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158
2024-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3-1 一百五十八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第九章。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这一章从理解上并没有什么难度,很直白,是孔子的弟子对夫子日常行为的一种真实的记录。意思就是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吃饱。这表明孔子有着广博的同情心,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个礼,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他对生命有着极高尊重的一种体现,当然也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体现。
在《论语》中经常会出现对于葬礼的描述,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人口繁衍更替的效率比较快,所以丧事也比较频繁,再加上孔子在当时交友广泛,也深受别人的尊重,所以有些重要的葬礼,他往往都会被邀请参加,甚至直接去主持一些仪式。
葬礼对一个家庭很重要,同样的,对于一个家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这个意思。
在本章里着重所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孔子不仅熟悉葬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广泛的同情心,就是以己推人,在替别人办丧事的时候,不能大吃大喝,也不能有违背礼仪的行为表现出来。那在这里最常见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体现在夫子身上,就是“未尝饱也”,他从来就没有吃饱过。说明他与办丧事的主人家有着感同身受的体验,把别人的悲哀当成自己的悲哀。
参加丧礼,主持丧礼,对于孔子来说应该是一个很经常的事儿,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习以为常。他每一次参加葬礼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死者以及对他的家属都表示尊重,这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当然也可以反映出孔子他自己内在的修养。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在丧礼上我吃饱饭也不影响同情心。那可能有这样的人。但是对于大多数来讲,在丧礼中只顾自己吃饭的人,必然是缺乏了仁爱之心。
如果你真诚的关爱他人,关爱丧事的主人,那你参加葬礼的时候是真心挚爱,不是走过场,那你坐在那里稍微吃一点,也是可以的,毕竟要保重身体,但是这个礼节还是要遵守的。
〔按〕以前的丧饭不好吃,饭可以夹生,菜可以冷的,所以不是远道都不在主家吃饭,即使吃也是象征性的吃几口。据说,饭菜难吃表现主家沉浸在悲伤中,无心于它事。不听课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猜测是俗源于本章。
不过,现在似乎都改了,特别是喜丧。
〔附〕《礼记·杂记下》:丧食虽恶必充饥。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也。视不明,听不聪,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弟子描述孔子对于别人有丧事时的行为。我觉得这种对孔子日常生活的描述应该都放在《乡党篇》篇中。
孔子在帮人办丧事时,吃饭都因为哀伤而食不下咽。
何晏认为这是办丧事应该哀戚,在旁吃饭吃得饱,是没有同情心的表现。皇侃解释这是孔子在帮人办丧事时的行为。还特别引用了《礼记·杂记下》:“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也。”邢昺基本上也照着讲。
孔子和弟子因为习礼,而丧事刚好又是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中的“凶礼”,加上孔子强调“慎终追远”,所以孔子和弟子对于丧礼是十分讲究的。这也是后来墨家讨厌儒家“厚葬”和“久葬”的礼节,要以“薄葬”和“速葬”与之对抗。
孔门第一弟子颜渊过世的时候,弟子就不管孔子的想法,仍然加以“厚葬”。孔子过世时,子贡、公西华、子夏和子游众弟子都在丧礼上派上用场(《礼记·檀弓上》)。
孔门其实是该有个这方面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