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意

非个人化理论在伊丽莎白·毕晓普的《鱼》中的运用

2020-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诗之源

非个人化理论在伊丽莎白·毕晓普的《鱼》中的运用


原作:鱼

[美国] 伊丽莎白·毕肖普      戴玨 译

我捕到了一条可怖的鱼,

提在船边上,

半出水面,我的钩子

牢牢的在他嘴角里。

他没有反抗,

他完全没有反抗过。

他吊着,一个咕咙的重物,

饱受打击,令人起敬,

形貌平平。他的褐色皮肤

一条条地在各处贴着,

像古老的壁纸,

其更深的褐色组成了图案,

确实像壁纸:

形状像盛开的蔷薇花

被染污了,因岁月久远而无法恢复。

他身上一点点的满是藤壶*,

精致的玫瑰形石灰斑点,

还寄生了

微小的白色海虱,

而且底部垂挂着

两三条绿藻碎片。

他的腮正在吸取

可恶的氧气

──吓人的腮,

鲜活硬实,带着血,

能把人割成重伤──

我想到了像羽毛一样

塞在里面的粗糙白肉,

大鱼刺和小鱼刺,

他那闪亮内脏的

惹人注目的红与黑,

还有粉红色的鳔

犹如一朵大牡丹。

我看着他的眼睛,

远比我的要大,

但是比较浅,而且泛黄,

透过陈旧,有刮痕的

鱼胶晶状体可以看到

其虹膜衬上并裹上了

失去了光泽的锡箔。

它们稍微动了一下,但并没有

回应我的注视。

──更像是一个物体

侧向了有光的方向。

我钦佩他那阴沉的脸,

嘴巴的构造,

然后我看到

他的下唇

──要是可以称之为唇的话──

严厉,濡湿,有如武器,

上面挂着五根旧鱼线

或四根,还有一段金属接钩线,

仍然缚着旋轴,

它们的五个大钩子全部

牢牢地长在了他的嘴里。

一根绿线,被他挣断的那头

磨损了,两根较粗的线,

和一根细黑丝

仍然皱皱的略带卷曲,自是因他

挣断并逃脱时的拉力与断裂造成。

就像一块块奖章,绶带

磨损了,在摇晃,

有五根毛发的智慧须

自他作痛的嘴巴蔓生。

我目不转睛地看了又看,

胜利填满了

这租来的小船,

自船底的那滩积水,

油污在那儿,在生锈的引擎周围

涂上了一道彩虹,

到锈成了橘黄的舀子,

被阳光晒裂的座板,

系了绳索的桨架,

船缘──直到一切

都成了彩虹,彩虹,彩虹!

然后我把鱼给放了。

【摘 要】伊丽莎白·毕晓普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美国文学史上,毕晓普从不把自己纳入任何学派,坚持传统的韵律格式,诗风平易,强调感情的自控。她的诗歌总是呈现出冷峻,硬朗的风格,这种风格恰好与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不谋而合,这个理论对毕晓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鱼》是毕晓普的一首名作,本文将会从三个方面分析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即通过分析诗歌的题目,客观性的景物描写和普遍真理的揭示。

【关键词】非个人化;伊丽莎白·毕晓普;客观;鱼

引 言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和短篇小说家,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的称号,在1956年因其诗歌的独创性成为普利策奖得主。她的独创性主要是因为她的客观性的想象力。她认为客观性的诗歌是她所有作品中最成功的部分。《鱼》是毕晓普的一篇代表作,诗歌以捕鱼人最平常的一天写起,主要讲述了捕鱼人捕到的一条鱼以及对鱼的一些客观的描写,最后进过思想斗争把鱼从新放归大自然的过程。

1.诗的题目的选定

本文首先从诗的题目入手来分析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的运用。诗的题目是首先吸引读者的部分,本诗的题目是《鱼》,鱼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的生物,为什么诗人选择的是鱼而不是其他的生物呢?因为鱼具有一般生物所具有的几乎所有的特点,例如:鱼需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在鱼的生命中,它也需要战胜很多的困难,才能得以生存。毕晓普选择了一个能代表普遍生命的一个生物,就像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写到的“于是他就得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如果毕晓普所描述的事物,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那么她的整个文章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当一个作家决定写诗或是小说的时候,他必须认识到他所描述的东西必须具有事物存在的普遍特征。在这首诗里,诗人选择了鱼来描述她的生态意识,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法则。在人的一生中,人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够提醒自己的事物,而且这些事物也能够反映他们的生活,这些事物可大可小.在毕晓普的《鱼》中,渔夫就恰巧遇到了这样的这样一个能激发他意识的这样的事物,这个事物就是鱼。鱼在水中,历尽艰难险阻,就正如人在世界上生存一样。虽然鱼很小,但是却拥有无尽的力量。

