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减法——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把课后三点半还给孩子》读书笔记
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时说过:“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10年来第一次写进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在我们的大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里,都消失了,在教育方针里面也不见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让劳动教育回归,就是想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解决过去学生讨厌劳动、厌恶劳动、鄙视劳动者的问题。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今后你就扫垃圾去。”许多家庭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这些其实都是与劳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所以,我们要形成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生活,体验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积极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一句话,要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但是,在教育领域,手在教育中的作用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双手越是在创造着、做着、改造着什么,智慧就应当越丰富,智力兴趣就应当越深刻、越广泛”。
在传统教育中,孩子们是不屑于动手做事情、动手劳作的。针对这一情况,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以后,人类乃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于更高之创造。假使人类把双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我们要在头脑指挥之下用手使用机器制造,使用武器打仗,使用仪器从事发明。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批评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一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念,把孩子们的双手禁锢起来、束缚起来,不让孩子们动手劳作和创造,结果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才华,也使我们的教育远离现实生活,使孩子们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因此,在解放孩子的头脑的时候,还要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制作、去劳作、去创造新的生活。
2022年元旦前后,《北京日报》报道了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中心小学在“双减”背景下,用劳动教育等方式应对课后三点半的做法,说到一个孩子们喜欢的“秘密花园”。 所谓秘密花园,就是学校背后的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面积约450平方米。这个花园与一栋小楼紧密相连。去过现场的人可能知道,这栋小楼,位于中关村大街东侧,是一栋二层红砖小楼,以前是双榆树街道生产服务合作社联社的办公楼,后来腾退,建成中关村村史馆。村史馆身后,属于双榆树西里锅炉房的供热用地,之前一直被违法建设占据。2020年夏天,中关村街道将违建拆除后“留白增绿”,启动了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项目建设,之后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的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作为一个案例,荣获“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这个全球典型案例,向学校开放,就有了双榆树中心小学学生的“秘密花园”。每个周四下午三点半之后,学校“种植社团”的几十个成员,就会跑到花园开展社团活动,上他们的种植课。
《北京日报》的报道说,学生们分成四组,“选四个‘包工头’,运砂石的、铺路的、给植物做护根的、清理枯草的,大家各自开工”。
《北京日报》的报道在北京看起来有点鼓舞人心,这是因为北京,特别是中关村那个地方,寸土寸金,学生们要有一个花园上种植课非常不容易,但是,北京之外的很多城市,没有这么金贵稀罕的花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条件远比北京好得多。如果我们能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真的愿意解放孩子的双手,落实下来并不难。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其中提到,在小学5~6年级,烹饪与营养方面,学生要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并且能够根据家人的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了解不同的烹饪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
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要小看让孩子学会烹饪这件“小事”,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年轻的夫妇不会做菜,靠点外卖过日子,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不让堂食,痛苦不堪。
心得体会——
对劳动教育的回归,是对生命本质和教育本质的回归。生命需要历练,教育需要尊严,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