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杂谭弹指一挥间首页投稿

明星

2018-07-19  本文已影响16人  371f4714903f

小时候,对课本、样榜戏和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崇拜至极,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都想刻意地去模仿、比划一番,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仅有的一些露脸的机会也仅限于学校范围内,连村里都很难冲了出去。私下感叹着自己生不逢时,没有成为明星的机会。

但是,机会有时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在你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降临你的身边。1983年开春,指挥部安排我和施工处的方河前往招待所,和太原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工作情况,我应约前往。接待我的是一位将近四十岁的老同志,他亲和力特别强,不一会我们就聊得热火潮天。内容主要是古交矿区青年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情,我按着他的问题“有一说一”,说出了自己的一些心里话。对技术方面的事情,他问得比较仔细,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更是了解的清楚,有时还要我拿起笔写了出来。随后,他给我讲了他所见闻的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让我了解了好多这方面的知识。临别时,才告知我他是《山西青年》杂志社的记者,我也没太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的一天,单位团委的一名干事来到我的办公室,一见面就对我表示祝贺,让我一时都有点莫名其妙。只见他翻开手中的杂志,指着其中的一篇文章让我看了起来。原来是记者专访,我还是主角。只是所写内容好多都不是出至于我的口中,一个栩栩如生的矿区青年楷模的形象跃然纸上,激动和不安的心情交织于我的心头,我哪有文章里写得那么地高、大、全呢。随后的日子里,我成了指挥部乃至矿区的“明星”,大家见面总要祝贺、勉励一番。我虽然说表面上十分谦虚,但内心其实非常享受,赶紧地将杂志挂号寄出,与远在忻州老家的父母一起分享这份快乐。直到几年后,还有个别女同志拿着《山西青年》第七期杂志找到我的办公室,向我表达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意,使我手头上保存的这期杂志达到五、六份之多。

1988年夏天,我受设计处副处长王泽宽的安排,陪同一帮身背“长枪短炮”的记者去马兰矿工人村施工现场,给他们实地讲解了工程建设的情况,回答了他们众多的、略显外行的问题。1989年秋末的一天夜晚,指挥部大院放映露天电影,荧幕上赫然出现了片名--建设中的古交矿区,我的并不光辉(身着下现场行头)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成为电影中的角色。我周围熟识的同事纷纷对我表示祝贺,并向我打听起当时的具体情况,闹得我连后面的内容也没看完全。

随着工作的延续,我还在不同的电视或画报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像。并于2006年和2015年,分别就西山矿区集中供热、住宅节能保温工程接受了记者专访,节目在西山电视台播出时长在10到20分钟左右,重温了“明星”的历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