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余荫山房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达达尼安先生

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我早有耳闻;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就靠着邬氏大宗祠这么近,我是不久前才了解到的。可能我这个人比较倔强,当时走完邬氏大宗祠却没能有幸拜访邬彬先生的余荫山房,我觉得是对不住这座建筑的,所以·······这些天,我出发去了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的正门是个牌坊,中间一个大门,门上顶部有一石匾,上书:余荫山房。游客购票以后多从大门处进入。正门上部施七朵的斗栱,斗栱瘦小但出挑深远,显然不具有承重作用,仅作装饰用。据建筑史书记载,斗栱从唐宋至明清经历了由简至繁,由大到小,由结构到装饰的过程。余荫山房大门的顶部,斗栱作如此用处,可见清代的作风。且斗栱在古代常用于宫殿庙宇等大式建筑当中,余荫山房将之用于大门牌坊当中,可证明远儒文化当年在岭南地区确实盛行一时。斗栱之上是中国古建筑的门面——————屋顶。屋顶随不大,但等级不低。大式飞带式(官式建筑常用)垂脊搭配博古脊,整个门面显得轻巧活波。

在往前走时,是一个小广场,抬头看时,是两座祠堂的正门。游客大多是从祠堂的头门进去游玩去了。我本着游园的目的,就走开去寻找那古典园林中具有“先抑后扬”设计手法的园门。从广场往左走开去,有一月门,穿过月门进去发现是一个院子。靠近浅水池的部分建筑师傅在维修,故我只好往前走去。踏上几步台阶,有一台子。地面上散落着石质的象棋,棋子隔着楚河汉界相对立,像极了园子主人还没把棋子下完便匆匆离去的样子。转过身子,有一个奇怪的亭子,以山墙面正对友人,后来进入园区以后我才发现,这是余荫山房的一个特点。

下得台子来,发现一个又一个月门,里面很暗但黑暗当中透出一点点微弱的光,我便走了进去。哎呀!就这么一拐,我竟然已经来到了玲珑水榭的跟前。我终究没能体会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所记述的那种感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阔然开朗”。(后来发现,园区为了管理方便,园门正门并未打开)

进入园区,玲珑水榭亭亭矗立于水面之上。建筑位于水中间,四处环水,风景通透而处处不一,是岭南地区常用的环水布局形式。玲珑水榭是八角形的平面,依一般的造园法则,应当以攒尖顶或者飞带式的屋顶样式张扬建筑在园中地位。然而玲珑水榭并没有采用攒尖顶或者飞带式,仅仅采用了类似歇山顶的样式,低调而沉稳。我后来得知,这主要是避免大尺度的攒尖顶对附近的公祠造成不良的视线影响。玲珑水榭在余荫山房有时会兼做歌舞表演的地方,我参观时,恰好有身着汉服的小姐姐正在用古筝表演周杰伦的青花瓷。水岸,亭边,悠然的歌声,意境还是有的。

穿过玲珑水榭,便到了浣红跨绿桥。这是一座拱桥,两旁有美人靠。这种形式的座椅在园林中较为常见,本该见怪不怪。但不巧,我到达浣红跨绿桥时,刚好有一小姐姐身着汉服坐于此处取景。精致的妆容,忧愁的表情,想必这般凭栏倚靠,曹雪芹笔下的那位潇湘仙子做过不少的吧!(果然,我们观赏建筑园林,有时候只不过是观赏身处建筑园林当中和我们同行的人的活动而已!)

浣红跨绿桥在余荫山房的设计当中是作为一处分界线而设计的。一边规则齐整的待人接客区域,另一边则是几何自由形态的园区。两个区域通过浣红跨绿桥拱下的水系连成一篇。在这规则齐整的待人接客区域里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长方形的水池,严肃而规整。深柳堂和临别池馆隔岸对峙,有一丝楚河汉界两边的兵马对仗之感。这两座建筑在立面形式上似乎依旧在斗气。深柳堂的明间是过厅,东西次间分别是过厅和书房。尽管两次间的使用功能不一样,外立面仍然以对称的手法处理了墙裙与窗户。临池别馆的明间东边是庭园大门,西边是房间,虽然无法以对称的手法处理檐墙的立面,但是通过把西边房间的屋顶降低,与庭园大门的屋顶形成对称的关系,配合檐柱、花牙子和拦河等元素,使得立面的总体感觉仍然是对称的。

余荫山房的装饰是比较特别的,主要纹样以花草和水果为主。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夏热冬暖的,余荫山房在装饰上大概也在追求岭南特点吧。此外呢,广州地区自唐朝以来,一直扮演着历朝历代的南大门的角色。不拘束于传统,敢于创新的岭南精神也体现在余荫山房的装饰上面。在余荫山房的各建筑的门上过梁处,往往可以发现来自西方古典语汇的半圆形门额的式样,这一点可以作为证明。

岭南地区的理水方式讲究聚水在规模不大的岭南园林中展示水面的宽阔,这一点在玲珑水榭以及方形水池的设计上可以有所体悟。但相对于这种广阔,我更喜欢岭南园林场景的小巧玲珑。小桥,小溪,绿色,游鱼,条石的水埠,半遮脸的垂柳,这里才是岭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