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得试一试

2018-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曈曈曈妈

           我总得试一试

    上周五下午,两个班的语文阅读课开启。第一堂在三班,阅读之前,我说了下阅读课的基本要求:

1、阅读自己带来的书。

2、半个小时的阅读,十五分钟的摘评。

3、摘评的要求,包括不用大段摘录,只需要写上所阅书籍的篇章书页,自己特别喜欢的可以做摘录。

4、]摘评不是做阅读鉴赏和阅读理解,而是跟书本对话,疑问和思考。

     磨叽了几分钟,阅读课就开始了。

     书目是之前有推荐,除了少数同学,大部分都带来了自己所购书籍,因为书目很多,所以我跟他们说,只要先一两本。我走下面看下,《追风筝的人》、《月亮和六便士》、《呼兰河传》、《从文自传》、《边城》、《动物农场》这些都是读的比较多的,也有一些自己读的书,但是极个别。这表明平时有自己阅读书籍的学生是极少的,这本是意料之中。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作家书名挺重要,卖点之一。所以我跟他们说,写作文时,文题很重要啊。

      大概过了不到二十分钟,有一两个同学有了困意,其他同学或多或少也有了倦意。我看《追风筝的人》和《动物农场》还能坚持一会儿。

      还剩下十几分钟的时候,我开始对这节课做总结。

      首先给他们介绍了一下阅读舒适区的问题。因为没有阅读训练,大部分的阅读都是处在舒适区,即使是读《动物农场》或者是《追风筝的人》,也只会去关注情节,阅读处在猎奇心理。猎奇不是不好,好奇心是驱使阅读的动力,但是猎奇只能是浮着的。我对孩子们愿意在舒适区阅读,即阅读满足猎奇或者休闲消遣,这样的阅读给予了理解。

      其次,是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他们读一些书读不进去。我跟他们读了一小段《从文自传》,学生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读的时候觉得没意思,可是我一读,我只是读,并没有任何讲解,他们就觉得不一样了。这说明,阅读有一个心理暗示。就是翻了一下,觉得自己读不懂,其实并没有读,那也是读不进去了。为什么呢?因为长期以来的没有指导的快餐式阅读破坏了孩子的阅读审美。就像一直吃快餐店,味精。食盐、酱油,各种调料,损坏了我们的味觉。等我们吃真正有营养的东西,却觉得寡淡,不好吃。

       像沈从文的文字,干净、漂亮,可爱,属于纯绿色无污染,那么一直吃快餐的孩子,就不喜欢了。因为他尝了一口,就放下筷子。

       另外,惯性思维。我给他们读老舍的《读书》,他们听读,我问他们问题,也能答得很好。可是他们说,如果自己,肯定不读老舍的,因为觉得肯定很难。更不要说鲁迅的。

      大量的鸡汤文,成功学,励志故事一天天入侵孩子们的阅读视野,简单的逻辑,空洞的道理,泛滥的抒情……长期浸淫在这样的文字中,久而久之,会觉得内心仿佛感触很多,但真要表达却无从写起;也或者觉得谁说的都有道理,唯独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关键的是,经典的文字已经不能入眼。

       所以,我一直想办法给有小朋友的家长推荐书籍。打下怎样的阅读底子,对日后的阅读趣味养成至关重要。曈曈小学二年级时,竟然疯狂喜欢《丰子恺小学生读本》,现在喜欢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对《呼兰河传》这样故事性很弱的小说也非常喜欢,不是因为她有什么天赋,而是因为这些经典的文字,的确有独特的魅力。

     担心我的高一阅读课夭折,我想从下周开始我要先带他们读,引导他们读。现在看来,把书放到他们手边也还不行。“对一些事报以虚无的态度是轻松的,真正的困难是勇敢地投身其中。”

      本学期暂定沈从文的《萧萧》、《边城》,以及《追风筝的人》、和卡夫卡《变形记》。

       我非得看看,我能做些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