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II风雨岁月(119): 合理分工
尽管李家窑的村民们对搞合作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张文义心里明白,真正要接触到实质性问题,才能看清楚村民的真实意愿。
张文义暗自思忖,动员大会已经开过了,估计这段时间村民们将会进行更加热烈地议论,免不了也有一些思想波动。所以,他要求农会的委员进一步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把大家的心凝聚起来,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
其实,让张文义最为操心的是尽快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入社方案,让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一做就到位。当然,他也知道,农会的干部当中,除了李宝才和张皮匠能认得几个字之外,其他三个都是基本上是文盲。所以,入社方案靠农会是没门,只有工作组完成,跟农会商量。
在来到李家窑之前,张文义搜集了一些资料,包括中央出台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县委的文件以及一些报纸上的通讯稿件等,他认真地将手头的文件资料翻来覆去地学习研究,终于理清了一个头绪。
在张文义看来,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造方案主要包括土地入股、生产资料入社、收入分配、人员入社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规定。鉴于此情,他把工作组的同志召集到一起,研究起草改造方案。
张文义说:“我们来到李家窑已经有一周时间了,开展了现场调查、宣传动员等工作,还专门召开了一个村民动员大会,把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可以说收到了群众较好的反应,为我们推进工作创造了条件。接下来,就要进入实实在在的改造环节了,首先要依据党中央及县委的政策,结合李家窑的实际情况,拿出一个改造方案来,跟农会干部进行沟通协商,最终通过社员大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蔡常福说:“从我们近期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个村的老百姓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尽管也有部分消极应付的人,但总的方向是支持的、赞成的。组长刚才提议要拿出改造方案,这是我们这次行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对我们的一次真正的考验。来这里之前,我也学习了一些地方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介绍,有的我们可以借鉴使用,但各地有各地的特殊情况,绝对不能照抄照搬。”
范大伟说:“蔡副组长说的有道理,这个改造方案必须与李家窑的实际结合起来,具体到每一亩地,每一头牛、每一挂车……总之,就是让老百姓自愿地加入到社里来。”
杨志义说:“是这个问题,所以,在做改造方案前,就得把村里的人员、土地、农具等等盘清楚。”
赵小林低着头,在认真地思考。张文义问道:“小赵,你有啥想法?”
赵小林说:“我主要负责与农会的联络以及工作组的后勤保障,如果大伙有啥需要的,就随时吩咐。”
张文义说:“之前,我就对如何制定改造方案认真的思考过,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觉得目标更加明确。按照党中央和县委的文件精神,我把合作社的改造方案分成了四个部分,主要就是土地入股、生产资料入社、收入分配、人员入社。根据大家的意见,我想,农会那边应抓紧时间统计各家的情况包括人员、土地、耕畜、农具等。当然,这个单纯靠农会可能还不现实,小赵去配合他们,把各家的情况掌握的清清楚楚,毫厘不差。工作组这边,就是要着手起草改造方案,蔡副组长负责土地入股,范大伟负责生产资料收购,杨志义负责收入分配,小赵兼顾人员入会登记,我负责全盘审核。”几个人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深深地佩服张文义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智慧。
张文义点了一支烟,继续说:“关于改造方案,这也是一个大致的思路,还需要在制定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初步的构想和分工有没有意见?”
蔡常福说:“组长就是组长,真没有想到你的脑子里装着这么详细的规划!我完全赞成你的安排。”紧接着,其余的三个人也表示赞成。
张文义说:“既然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那就从今天开始,半个月左右拿出改造方案,跟农会见面。”
说干就干,按照张文义的分工,工作组的人员分头行动,连班加点地赶改造方案。虽说赵小林负责与农会的联络,但要把全村每家每户的人口、土地、耕畜等全部登记下来,并且做到准确无误,也是一件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
其他的人都待在屋子里起草各自的分部方案,赵小林则忙着设计登记表,尽可能地把想到的情况都列进去。
一个阴雨天的午后,赵小林拿着自己精心设计的登记表,来到李宝才家。李宝才正在和几个人坐在家里喝茶聊天,那几个人一看来了客人,就准备起身告辞时,被赵小林拦住了,笑着说:“怎么我一来,你们就要走,是不是不欢迎啊?”
