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学选集”有感
大概从仲夏之末就开始读的一本书,即为备考而购买的“中国文学选集”,到如今才算到了煞尾。从迄到终,耗用的时间大概有两个月零十五天。原本可以在本月之朔,就可以告竣,可是中间发生了太多的波折,甚至有时候还没起端多久,就有打算付之于夭折的念头。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即使生活的阴翳之处,时不时冒出掣肘之难,可我还是沿袭了几年以来看书的习惯。至于我看完这本书有何感想,我觉得第一直觉就是打破了我未看之前对中国文学的偏见。一直以来我读过的那些一沓又一沓的书,其泰半都是来自于国外,就是古今闻名于世界的那些作家。我对国内文学固有的看法,概都以为盛于民国以前,衰于建国以降。除民国外,中国文学咝咝燃烧的火焰,似乎已经到了油竭灯灭的地步。
顾名思义,就本书冠以的标明,赫然告诉人这本书就是从国内各个名家萃选的作品合集。各个作家的精选,云集于此,一赌之下,宛如阅尽了国内文学所有的精华。大概就是如此,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寓及了“知一本之精华,得一国之精粹”的要义。看完一篇又一篇的选文,其中包括短篇小说,散文类,剧本类,诗歌类……我不仅喟叹:想不到在风云万象变幻无常的当代,竟然也可以写出这些炳蔚昭著的文章。中国永远不缺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现在,我开始坚信不渝。优秀的文章不仅昔日有,今日也有,嗣后也有。
那么为什么东方的这片偌大的地土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如此稀有呢?仿佛日昱满昼的时候,实难见到一颗明星。听说此奖的提名有鲁迅,有老舍,至于其他我就不得而知,惟有这两人是我听别人说的。那么既然提名的这两位文学大亨,早已经殁去,那就说明能够被提名的资格就只能在以前的环境里了。经过这本书的颠覆,我觉得中国人到现今依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享有此声誉的莫言,还有其他优秀的如今还健在的作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无缘于此殊荣呢?以我的鄙见,据我从其他道途听到的解说,大概就是国内外缺少优秀的文学翻译工作人员。
这本中国文学选集里,各个类型写的都非常精彩。其中有陈染写的“空的窗”,故事的镜头落在一位失去老伴,鳏居不久的老头。老头自失去同偕到老的老伴后,就一直生活在抑郁悲凄的日子里,几乎要自杀,最后经过一番与盲者的邂逅,就重新拾起生活下去的希望。还有刘庆邦写的“鞋”,凭着高超的写作水平,及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打破传统格局写法的“马桥词典”,其作者同样蜚声文坛的韩少功。汪曾祺的“受戒”,看后我就有了在以后得暇的日子,再读他的其他精彩的作品。……
看完这本书后,那么继之而来的下一本书,就是我蓄意许久的“至暗时刻”。我也是通过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了解到的,主要是讲丘吉尔在最灰暗的时候,是如何坚定自我,抱定自己笃而不变的政治见解的。我希望看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巨大的人生动力,让自己变得刚强,有个人识见,不为别人所左右,不为标签化定格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