降灵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公麟 西岳降灵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敬请关注“阳阳说画”,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