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

精神分析资料汇总

2021-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橡树岛

精神分析疗法是弗洛伊德创造的心理治疗,又名精神动力学心理方法,精神分析认为人受到潜意识动机、冲动和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这个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这个核心问题是焦虑。

当预感到焦虑的时候,为了防止这个焦虑,就会进行压抑,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避免痛苦。但是它可以形成我们的症状,神经症症状就是压抑到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一个曲折的表现,是压抑和被压抑两种势力相互妥协结果,它是潜意识冲突的一个替代性的满足。

精神分析治疗就用自由联想、嗜梦、阻抗、解释、修通等一些技术,寻找这个症状背后潜意识的动机,然后把它推到意识层面,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治疗使这个患者自己意识到他潜意识当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潜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然后让患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正意义,然后使这个症状消失。

什么是精神分析心理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人的一切行为、情感、和思维、包括心理障碍的症状,都是由一个人从小形成的人格和习惯决定的,都是由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塑型影响’和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会自动地、本能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不受控制地、恒定地发挥作用。”

依据以上的理论,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童年和随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将会在健康人格的决定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而如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比较恶劣的话,他的心理发育必不可少的阶段会中断或者发育不足,导致必要的精神养料的匮乏,将会形成各种人格缺陷和复杂的情结,势必为将来的各种心理障碍留下祸根。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学意义的‘不幸’,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病态者’、或者‘心理障碍患者’。一个人的人格,就如同‘如来佛的掌心’,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如来佛的掌心里跳来跳去,想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就必须改变人格、就必须换一种‘如来佛掌心。’”。

概括地讲,所谓的心理障碍,是在童年形成的病态人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潜意识层面上发挥作用的。为了从根本上治愈心理障碍,就必须消除童年经历造成的不良影响、矫正扭曲和病态的人格,并且,这种矫正不能停留在理智和道理与说教的层面上,必须深入潜意识和人格深度层面,将精神分析视为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也决不为过。可见,改变人格和影响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是难而又难的非常艰苦的巨大工程,这就决定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治疗必将是漫长的(大约在100—300小时左右,最长可达数千小时。耗时的、费力的,他对于治疗师和患者来讲,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当然,在巨大的代价和付出的前提下,回报也是巨大的。它可能意味着自残、自虐的恶性循环的结束、黑暗痛苦的内心世界重见光明、新生活的重新开始、自我和真我的重新发现。

也许,举出一个例子,会有助于大家对于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解。比如,一位年轻女子先后与四位年长她十岁以上的男人建立婚内或婚外的亲密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在两年左右面临危机或者结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惯性。她已经明显地感到了这种惯性,但是,她还是不能自拔。她告诉医生“我明知道这是火坑,但是,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我义无反顾地跳进去,象父亲般的男人就是对我有吸引力。”在精神分析中发现,她的父亲在童年的时候,很少和她在一起,尤其缺少沟通,她不敢靠近父亲,父亲从来没耐心地听过她讲话,但是,她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父亲的回来,盼望父亲能对她露出笑脸。这样的父女关系的童年经历,妨碍了她顺利度过女孩子爱异性的重要阶段——恋父阶段,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恋父情结,导致她成年之后,会下意识地寻找机会完成这段发育阶段,反映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不断去接近年长的男性,但是,真的接近之后,她内心深处的对于男人的不安全感和不熟悉感就会被激发,她就会再次逃离。这样一来,她就必须不断地寻找、然后离开年长男人,导致混乱痛苦的婚姻关系不断重复、难以自拔。对于这样的具有严重恋父情结的心理障碍,讲道理和认知是不会奏效的,因为她本人完全知道这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她就是无法控制这种冲动和行为。只有进行比较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帮助她完成潜意识水平的恋父阶段的心理发育,她的人格缺陷得到修补、使她获得一个被“内化”了的、接受和肯定她的“心理父亲”,她的恋父情结被解开,她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解决。

我们不妨对于精神分析疗法进行这样一个简单的概括性的定义: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

精神分析怎样进行?

