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春风非常文学壹 窗 丝 语

第一次认识你,重阳节!

2025-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人间小书童

又是一年重阳节。

朋友圈里刷屏的“敬老”,手机里推送的“登高”,物业推送的节日活动,好像突然间明白:重阳节,这个节日好像第一次进入我的视线。

作为一个在广东打拼的江西人,一直以来好像对于重阳节没什么概念。可能这个节日在南方的氛围不是那么浓烈的缘故吧。

现在才知道,重阳节很多地方会蒸花糕,爸爸会带儿子去爬那座不算高的小山,能喝上妈妈泡的那壶菊花茶。

而如今,重阳节,好像第一次在我的日常表上出现一个普通的标注:记得给父母打个电话。

今天像往常一样起床之后打开得到的听书节目,偶然听到李南南在讲有关重阳节的种种过往历史。王维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忽然之间,我被击中了。

原来,一千多年前,也有人和我一样,在重阳这天,成了“少一人”的那一个。

于是我开始好奇:古人到底是怎么过重阳的?他们有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安慰我这个“异乡人”的智慧?

我翻书、查资料,才发现——原来重阳节,不只是敬老,更是一个关于“停顿”、“联结”与“视角”的节日。

上午:登高,不是为了爬得多高,而是为了看得更远

古人重阳的第一件事,是登高。

不是为了锻炼,也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避灾”——不是逃避现实的灾难,而是化解内心的焦虑。

《续齐谐记》里有个叫桓景的人,在九月九这天带着家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躲过了一场灾祸。后来人们又从《易经》里找到依据:九为阳数,重阳阳气极盛,盛极必衰,所以要登高“转运”。

但更打动我的,是王维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

原来,古人的登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他们约上家人、朋友、邻里,一起上山。登高,是一种集体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联结。

而我呢?我在广州,住在公寓楼里,每天看着这座城市从清晨到黄昏,从黑夜到天明,却很少真正“登高望远”。

于是今天早晨,我没有去跑步,就站在窗前。站在那里,看着车流如织,人来人往,我突然觉得——那些让我焦虑的所谓困难、那些让我纠结的人际关系,好像都变小了。

原来,登高不是为了征服山,而是为了看清自己。

下午:赏菊,不是为了看花,而是为了看见自己

古人下午的安排,是赏菊。

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为了“停下来”。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不是菊花有多美,而是那份“不经意间”的悠然。

菊花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意义:

陶渊明看见的是“隐逸”

元稹看见的是“坚韧”

黄巢看见的是“豪情”

李清照看见的是“思念”

而我呢?我上一次认真看花,是什么时候?

好像自从搬到公司公寓住之后,就再也没有捣鼓小绿植了,也没有仔细的观察这些生命最本真的摸样,也没有好好看看这身边的美好。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赏菊,不是为了欣赏花,而是为了欣赏生活本身。

晚上:会饮,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与牵挂的人“在一起”

古人晚上的安排,是“会饮”。

不是一个人喝闷酒,而是和家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团圆。

重阳节在深秋,马上就要入冬。古人在这天团聚,有一种“告别秋天,迎接冬天”的仪式感。

其实离家不到一月,但是想要与家人团聚的想法还是很热切的,一家人围成一桌,热热闹闹的吃一顿饭,在很多类似我这种外出打拼的人看来,都是一种奢望。

原来,重阳节的“会饮”,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只要你心里有他们,他们心里也有你,就是一种团聚。

写在最后:秋天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林语堂先生说,秋天是最成熟的季节,也最富有思想。

我们总在赶路,总在拼搏,总怕落后。但在重阳这一天,古人教会我们——停下来,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登高,是换个角度看世界;

赏菊,是静下来看自己;

会饮,是记得你从哪里来,要回哪里去。

哪怕你一个人在外,也可以在这一天,给自己一个仪式:

早起十分钟,泡一壶菊花茶;

午休时去附近的天台站一会儿;

晚上给爸妈打个电话,说一句:“我想你们了。”

重阳节,不是只有回家才算过。

只要你愿意停下来,你就是自己的“故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