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如果不想死,怎样做才能活命?

2023-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有画说艺术

古人有种愚昧的忠君思想,过去有句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时候的皇帝,就是天,就是法律,他的个人意志,臣子必须绝对服从,不服从就是不忠,不忠于君主的臣子,等同于大逆不道。

所以古代的皇帝如果叫一个臣子去死,他不敢不死,因为不死就是不忠,不忠,就可以株连九族,与其整个家族被株连,还不如自己乖乖领死来得痛快。

古代皇帝

当然了,在历史上一般也很少有皇帝会无缘无故就随意处死大臣,即便是看谁不顺眼,或者一个不高兴就要砍人脑袋,那也不能胡乱叫大臣去死,总得找个借口才行。

比如汉武帝时期有个叫颜异的大臣,对皇帝的诏令曾提出过不同的意见,汉武帝因此很不高兴,有一次上朝,大臣们又开始讨论朝政,颜异当时没有说话,只是嘴巴稍微动了动,可能是想说什么又忍住没说出口,结果被定了个“腹诽之罪”被处死。

“腹诽”的意思就是说颜异在心里诽谤朝廷,颜异一句话都没说,却被安上这个罪名,真是冤屈。可见皇帝如果要杀一个臣子,什么罪名都可以加他头上。但是,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君要臣死,臣如果不想死,他要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古代皇帝

先说一个故事,刘墉是清代名臣,有一次他惹怒了乾隆皇帝,皇帝一气之下要刘墉去跳河自尽,过了一会刘墉又跑了回来,乾隆问不是叫你去跳河吗?

刘墉就说:我刚准备跳,屈原的魂魄就冲我骂,说他当年跳河是因为昏君当道,而现在的皇帝是位明君,他骂我不好好辅佐明君却跑来跳河,所以我又回来再请示一下圣上:我是跳,还是不跳?

乾隆听了之后于是收回了要刘墉跳河的旨意,虽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刘墉用他的聪明智慧活了下来。当然这是一个故事并不是真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君要臣死,臣有没有不死的例子呢?

古代皇帝

唐朝,有个叫贾道冲的大臣被皇帝赐了一杯毒酒,正当他要喝的时候,被儿子拦住,他儿子说:这是皇帝赐的酒,应该要先拜谢行礼之后再喝。于是贾道冲把酒杯放下准备行礼,他儿子突然抢过杯子一饮而尽。

但没想到的是,贾道冲的儿子虽然中毒却没有死,皇帝被其孝心感动,于是免除了贾道冲父子的罪过,那么这件事,是历史上 “君要臣死”臣却逃过一死的真实案例。

君要臣死,臣如果不想死,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活命,那就是“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又叫丹书铁券,汉高祖刘邦创立汉朝以后,就发了很多这样的牌子给一起打江山的功臣。

古代皇帝

不过免死金牌的免死次数也是有限的,一旦犯的死罪太多,还是没法保命,比如西晋时期有个大臣手握十次免死的金牌,结果皇帝说你这个罪够砍你十一次头,有十次可以免死,最后这一死没法免,于是拖出去当场斩立决。

第三种免死的方法,可以参考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朱棣原本是藩王,他的侄子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任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藩王开刀要“削藩”,当时是燕王的朱棣是实力最强的藩王,其他的藩王被削多半就是被废为庶人流放蛮夷之地,还能留条命活着,但是朱棣很清楚,自己被削就是死路一条。

古代皇帝

于是朱棣组织王府的谋士商量活命的计策,有妖僧之称的姚广孝给他出了个主意,既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咱们就来个“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朱棣一听,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竖起一面“靖难清君侧”的大旗,浩浩荡荡就往南京杀了过去,结果成功把朱允炆赶下台自己坐上了龙椅。

不过这种方法风险太大,而且你必须要实力够强,否则不但得株连九族还会遗臭万年,说到这里,咱们又有个问题:你说要是朱棣造反失败,朱允炆是诛他的九族,还是不诛他九族呢?毕竟,朱棣可是朱允炆的叔叔,皇帝也在九族之内,这可该怎么办才好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