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人生与佛无关,与懒有关
这篇文章想聊聊最近流行的所谓“佛系”人生以及“丧”文化。“丧”文化从来不是佛学意义上的空,而类似空无一切的顽空。但这种空无一切并不空,相反,里面充满了名为恐惧的东西。
而又因为这些丧、懒文化的流行,我想重新聊聊贪嗔痴慢疑。
所谓的“佛系人生”
最近一个营销公众号将“佛系”态度推上了热搜。我许久没关注朋友圈,偶然翻开,一下子看到佛学能被人广泛关注并转发也是有些惊讶。但是点文章里面去,一种“丧”的气息扑面而来。
直觉上不是很喜欢。又是一篇将佛学往误会方向推得越来越远的文章。通篇没有说理,全是共情,共的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但我更想说是懈怠)的情。一下子有篇文章来解释“懒”,深得喜欢,“理论盾牌”不过如是。人总是喜欢选择性听取外界评判。
“丧”、“不上进”不好听;“佛系”,嗯,不错。
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为而不争。强调不争是可以,但是至少不应该忽略“为”。这种“为”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为动力的,向上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丧文化”、“葛优瘫”。
为而不争,是把自己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也自然不需要刻意争得什么东西。
才二十几岁的九零后,活得像位七八十岁历经沧桑的老人,问题是九零后并没有那种岁月的积淀。再装深沉,骨子里也是酥松的。
佛学是超脱还是入世
但这种外界对佛学的印象也的确引发我的思考。佛学的与世无争究竟是超脱还是入世哲学。
我的选择是入世,佛学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入世的。当然人是有选择出世或者入世的权利的,只是我不喜欢从小生活在寺庙,并不想要一辈子出世修行。我认为应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入世修行才是修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
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前者是我们常说的,色(乃至受想行识)都是空性。但后面半句讲的,空与色亦无不同,我理解,就是指不用刻意远离尘世,这一切本就是空。
“丧”文化与佛学里的顽空
佛学讲究一个空,但是并不住在空上。住在空上,就是陷入了顽空。顽空和虚无,大概部分类似当下流行的“丧文化”吧。
为何有顽空?
这需要从修行的开始说起,简单来解释,佛学修行讲究修心。第一步,发心。发大愿。通俗来说就是,定下远大理想和抱负。这是一种与小我关系不大的发心,一般是与社会、群体紧密联系起来的理想抱负。地藏菩萨发大愿要拯救所有地狱众生就是经典的例子。
在佛学里面,精进是很重要的部分。“丧”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在“佛系”中。
以《金刚经》为例,在其第三分,讲了离相度众生,即发大愿。在其第四分,讲我们要无住布施,讲立大行。愿望和行动两手都要抓。第五分讲诸相非相,讲成大果。当然,在后面,会有破法相、无证等境界,不过都是修行的境界了。
所以,真正的佛学经典里面可没有讲“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做”。真的“什么也不做”,内心大概是充满了恐惧,充满了如果做了之后失败的担忧和恐惧。
佛说,这个锅真的不背。
再谈谈贪嗔痴慢疑
我们能把“丧文化”与贪嗔痴慢疑联系在一起吗?
还真有,看起来,“丧文化”就是不争不抢,谓不贪;不怒不气,谓不嗔;看淡一切,似乎领悟缘起性空之意,好像也不痴;看起来没有“傲慢”之意;对什么事情也不怀疑。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佛系”人生让我认真再反思了一遍贪嗔痴慢疑。
贪嗔痴慢疑是佛家讲的五毒心,引导我们造恶业。清除五毒心一直都是修行者的目标。
但在面对这种“丧”文化的时候,这样想似乎不太对症。我在想,换一个角度理解是否能好一点:先别想着去除贪嗔痴慢疑,清除本身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倒不如先合理引导,释放出能量。
去主导贪嗔痴慢疑。绝对的去除是不必要的也不可能的。佛家讲贪嗔痴慢疑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贪嗔痴慢疑来实现一些目标。就像厚黑学本身是心肠很黑的人的方法,但用在好愿上,同样有无穷的力量。
去主导贪,并不是自己贪心于某个事物,而是觉得如果贪心于某件事物,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正向的结果。比如说,贪心地为人类谋求更长的寿命,贪心地为人类谋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积极地去影响自己能够得着的人。换句话说,地藏菩萨也贪心啊,想要度地狱众生,地狱多少生灵,想要全部度,这贪也多大啊。如果什么也不贪了,那就是条咸鱼了。
去主导嗔。在有的环境,需要威慑的时候,就要嗔怒。罗汉怒目而视,本身就是术的一种。自己不是为了发脾气而发脾气,而是为了积极地改变一些事情而嗔怒。
痴,人永远避不开痴,只要是凡人,就有痴的地方。认识到自己的痴,但同时也相信自己的选择。
主导慢心。人要有自信,在场合中需要有自信来展现自己的光芒,而这个光芒的背后,是自己想要积极地影响世界的愿望。如果是为了个人利益,请不要主导慢心。在没有利益挂钩的情况下,主导慢心,让自己更加自如地在特定场合呈现出气势。这种慢,应该是与自己的心连在一起,而自己的心与世界连在一起。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当然,佛家讲无我,现在阶段性认识。社会主义往共产主义迈步也是需要时间的)
主导疑。没有疑,就不会深入地理解。傻傻地接受一切,不过只是痴妄。带着怀疑、批判的心态去学习,然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见地也就更深。
我们修行不易,需要力量。缺少了过往执着带来的强大的力量,总是需要额外的补充。因此,学会去主导这些力量是很重要的事情。
PS:去看看自己仰慕的人,都是如何对待人生的。他们的心中一定是有执念的。但是这种执念心系的是多数人,是一种广博的爱。
PPS:今天许多概念都夹杂了太多个人理解,更是有些大胆地挑战五毒心。希望大家姑且将此文视作引子,启发后续的思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