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努力,为什么还那么迷茫?
我们的身边向来不乏认真努力的人,也不乏很多才能突出的人。
比如我的同事K博士,专业是光学工程,教授的是逻辑电路的课程。业余时间学习唱歌和羽毛球,不到几年的工作歌唱的已经很好,羽毛球打的也很棒。
我的好朋友Y博士,有过N年的留美经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都非常非常的好。她还擅长学习新的技能,并有超强的编程能力。
我的另一个朋友Z博士,非常非常的勤奋努力,几乎是一周7天,每天12小时在工作。
拿我本身来说,我也没有什么不良的业余爱好。我几乎不看电视,也不会花时间浏览八卦娱乐的新闻。我的业余时间主要是阅读,各种专业书籍和小说。当然也会刷微信,但多半是在阅读公众号的文章。
如果按照一万小时的专家定律,我们这些人早就应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了,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离专家还早得很。
为什么如此认真努力,又很擅长学习的我们,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成为有所建树的人呢?
因为我们对自己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规划,所以我们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这些孤立的、不衔接的能力就像一片草丛,我们的能力越多,知识的草丛面积越大,可是这些却无法帮助我们成为一颗苍天大树。
很多学习过软件的人都知道,编写一个小程序的时候,是不需要规划的,以程序语言为着眼点,以实现功能为目的。但是如果要编写一个大的系统,必须要有自顶到底的设计思想。那么什么是自顶到底的设计思想?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吧。
以前农村的人要盖房子,首先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买砖。这个月有钱买点,下个月有钱再买点。等砖买的差不多了,然后买钢筋,买水泥,打预制板。等材料都准备好了,根据砖的多少盖一间屋子。
但是当你想要盖一栋大楼的时候,首先需要做什么?是买砖瓦钢筋吗?显然不是。首先你要做一个大楼的设计。你要评估一下自己的资金,要评估一下自己的土地面积,要评估一下土地的地基,要评估一下周围的环境,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这栋大楼的功能。
在准确的做出了以上评估,并明确了大楼功能之后,给出了大楼的规划设计图。这个图里应该有十分明确的功能,保证大楼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然后根据设计图纸,打地基,买材料,现浇梁、柱。砖、钢筋、水泥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这些决定了大楼的质量。但是如何仅仅有好的砖、钢筋、水泥,就远远无法实现盖大楼的预期目标。
当我们明确了自顶到底的设计思路之后,我们来看一看如果编写我们人生这个系统。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时间和学习能力明确规划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我们的顶层设计图。
然后,根据这个顶层的设计图,来补充我们以往缺乏的知识和技能,每一项能力都应该为我们的规划服务。学习的过程不盲目,知识运用的过程不盲目。
当我们一步步按照规划来准备的时候,我们的这栋大楼就能够矗立起来。
这个道理虽然非常简单,但实现的过程却非常艰难。最难的就是如果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拿我自己来说吧。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跟着感觉走。虽然对自己期望很高,却不知道从哪里落脚。所以,学习的内容杂乱无章,觉得什么知识都有用,觉得开卷有益。开卷有益这句话本身是不错的,但错在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个前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今天学一点这个,明天学一点那个,每一样都没有深入,也没有让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有一个朋友Z,高中的时候资质不高,在班里成绩只是中等,后来大学也不是985\211的大学,只是一个普通的本科,可是他对某个学科非常感兴趣,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拿来钻研相关的知识;后来他考上了一个985大学的研究生,有了更好的平台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个学科;再后来他又获得了出国联合培养的机会,在更高的平台,更深入的研究这个学科;再后来他留在国外的大学成了终身的教授。
按道理他的资质和基础都不算很好,但因为他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就是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所以当别人重复低水平的努力时,他的知识和时间都积累了起来,助力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专家。
读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开始反思。我想说的是,你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不会白费,它们是你已经准备好的资金或者材料,一定能够为构建你人生的大厦服务。
但是,想要这些知识能够服务起来,你的人生大厦的设计图一定要充满个性。
可是很多人会说,我并没有什么特长啊,我以前的能力都很分散,怎么根据特长来构建我的设计图呢?
我给大家举三个例子。
以我的好朋友Y为例,她有N年的留美经历,擅长学习新的技能,有超强的编程能力,还富有爱心。她希望自己能够帮到很多的残障人士。她还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脑电信号研究非常感兴趣。那么她的目标看似很明确了,就是成为脑电专家。接下来,她究竟是想要把已有的脑电技术应用起来,还是要研究新的脑电处理方法?如果是研究脑电处理方法,是要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呢?是脑电信号如何采集,是脑电信号如何抗噪,是脑电信号如何放大,还是是脑电信号如何传输,... 。假如明确了要研究脑电信号如何传输的问题,那接下来还要明确是研究脑电信号的编码技术,还是脑电信号的压缩技术。。。
在这样的顶层设计的指引下,你就可以一步步的细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从而让每一天的学习都能够围绕一个中心服务,这时候学习的效果就自然累积起来。不管研究什么具体的技术,都需要查阅文献,编程仿真验证,都需要沟通协调,都需要建立团队,之前所有的技能都能够应用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
当然Y的研究可能比较高大上一些。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比如我最开始开通公众号的时候,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思路是分散的,内容是分散的,看我的文章虽然不累,却也没有收获,就像聊天。慢慢的,我发现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角度和课本有所不同,所以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分享;我还发现我一直都很迷茫,努力没有什么成效,所以我也认真的思索。
那以后我的公众号就会有所定位,主要分成三类文章:学习类的文章,主要就是对知识点的解读;成长类的文章,主要就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总结,让读者能够跟着我做一些思考,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感悟类的文章,让大家能够体会生活的味道。有了定位之后,我写的文章就有了连贯性和深度。读者也能够收获更多。
再举一个小例子。我的朋友C是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她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但不属于最拔尖的。她的画画的也很好,但也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她深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画画的人中间学习成绩最好,在成绩好的同学中,画画能力最强。她坚持两个方向发展,所以考取了一个名牌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因为是名校毕业,所以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助力她成为设计师。
如果说以前每天的努力最后都只收获了一篇青草的话,希望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能够意识到设计人生的重要性,早日画出自己的人生规划图。有了这个规划,你的生活就有了落脚点,就有了根。那么之后的每一天的努力,每一天的成长,都能够让棵大树更好的发展,最终成为一颗苍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