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是精进的目标
读书笔记《精进,如何成为厉害的人》19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书中举例齐白石老先生初使学画的经历,采铜总结道“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反观现在,有几个人可以像齐白石老先生这样去读书。
书中引用胡适先生的文章《差不多先生》的句子,描述差不多先生,历史学家罗尔纲曾担任过胡适先生的助理,他说最受益的教诲就是“不苟且”。胡适先生对不苟且的解释就是狷介。狷介不仅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
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如果人生路上早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践行、一以贯之,个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和施展。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总结人生经验时,把“追求完美”放在第一条。
音乐教师费雷彻说,“干得好”这个词最有害,它会使人沾沾自喜,忘乎所以。采铜反思自己也有这个毛病,所以很多事情会“高开低走”,结果是没有一件事做到了顶尖和极致。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采铜认为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它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他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取舍”。无论齐白石老先生、还是德鲁克,他们都要求自己一次只学习一门知识。有的人可以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是因为这些人花几年的时间专注某个领域,然后转投到另一个领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领域,然后又达到很高的水平。
如何专注,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的书中提出“杠铃策略”。“脆弱”、“强韧”、“反脆弱”的三元结构来划分世间万物。脆弱似瓷器,稍有波动可能出现毁灭性的后果;“强韧”似岩石,可以经受各种冲击和意外而毫发未损;“反脆弱”似人体免疫系统,从程度较小的负面波动事件中受益。
“反脆弱”的知识往往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掌握得,尤其在不断犯错和反思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最强大。
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的“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简溪读书感想: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大智慧
从小我就被父亲耳边唠叨“有所为有所不为”,可我依然是“爱好广泛”,常常被各种兴趣爱好包围,乐此不疲。然而在被父亲多次被打上叶公好龙的标签后,也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才领会“不为”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定力的体现。
有朋友说想要看最美的风景,你就要学会滤掉一些风景。而我深不以为然,跑那么远的路,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何不顺道看下附近的景点?
后来我突然醒悟这句话。
微信的公众号是我碎片化阅读的主要来源,有天我下定决心,把微信里的200个公众号删除到90个,随后几天我又删除到60个。删掉的公众号有些是我常常阅读的,但我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即使它再对我有价值,只要不是目前我关注的领域,就是删除的对象。花了几天时间从粗筛到精选,保留60个公号。之前因太多导致很多公号是不看的,由于注意力分散,不能就某个领域的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删除使我更加清晰我需要的内容,这也使我的学习更加系统有效,虽然公号仍然偏多,但我体会到少胜多的乐趣。
朋友的最美风景的理论,其实就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一个地方的美景进行深度旅游,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只能说明你来过这里,而不能说明你看了最美的风景。
舍弃一部分,得到的是更多。有所为要有所不为是大智慧,是明白人生繁花似锦中,只能取一朵花。不舍得,就会贪多嚼不烂,还会导致囫囵吞枣式的躁进,到头来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以绝不苟且的态度,日益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