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师如何看待资产管理行业的问题
李录,美国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践行者,目前管理50亿美元资产,查理•芒格家族资产的主要管理者,他在一些采访中,直说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些问题。
资产管理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它和其它服务业相比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方和其他的服务行业不一样?我认为有两点不一样。
第一点,这个行业里的用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不知道、无法判断产品的好坏。这和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不太一样。比如一辆车,用户就可以告诉你,这辆车是好是坏;去吃饭,吃完饭就会知道这个餐馆的饭怎么样,服务如何……几乎所有的行业,判定产品好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客户的使用体验。但是资产管理行业绝大多数时候,绝大部分消费者其实没有办法判断某个产品到底好还是不好,也没有办法判断得到的服务是优秀的还是劣质的。
不光是消费者、投资人,即使从业人员自己,去判断资产管理业另外一个产品、另外一个服务的质量水平也很难,这是金融行业尤其是资产管理行业,与其它几乎所有服务性行业完全不同的地方。你给我一份业绩,如果只有一年两年的业绩,我完全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基金经理到底是不是优秀。(即便给我)五年、十年的业绩也没法判断。必须要看他投资的东西是什么,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能做出判断。正是因为没有办法判断,所以绝大部分理论都和屁股决定脑袋有关。
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这个行业总体来说报酬高于其它几乎所有行业,也常常脱离对客户财富增长的贡献,实际上真正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产品很多时候只是为从业人员自己提供了很高的回报。其定价结构基本上反映了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利益,几乎很少反映客户的利益。资产管理这个行业无论好还是不好,大家的收费方法都是一样的,定价基本上是以净资产的比例计算。不管你是不是真正为客户赚到了钱,无论怎样的结果你都会收一笔钱。特别是私募,收费的比例更高,高到离谱。你赚钱时收钱,亏钱的时候也要收钱。虽然客户可以去买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但即便你(基金经理)的业绩比指数基金差很多,你一样可以收很多的钱,这其实就很不合理。
这两个特点加在一起就造成了这个行业一些很明显的弊病。例如,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行业标准混乱不清,到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误导用户的谬论。有些哪怕是从业人员自己也弄不清楚。
早期的巴菲特是靠合伙人公司起家,1956年融资了10万美金的规模,他自己投入了1000美金。他当时成立基金遇到的问题是,如果股票下跌,私募基金投资人会批评他,这是他不能忍受的。最后,巴菲特想出来一个解决方案:只邀请100%信任他的挚友和亲戚们来认购份额。1956年5月1日,巴菲特合伙基金开张,这个合伙基金只有7个合伙人。他们分别是:儿时小伙伴汤普森,从小知根知底,投资2.5万美金,把所有家当都压在巴菲特身上,巴菲特姐姐和姐夫,投资1万美金;她姑妈投入3.5万美金。大学室友皮特森投入5000美金。同时,这位室友,还成功说服自己的妈妈认购2.5万美金来入伙。第六个合伙人是他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后来成为巴菲特的律师,当时没多少钱,但也是倾其所有,认购了5000美金。最后一个合伙人就是巴菲特自己,巴菲特拥有17.5万积蓄的情况下,认购了1000美元。
巴菲特和这些投资人签订了合伙人协议持续期是20年,也就是1956—1976年,后来巴菲特在1969年把合伙人解散了。巴菲特不收取管理费,更多的是来自业绩提成,甚至在最早的7人合伙人基金中,他在58年承诺,如果基金亏损,他自己将会出资弥补亏损。业绩超过6%的部分,他提成25%,剩下的75%是合伙人按照出资额多少来分配。
早期的时候,巴菲特没有到SEC注册,节省了各种托管费等费用。巴菲特在设置规则时,也设计了退出机制,在每年年底可以申请退出。这一点类似封闭式基金,跟我们大部分私募基金随时可以赎回不同,我们的私募基金因为随时可以赎回,会导致基金经理比如遇到股票大幅度下跌再碰到赎回就必须卖出股票应对。尽管如此,巴菲特在管理合伙人基金的10几年中,还是遇到合伙人申请退出并且干扰他的问题,最后,巴菲特解决了这个问题:自己绝对控股一家上市公司。这就是后来我们孰知的BRK。本质上,巴菲特的BRK依然是一家封闭式的私募基金,只是是上市公司而已。
当下,我们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公募和私募就面临巴菲特早期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是开放式基金,我们现在的资产管理机构受到资金不稳定的问题干扰,无法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而当下的资产管理机构,尤其是私募,主要的投资者就是市场上所说的热钱(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具有一定时间要求的保底甚至高杠杆的钱),热钱是烫手的山芋,你接到的时候,非常开心,但是它抽走的时候,你也会非常麻烦,尤其抽走的时机是本不应该卖出的时候。正因为如此,我在前面文章也有说过,这些资产管理机构更多的是看待企业1,2个季度的增速而无法看到企业1,2年以后的事情,导致整个市场短视严重,短期的大量资金追涨杀跌,也助涨了投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