精神分析疗法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是源于以下两个对于人性的重大发现:

一个重大发现是“强迫性重复原则”,即每个存在着童年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再现童年创伤和经历,重复童年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比如,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具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地与女性构成实质上的心理恋母关系,而且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与童年期的母子关系会惊人地相似。这就如同一个人会不断揭开蒙在伤口上的纱布一般,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会与童年期做过的努力的结果类似,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失败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强迫性的重复。这种强迫性重复,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性的主要特征。

第二个重大发现是“移情现象”,这个发现是附属于“强迫性重复原则的”,即强迫性重复的最主要内容是童年关系的重复,心理学称这种童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叫做“移情”。就是说人会在强迫性重复的原则的驱使下,在现实中再现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比如,一个从小就和母亲一起长大,而很少接触父亲的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女性比较容易接近,并且,比较容易和女性、尤其是年长一点的、与母亲在人格上比较相似的女性交往,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的情感模式就是如此,当这个人把这种与母亲形成的特殊模式拿来与其他女性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移情出现了。实际上,移情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广义地说,人类的所有情感都起源于移情。只不过心理障碍患者的移情,是建立在扭曲的关系模式之上而已。

如果我们承认“强迫性重复原则”和“移情现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进行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移情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的,没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心理治疗,绝对不是精神分析治疗。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工作。

移情现象从患者与医生接触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与别人见面的一瞬间,就要判定面前这个人与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哪个人相似,然后,就把那个相似的人际关系模式拿来使用、用于移情。比如,一个和医生通起话来就没完没了、一再要求医生做出各种保证的患者,通常是一种严重依赖型、母婴型、共生型移情的人。一个来诊时非常守时、很小心地回手关门,有板有眼、不露情感地与医生交谈的,就是一种“无关系式”的移情模式。只要患者和精神分析共处一定的时间,患者就会把自己在童年其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移情到精神分析师身上,这个患者的情结和问题,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精神分析师和患者之间。

如果把心理诊所比做是心理手术室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术台上暴露病灶的过程。比如,一个因为失眠来就诊的人,在接受了一段精神分析之后,她告诉医生,她现在每天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医生不喜欢自己。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她才发现,因为小时候缺少母亲对于自己的肯定,而特别缺少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严重焦虑,从而引起严重失眠。她把这种童年的感觉和关系模式,带到了与精神分析师的关系之中,把对于母亲不喜欢自己的担心转移到了医生身上。这样一来,无形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和情结,就通过移情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示了出来。只要这种移情模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得到矫正,她的心理障碍就可以被彻底治愈。

移情的出现只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随后,还必须通过解释、澄清和修通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在移情的过程中,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双亲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特征,投射到心理医生身上,好象医生真的在心理上就与自己的双亲一样,她会象爱或者恨自己的双亲一样,以移情的方式去爱或者恨精神分析师。但是,精神分析师实际上是另一个人,一个没有患者父母身上那些明显缺陷的、人格比较健康完整的人。在这种移情关系中,医生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屏幕和容器,“屏幕”是用来上演患者的童年经历的和感受的,“容器”是用来无条件地接受和寄存患者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情感内容的。逐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会慢慢发现,“电影”只是过去的被放大和扭曲了的情感碎片,与现实中的“屏幕”是两回事;医生对于患者的无条件接受和容纳,使患者有机会和能力正视和澄清移情与现实的区别;并借助医生的“镜子作用”和“模版塑型作用”,使患者的人格模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就不再会影响患者,而那套与精神分析师一起建立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内化到患者的潜意识中,成为患者人格的核心部分。这时候,他的潜意识得到了修通,精神分析也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这些对于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种卡通式的描述。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过程远比所描述的复杂。因为精神分析过程必须与来自患者维持旧有模式的惯性和阻抗斗争,整个过程是一种拉锯似的、螺旋式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只有处于精神分析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