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带你扒历史文史漫谈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古人的身份证长啥样?史上著名“三无人员”商鞅就是因它而死!

2017-09-30  本文已影响129人  老王不卖瓜

近年来,个人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有统计表明,我国2016年通过不同渠道泄露的个人信息达65亿条次,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大量利用他人身份信息犯罪的机会。前不久,公安部放出了“大招”,个人身份证明即将进入eID时代,不法之徒的好日子即将一去不复返!

电子身份标识,简称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网络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这将极大降低信息被盗用的风险,保障公民在个人隐私、网络交易和虚拟财产等多方面的权益.

这不禁让人感叹,科技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同时也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联想:中国古代有没有身份证这东东呢?答案是肯定的。

最早的身份证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是由著名的政治家商鞅先生发明的。他为了加强秦国对居民的管制、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发明了“照身贴”。这玩意儿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得很光滑的竹板,上面刻着持有人的头像、年龄、籍贯等信息。国人居家旅行必须随身携带“照身贴”,否则就会当成黑户或间谍抓起来。这种有效的户口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国力的强盛。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商鞅最后却死在他发明的“照身贴”上。公元前338年,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商鞅的死对头太子嬴驷即位后,很快就以谋反为由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到边关,准备在一家客舍投宿,却被主人以其没有携带“照身贴”,自己怕被治罪为由拒之门外。商鞅无处容身,被迫“去之魏,魏人不受,内之秦,秦人攻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到了隋唐时期,“贴身照”演变成专门用来标示官员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所用的“鱼符”。其质地为木头或金属,形似鱼,分左右两片,还有个小孔可以穿上绳子系在身上。“鱼符”上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一般来说,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黄金铸制,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为银质,六品及六品以下则为铜质。另外,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专门存放“鱼符”袋子,谓之“鱼袋”。《新唐书·车服志》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

到武则天当政时,“鱼符”一度改为“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只不过形状像龟。

宋代时,“鱼符”被废止,只保留“鱼袋”。

至明代,又改用“牙牌”,系以象牙、兽骨、金属、木材等制成的版片,其上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等,这就已经跟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非常接近了。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处已不仅局限于官员们,而且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了。

到了清代,官员的“身份证”又演化成帽珠,即官帽上的顶子,一般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最低的从九品就只能用阳纹镂花金顶了。平民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抬高身份,常花上一大笔钱捐得一个顶子,这便是“红顶商人”、“红顶乡绅”的由来了。(老王不卖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