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拖读书分享群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2017-01-06  本文已影响41人  Sunshine_snail

我在阅读《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的时候,希望能获取到作者的思想,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我带着以下的问题进行阅读,并思考答案。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在《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整本书里,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意识到一些思维的误区,这些误区也称为墙,跨越这些墙,找到内心真实的自己,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获得内心的幸福、成长。

第一个思维的墙:安全感来自外部的物质和认可

为了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我们典当梦想,买了房子。我们不满现状,却不敢做任何新的尝试。为了过去的付出,即使不爱也要坚持的所谓爱情。为了确认我们的信念,我们明知自己可以也要麻痹自己觉得不行。

作者给了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一、小范围地冒一冒险

特蕾莎修女说: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尝试。

不认路的美女可以尝试关了GPS走上一段路,给暗念已久的人打个电话,给自己安排一次旅行.......

二、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当代有为青年三大必杀技:过于关心你的父母、用不犯错的任务、养老殿的工作。无须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安全感,只会让一个人恐惧、没有自信。

三、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凄惨的电影、恶俗的电视剧就像垃圾车,只会装满恐惧的信念。多看一些明亮干净的书籍和电源,站在阳光里,你会慢慢晒走黑暗。

四、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把恐惧的事列出来并保管,过一段时间问再回顾,有的恐惧也许不值得恐惧。

五、做成功日志,你就成为牛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把自己成功的经历记录下来会发现自己的擅长点,也会增加自信心。

六、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当故事一旦被讲出,过去的事情就会被烫平在生命的衣服之上,不会像空中的幽灵一样袭击你。

关于安全感,作者最后给了一个结论: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而是给回来的。

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拿到什么,而是为这个世界给予些什么。

因此姑娘们找对象时,别再说我希望找个给我安全感的。如果你能帮助另一半分担压力,帮助另一半成长,你就会感到安全感。

第二个思维的墙:你是不是真的不感兴趣

在职场和生活中,分成两种人:

没兴趣一族——好像从来没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特长,他们什么都一般般,没有激情,没有成长。

有兴趣一族——好像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婴儿一般充满好奇,摄像、写作、跳舞、运动,优秀得让人绝望。

同样的环境和时间,有趣之人和无趣之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投入到当下的事情的程度。

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

有趣之人的心智模式:

  冒险---投入---成功  ---收获

冒险---投入---不成功  ---乐趣、智慧

无趣之人的心智模式:

冒险---担忧被迫---成功---更大担忧

冒险---担忧被迫--失败---恐惧

因为担忧,无趣之人很难全情投入,没有投入就很难获得成果,心理和精神都没有收获,于是就说:我没什么兴趣。一个人觉得面对新事物无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就会对这个事物“无趣”。

显然,我们对很多事情并不是真的“无趣”而是我们被自己的担忧隔离了,无法去真正体会事物本身的乐趣,这就是我们要拆掉的墙。全情投入当下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一个获得乐趣、激情的人。

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兴趣,比如自由、智慧、助人、成长,这样的兴趣就只能永远的接近,而不可能完全满足,这样的兴趣将带领你穿越生命的无常。

而如果兴趣是赚到100万,那当你赚到100万的时候,你的兴趣就不在了,又成了无趣之人。

第三个思维的墙: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构建的世界,也许不是真实的世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心智模式对于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我们相信星座,就会把自己活成星座描述的性格。

我们安装了“幸运儿模式”,就会遇见一个幸运的世界,而“倒霉蛋模式”的人则倾向于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的模式中没有“机会”的东西。

有钱人为什么不快乐?

金钱和幸福两者的相关性约为0.25,在0.25前是正比关系,到了0.25后,就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了。

有钱就有幸福的心智模式在0.25前是凑效的,可是过了0.25,心智模式并没有改变,赚更多的钱,失去更多陪家人的时间、自我的成长,离幸福越来越远。

外界变化了,内心的心智模式就要改变,思维方法和心态都要改变,今天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按照外界的条件变化,升级你的心智模式,就是要拆掉的墙。

第四个思维的墙:成功学不能学

这一章我个人在看书之前已具有这样的思维,成功不是单一的因素,也不是简单粗暴的努力。天时地利时和都很重要。再一个是怎么定义成功,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还是内心追求的成长平静幸福。对于平凡人最大的成功是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梦想就去捍卫它,有目标就去争取他,不必仰视那些走在高处的人,也没有必要去轻视那些在你脚下的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第五个思维的墙:选择职业没有一条可以规划好的路,也不会一开始就知道什么合适自己

最需要的是尝试,尝试总是冒险的,但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

最好的方式是---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可以一见钟情,但是到了年纪就该两情相悦,然后选择一个人白头偕老。

最糟糕的方式是---年轻时你遇见谁都想白头偕老,年老的时候,你还是见谁都一见钟情。

第六个思维的墙:受害者思维

任何一个事件都有两面性,受害者思维让我们感觉自己无力改变任何事情,只有被动接受,无法成为自己的掌控者。

不管跑到哪里,世界都是不公平的,我们既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找到一个自己能忍受的方式,或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它。

犹太人Kaplan被称为美国“教育民主之父”,通过提供SAT培训,使更多犹太人通过考试可以进入常青藤大学,为不公平的环境提供一种寻求公平的机会。

因此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我们不是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我们可以掌控自己,找到方式适应这种不公平。

第七个思维的墙:父母规划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

关于父母打着一切为子女的旗号干涉子女的人生的故事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我认为我们的父母代很多人是不知道怎样教育子女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把子女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从为把子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对待。关于这方面《巨婴国》这本书有更透彻的分析。

第八个思维的墙:等待、犹豫不决

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等待成本一般高于穿越成本,一旦开始行动,最起码这个事情终有一个结果。

拆掉这些思维的墙,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向自己的生命发问:我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

撇弃世俗的成功,追求内心的幸福。

(2)这本书有道理吗?

前六章思路较为清晰,所说道理也比较打动人,比较赞同“有趣之人”的模式,安全感的分析,职业规划的分析。但后几章思路不够清晰,跟整本书的思路不够协调,读来有些牵强。书中的例子有些显得比较苍白空洞。

(3)读完这本书,我的思考及对行动的规划。

第一 我知道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我时常不能淡定,当知道同事凭借关系高升时,心想这个组织完蛋啦,自己的未来完蛋啦,有一些愤恨,有一些不满。可是当我看了Kaplan的故事,我不再去在意这些不公平的事,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能够突围。

第二 我很喜欢“有趣之人”“无趣之人”心智模式的分析,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些人获得充实快乐,有些人郁郁寡欢,确实是心智模式的影响。之前看了10000小时定律开始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担忧,因为我至今也未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可以规划的未来。但是“有趣之人”模式告诉我,我应该去冒险,去投入,去一见钟情很多事,做好一件事情才会有下一个机会。

第三 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在大的行业里去寻找新的路子,学习心理咨询师,将知识应用于分析消费者心理,去研究行业知识,以论文的方式输出,打造自身的影响力。

第四 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成长带来内心的平静幸福,就像我阅读这本书对于我的事业来说毫无联系,但是通过阅读,我又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我追问自己的深层兴趣是什么,是智慧、助人、成长。我明白了自己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