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思维总结 V1
系统化思维总结2018-3-4:
1:什么是思维:
有一种方式解释为:思维是一个名词。思考一个动词。用在系统化思维里面,就是系统的思考方法吧。
2:系统化思维的由来。
思维的方法论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
2.1还原论。笛卡尔时代开始的“还原论”的哲学思想。简单的说,还原论是提倡把复杂的高级的事物分解成低级别的更简单的低级事物来看待,并且认为对分解过后的对象的认识,能够通过基本的相加或者拼接关系,来解释分解前的高级别的对象。
2.2系统论。20世纪,这个思路的一些负面作用开始显现了。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问题分解的次数越来越多,需要管理和研究的低级别的子问题、子概念的数量大爆炸并且极为纷繁复杂。第二、很多时候低级别的对象的加和,解释不了高级别对象的行为和性质。而且基于还原论的预测和实际系统行为的差别之大,已经远远不是误差能解释的了。
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意识到了系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会让整体出现部分的加和没有的性质。这在系统论里叫做“涌现性”。大雁南飞的排队就是这样的系统,大雁南飞是没有集中化管理的。无人机的编队花样飞行是集中进行控制和编排的,同时也是提前预制的表演动作,即带有智能的机器所做的是确定性的工作,假如有一天AI能够进步到不需要集中进行预设的飞行时,无人机也带有了大雁的意识,无人机也就不需要集中化控制了,但新的问题是无人机为什么要编队飞行。哺乳动物隔代的文化传承,在AI不清楚如何传承下来。
由此,可以看到在某些场景下,可以使用还原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有些场景使用系统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核心点在于系统与部件之和在特征上的表现是否相等。当然一个具体的事物,在不同的问题域,不同的视角下,所需要关注的特征会有所差异。
2.3系统与视角。
对系统的分析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因此系统应该是在某些特定视角下,即前提和约束下去描述的。否则组成这个系统的元素,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目标,系统随时间产生的外在表现等等,信息会很多,导致无法进行分析。即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案例:一堆书和由一堆书组成的梯子。一粒沙和一堆沙的故事。
其次,人都有自己的视野盲区。因此,一个系统的内容可能无法真的看全。
案例:盲人摸象。
第三:认知偏见
案例:
1:人们做决定感性大于理性:
1)名牌包包的性价比,考虑的是身份、地位和阶层。
2)买东西不需要做判断,直接买贵的(价格承受范围智能),考虑选择的成本和买贵东西的幸福感,以及更加珍惜,使用的时间更长。
3)人脑的多元政体。
2:保护动物与严谨捕杀:1)每天都在杀鸡宰羊,但是没有灭绝,反而圈养;2)德国钓鱼需要有尺,满足一定长度才能钓上来。
解决局限性和提升自己:
1)找到这一类问题处理的思维框架作为参考。
2)了解更多的认知偏见和认知不足。认知不足的改进是需要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
认知偏见的改进最新的理论研究。新理论的研究;科学和普遍的研究。
--番茄时钟存在的问题:间隔时间太短,休息不只是离开,而且还要大脑放松。最新研究建议时间是50-60min休息10min,这个正好是上课时间和课间休息。
3:系统化思维定义理解:
3.1 系统会有一个目标。
注意点:目标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着冲突。
例如:
1):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冲突;为了整体目标要拿下一场战役,有战斗就会有伤亡。主官的目标可能是战斗胜利之后的加官进爵,战士的目标可能是存活;战斗中主官的死亡概率一般较低。
2):产品线生产架构中,不同产品部件团队之间目标的冲突。
3.2 系统的构成---元素;
构成元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体元素;一个是实体元素之间的关系;
3.3 系统的构筑--反馈回路:
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系统中元素的关系,以及关系产生的事件更加重要,我们常常通过事件的现象来了解系统本身。一种关系是将系统的状态推动到一种状态的关系,叫正反馈回路;另一种关系是将系统维持在平衡状态的关系,叫负反馈回路或者平衡回路。
案例:
1)狼图腾:草原、食草动物、狼、人之间的平衡关系---生态问题。
2)啤酒游戏:零售商-批发商-生产商面对消费者的一次扰动。
3)司马懿和诸葛亮
4)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枢纽》。
3.4 系统的状态
系统处于一种状态,由于外界的“作用力”,让系统从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
好的系统具有一定反脆弱能力。
几个观点:
1:“存在即合理”---新的方案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从而带来新的问题。
2:“问题不能被解决,只是从一个问题演化成另外一个问题”
原因:系统复杂,人看不清楚全局,只能在特定视角下看见全局。因此,不存在真正的问题解决掉,只是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和某个程度上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延缓了新问题的造成影响的时间。因此,你没有考虑到的,你的竞争对手会为你考虑。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分工,互联网打败的报纸,却带来了快递小哥。
案例:
1):人和自行车组成的系统。在运动中保持平衡。
2):日本的零库存,是否为脆弱的系统。
4:发现问题:
4.1首先,是否能够觉察到现象?
很多问题在表现上很细微,可能不好察觉。千里之提毁于蚁穴。
“你看到和你想到的,只是你想看到和想到的?”
案例:
1)针对不良情绪的察觉;
2)软件系统的监控进程,系统出现了一个BUG,但却被系统的健壮性掩盖。
4.2其次,“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是: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案例:期望是什么?
1)期望能够被描述:是否能够正确的被描述?
2)期望无法被描述:苹果手机;
4.3第三,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系统的问题;从系统的外在表现开始;但是外在表现通常只是系统的外在表现;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5: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
下策:1)头疼医头;
中策:2)找到杠杆解;
上策:3)寻找共同目标的解。
案例:人口生育率下降:
1)罗马尼亚:禁止脱胎和避孕;
2)匈牙利:解决住房问题;
3)瑞典:全民养新生儿。提供住房,医疗和教育的支撑,但增加的收税。
实际应用:短期内下策和中策一起见招拆招,中长期要考虑目标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