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小确幸与大时代
“碎片化阅读”作为一个切中当下阅读时弊的一个概念,一直在感受和体会着。
是啊,睁开眼睛就开始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新闻资讯,目不暇接,一不小心,就要湮没在碎片的浪潮里。
我就是这“不小心”中的一员,尽管眼睛早就开始抗议,也深知这样看下去的危害,但是仍然要“不小心”,更有意思的是“长期看手机对眼睛的危害”还是从健康类的公众号上看的,还有我的好多书籍的囤积,大部分都来自于阅读类公众号的推介信息,但是我陷于浏览信息之中,几乎抽不出时间去阅读这些书籍。
明明知道,读书时心能静下来,然后思绪就进入一个驰骋飞扬的世界,意象的句子一个个跳出来。
但是还老爱赖在微信里。
因为微信的时效、快捷、广泛,能尽快浏览了解社会的动态动向,但成也是它,败也是它,因为要快捷和时效,不免泥沙俱下,我们也因为海量的碎片浏览而焦虑、沮丧,以至于难以专注。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信息来源早已是碎片阅读,而且这是一个短期内不可逆的过程,微信的阅读价值也很有用,很现实,立竿见影。
阅读本身并不是力量的来源,阅读所触发的思考和情绪才是。阅读一篇文章,触动一种情绪,持久保留下来的是这种被触动的情绪而不是文章本身。
这些碎小的文章和信息,像是子弹,撞击许多点,“碎片化感受”分割了现实和自我,就有了自己的小确幸时代。
小确幸,是微小而确切的幸福,生活上放松、健康、温情、美感,做为心生欢喜的一种状态,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大时代的丛林法则和实用主义。
尤其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秀思想,秀情绪,貌似处处皆金句,皆真理,皆温馨感动的画面。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日常可见的心灵鸡汤:两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梦想,最后加上几个恋人,几个朋友,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了。
小伙伴,小家庭,小清新,小确幸。
好像是心灵鸡汤的主人公,他们好看,可爱,故事简单,美丽,但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在生活世界里并不存在。
郭敬明抓住了小时代的特点:去宏大叙事,碎片化,个人主义,个人视角。
小时代曾经把我们从英雄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年代中拯救出来,让我们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但它也容易让一个人忘记时代的潮流,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一个人生活在时代之中,他的所见所得,乃至未来的生活,实际上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我们拥有满满的小确幸,却不幸生于真正的一个大时代,一个变化得让人应接不暇的时代。
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如果不能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没有考虑过自己跟时代的关系,他可能很难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是为了什么,也更不容易在这些事情中找到机会。
还是要向着经典阅读。
经典,就是热切关注事物的普遍性和本源性,能助人了解世界,关照自我,给心灵注入一种深厚持久的、向上的力量。
经典会让你和现实形成良性互动,并让理想融进现实。
先试试把《红楼梦》读进去,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