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书笔记之二

2018-07-13  本文已影响16人  游游老师

三. 鼓励

“在孩子眼里,大人们显得极度巨大,高效迅速,无所不能。”(P57)

只有真正理解、体会了这句话,我们才算是真的了解了孩子。

平常看到父母抱着婴儿的照片,我们总是习惯于从成人的角度,欣赏婴儿的可爱。

巨人国.jpg

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呢?

当小小的婴儿睁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的景象,一定就像《格列佛游记》里的巨人国吧?他不会说话、不能行动,只能哭。他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巨人”,他的感觉应该是软弱、无助吧?

也许,每一个孩子,从看到现实世界的那一刻起,内心都是自卑的。

因此,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无论怎样去爱他、呵护他,都不会过分。

老一辈的家长往往会对你说:“不要娇惯着孩子,哭哭更健康。”

对婴儿的哭声置之不理,会产生什么后果?

如果一个婴儿对这个世界发出无数次渴求,却一再遭到挫败,满足不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最终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足够好的妈妈,在婴儿初期,对孩子的需求一定是非常敏感的。

“及时回应,无条件满足”,就是我们能送给婴儿的最好礼物。

哭泣宝宝.jpg

可是他们用惊人的成长愿望和勇气,克服自己这种渺小羸弱的感受。(P57)

读完这句话,再认真想一想,不由得赞叹:孩子真的是勇士啊!

面对一个硕大无比的世界,只要有一丝可能性,他就会去探索: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鼻子去闻闻、用嘴巴去品尝、用手去触摸、用脚去丈量……

即使备受挫折,也绝不退缩——我们这些巨人比孩子差远了。

我们目前的教养方法,却持续让人失望和沮丧。(P57)

我们常常无心的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情,并且他们低我们一等。(P58)

确实如此。

只要孩子做错了一点点事情,比如撒了水、打碎了东西,我们常常会说: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但是,我相信:这是无心之失。

因为,原来的我们并不明白:孩子面对现实世界,就像一个小人面对巨人国。作为巨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在小小的孩子那里放大无数倍。

一个严厉的眼神,就像天空一道巨大的闪电,将他劈得胆战心惊;
一声恼怒的呵斥,就像耳边一阵轰鸣的雷声,将他炸得魂飞魄散;
一个厌烦的推搡,就像刮过一场猛烈的龙卷风,令他的身心随风飘荡、不知落向何方;
一个急躁的跺脚,就像突发一场吓人的地震,让他的世界顿然轰塌、并且无处可逃……

只要我们能理解这样一种感受,就清楚自己不该做什么了。

孩子的视角.jpg

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P60)

相信不少人知道:羞辱会导致孩子自卑。

但是,过度保护的行为也会令孩子自卑,却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比如,我们常常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

其实,我们这个时候告诉孩子的就是:你不够能力、不够好。

这是一个很低的评价,会令孩子缩手缩脚,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并挫伤他的勇气。

另外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我们就鼓励了孩子。如何做到这一点,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需要家长认真地思考。我们需要细心观察,经常铭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我的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P60)

德雷克斯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鼓励孩子。

  1. 孩子热切地尝试其他人能做的事情。——信任孩子,鼓励他面对失败:“再试一次吧,你做得到。”

  2. 孩子参与有危险的活动。——提供保护和指导,给他自由和空间,测试并提高自己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

  3. 孩子相互竞争。——对领先一方的努力表示认可,对受挫一方说:“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好很多。”

  4. 孩子有过度雄心。——将他的关注从“做出完美的成就感”转移到“作出贡献的满足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鼓励的方法也不一样,要做到因材施教。


德雷克斯还特别提醒:

  1. 妈妈应该避免显示自己比孩子做得好,否则孩子很可能会放弃努力。

  2. 不要对孩子说:“要做个好孩子”,这等于在暗示他有可能是“坏”的。

  3. 不要对孩子说:“你可以做得更好”,它暗含了“你做得不够好”的意思。

  4. 谨慎使用赞美,因为一旦赞美减少会让孩子觉得被贬低。

过去,常听老一辈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受不了一丁点儿的批评,只喜欢表扬,结果都被宠坏了。”

虽然,一直感觉不对,却不知道这些话错在哪里。直到读了《孩子:挑战》的第三章《鼓励》,才真正对这个评论有了客观的认识:表扬确实会害了孩子,批评更不可取。这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引导孩子敢于尝试,帮助孩子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就能增强孩子的勇气,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