2.对景物的客观描写

在《鱼》中,诗人对鱼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

我看进它的眼睛

那双眼比我的眼睛大出很多,

但更浅,而且是呈现黄色,

从那老旧的

布满划痕的鱼胶里看进去

用污浊的锡纸

那虹膜被支撑和压紧。

那双眼微微地转动了一下,但并没有

引起我的凝视。

在对鱼的描述中,诗人有意识的与鱼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只有以这样的方式,诗人能够从容的表达一种客观的态度和一种平静的心态,从而使她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到。她给全诗一种客观的想象力,使读者深陷其中,读者能从她的诗中欣赏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正如peggy rizza说的,毕晓普是一个具有客观想象力的人。在《鱼》中,她选择了很多事物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感受她的客观的想象力。诗歌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用来描写鱼的,比方说,这个鱼看起来怎么样,它的大小和颜色等等。在这所有的描述中,毕晓普总是保持着一种客观的态度,从不把自己的情感体现在诗歌里,就像艾略特说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有意义重大的感情的表现,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毕晓普严格的遵从了艾略特的诗歌原则,“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自然,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会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是什么意义”。毕晓普强烈反对在诗中流露自己的情感,不管这个感情是有意识的还是意识的,在她细致入微的描述中,读者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普遍真理。

毕晓普诗中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身份定位独特的象征意义。诗中所描绘的渔夫是属于人类世界的,而鱼是属于非人类世界的,所以毕晓普对他们的描述是非常客观的,并没有夹杂诗人自己的情感,因为这两个事物都是属于自然界的,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事物。在这首诗里,毕晓普并没有说明自己就是诗中的渔夫,也并没有说明诗中所见所闻是诗人自己的经历,诗人将自己完全的排除在诗外。正如carolyn handa所说,毕晓普的眼光是独到的,而且是富有智慧和道德的。

3.揭示普遍的真理

艾略特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自然,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会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是什么意义”。在自己的诗学理论中,艾略特不断地强调诗人不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流露自己的情感,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必须具有普遍的真理,能让人民大众能够接受。

在毕晓普的作品中,人们不仅欣赏她的富有客观性的描述,而且欣赏她在诗中揭示的普遍真理。在她的大部分诗歌中,诗人都在最后向读者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增加了自己的知识。

毕晓普在诗歌中向我们揭示的第一个真理就是人和鱼都有着相似的经验,人在世界上也有一个很长的旅途,就像鱼一样。在这个旅途中,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就像鱼在水中的经历一样。随着时间的逝去,人会变老,阅历也会增加,头发会变得发白,脸上的皱纹会加深。实际上,鱼也是会变老的,鱼的年老时体现在自己的嘴上,因为在水中生活,鱼会遇到很多的鱼钩,一次次死里逃生,所以鱼的年老时体现在嘴上的。就像诗中所描述的

而后我看到

在他那下唇上(如果你能称它为下唇)

残忍地,湿漉漉地挂着五根旧鱼线,

或者说是四根,外加一个导杆,

那线轴仍然固定在上面,

五个大鱼钩,

牢牢地长在它的嘴上。

每一个印记都是一个经历,印记越多,经历就越多。这样的生活与人类的生活是如出一辙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鱼是一样的。人在一生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鱼钩”,人必须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的逃离“鱼钩”,逃离利益与金钱的诱惑,才能长久的生存。在《鱼》中,诗人从渔夫捕到鱼的那一刻开始写起,诗人描绘了鱼的嘴、皮肤、眼睛、还有鱼鳃等等。但是诗人的笔锋一转,又描述到了突然出现的彩虹,

到那船舷上缘——直到每一种东西

都成了虹彩,虹彩,虹彩!

我把鱼放回了大海

彩虹是和谐的象征,当读者读到这里,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渔夫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心里斗争,最终将鱼放回到大自然中,渔夫的这种行为是在告诉读者,一定要遵从自然规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毕晓普向读者揭示的另一个真理

结论

非个人化是毕肖普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分析她的诗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她一直坚持自己的客观性描述,通过客观性的描述,向人们揭示自然界的普遍真理。总之,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在毕晓普的诗歌中绽放着无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丁丽英译.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罗雅琴,何树.一种制衡的艺术-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视觉转换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06(4):270-273.

[3]邱叶.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中的超验世界[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3):56-59.

[4]周煦良译.托·史·艾略特论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