李宝才赶紧说:“别急着走,这位是工作组的干部,正好听听他的高见。”听了李宝才的话,几个人又落座到原位。
赵小林说:“咱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谈不上有啥高见,真正的高见是装在老百姓的肚子里的。”说完,几个人都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赵小林接着说:“其实,我也想跟咱李家窑的乡亲们唠唠家常呢。前两天,张组长给我们工作组的人进行了分工,我主要负责与农会联络,说到底也是和李家窑家家户户的人联络,登记各家各户的人口、土地、耕畜等,为组建合作社做准备。”赵小林边说,边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画好的登记表,交到李宝才的手里,说道:“李主任,请你把把关,看我设计的这个登记表符合实际吗?”
李宝才说;“哎呀,你怎么这么谦虚,我一个老农民,请教你都来不及呢,还能给你把关?”
“我对这里的情况还不熟悉,真的要请你好好看看。”
李宝才拿着登记表,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起来,在座的几个人都竖起耳朵认真地聆听。读完,李宝才说:“完成这个登记表,就把咱李家窑的家底全部给亮出来了。我觉得有些地方还需补充一下,比如土地登记只多少亩,是否应该分个等级?耕畜也只登记多少头,是否也应该分个等级……”李宝才对着登记表,一连提了好几个建议。赵小林边听,边把李宝才的建议记录下来。
等李宝才说完,赵小林又对坐着的几个人问道:“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其中一个说到:“登记啥都没有问题,不知道等级怎么分?”
赵小林说:“你说的很好,登记前就要把等级定出来,也让大家心中有数,同时也可以征求意见。”
李宝才说:“这个好办,我们农会就可以分出来。”
赵小林说:“什么时候能分好,时间可是耽误不起啊!”
李宝才想了片刻,说:“现在就把其他几个委员找来,咱们商量着分。”说完,打发跟他一起的王四和李明出去找人。
过了一会,四个农会委员都赶来了。李宝才说:“按照工作组的安排,由赵小林同志负责登记咱村的人口、土地、耕畜等,需要农会密切配合。刚才,我们几个简单商议了一下,登记倒是容易,但提前要把土地、耕畜等生产资料分个等级出来。”
张皮匠说:“分等级?怎么分法?”
李宝才说:“就拿土地来说,可以分为几等。以我看,咱李家窑的土地分为五等。槽子梁是一等,赵家坡是二等……”李宝才如数家珍地将村里的土地大致做了个分级。
张皮匠说:“还是李主任厉害,把咱村里的土地掌握的这么详细,我同意这样的分法,但就不知道村民们什么意见。”
赵长顺说:“这个分法就很公正了,谁家的地谁都心中有数,不服气的来跟咱们说。”
李高阳和王海全也非常赞成李宝才的分法。
李宝才说:“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土地暂时就这个分法。大伙再说手耕畜的分法。”
赵长顺说:“咱们的耕畜种类多,有牛、马、骡子、还有毛驴,不好提前分等级,等到入社的时候,随行就市,作个双方都认可的价不就好了。”
李宝才说:“这个主意好,耕畜就先登记,入社时作价。农具也按照这种方法处理。”
听了农会委员的意见,赵小林觉得非常合理。他心里清楚,农会里也就李宝才和张皮匠还识字,登记的人不但识字,至少也能写出10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他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咱们分组挨家挨户地去登记,大伙说说怎么分合适?”
李宝才看了看赵长顺,说:“长顺,你能登记吗?”
赵长顺说:“我可以跟着数数,但不会写字,也认不得。”紧接着,李高阳、王海全也这样说。
赵小林说:“组长说了,要让我们加快进度登记,可不能拖他们的后腿。”
李宝才对赵小林说:“要不这样,分成三组登记,每天咱俩最后汇总。”
“三组怎么分?”
“我和赵长顺一组,张皮匠和李高阳一组,你和王海全一组,行吗?”
张皮匠笑着说:“我还是跟王海全一组吧,海全年轻,脑子转得快,虽然不识字,但算账不糊涂。”
李宝才说:“也好,让赵小林跟李高阳一组。”分组后,他们立即分头到村民家里去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