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见功夫
有些简友小说,从人物衣食住行读不出属于哪朝哪代哪个时期。对此,一个写作者,若心存“瑕不掩瑜”为己开脱之辞,那永远成不了小说家。
人物衣食住行的描写,乃写作基本功。一时做不到与时代丝丝入扣,这不要紧,但不能有意绕开,让人物活在真空!如写“玄幻”小说,可以学《西游记》,直接扔出年代,见下:
“话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真个是名胜之邦。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
至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大小妖精,穿啥、吃啥、乘啥、住啥,没有时代约束,全凭作者想象。当然,好小说也难免有小瑕疵。拿《西游记》来说,个别处有淮安方言,这使人物欠缺“国际范”。看下面例子:
第十七回,孙悟空所说的话,“怪道他也活了二百七十岁。”
第三十回,猪八戒所说的话,“怪道他不肯做和尚,只要来家哩!”
第七十回,獬豸洞妖王所说的话,“这等说,是你吃亏了。怪不道问你更不言语。”
怪道,怪不道,这不都成了淮安那旮旯的人物了!作者将本人讲话习惯带入作品,是不应该的。相对而言,《水浒传》比《西游记》的瑕疵要大得多,酒馆竟然经营熟牛肉。华夏农耕社会,历朝历代禁令宰牛,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也不例外。
这里,不妨举一例。第二十三回 ,“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
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
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
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
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
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
可见,武松没有点要熟牛肉,是酒家推荐的。也就是说,吃牛肉不是为凸显武松某种特质而有意设计的。其实,将牛肉换成猪羊肉,并不影响武松井阳岗打虎形象。毫无疑问,酒家贩卖牛肉,作者无意识为之,这纯属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