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专业方向如何选择?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放手
文丨黄铭峰
国内外职业教育差距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以一个系统工程的概念来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例,以笔者看来最理想的是越早及时投入,后期的产出效益也是最大化。
这不像商业上决定开发一个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一样,虽然越早进入的企业,前期投资成本不高,但后期的收益却是成倍地增长,但同时这个投资过程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风险。
职业意识的前期导入投资,越早投入成本越低,而且不存在很大的回报风险,因为这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
在国外发达国家,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早已取代了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阶段,加上城市老龄化状况的日益严重,适龄就业人口不足,所以国家是非常重视提高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特别注重职业规划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的作用。
所以,这些发达国家上至国家政府层面,下到每个家庭的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职业意识导入,在中学阶段就有了职前教育,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就开始朦胧地在思考今后要做哪些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2606/346de96ec3000ac4.jpg)
在中学阶段就比较清晰地了解到个人的能力特长适合朝哪个方向发展,并且有意识地开始做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准备,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社会兼职工作,自然进入大学后就很清楚地知道该选择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一毕业后就比较容易找到理想的专业对口工作。
所以,一个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定位和目标的人,比那些没有明确定位和目标的人,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和成就欲望要强得多,越往后发展差距越明显,事业的成就和人生满意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反观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确实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似乎只普及到大学教育阶段,高中阶段的普及程度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的水平。
高中阶段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在笔者看来,高中阶段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到高中的文理分科和今后的大学专业选择。
在目前中国的现实环境条件下,为了提高整个社会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高中阶段是比较理想的职业意识的导入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个人和国家都会付出更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来做一些难度更大的调整。
在高中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是处于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但对很多事情又似懂非懂,内心有很多的茫然和冲突。
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里,家长最好的策略是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习惯,而不是把家长个人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
这个时期,是培养孩子敢于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成人思维关键期,一旦错过以后再培养就困难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已经进入成人社会,但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的大小孩的原因。
所以,笔者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读者们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高中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积极鼓励他们的自由探索性思维,帮助他们发现一些思考中潜在的问题,而不要干预甚至替代他们去思考。
千万不要在这个孩子思维开始迈向成熟的阶段剥夺孩子们自主思考、自主选择和自主负责的权利,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成长。
即使家长能预见到孩子们选择的风险,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尽量让放手孩子们自己去尝试,走一些必要的弯路,哪怕损失一些金钱和时间,也总比让孩子丧失今后长期发展的自主思考能力要好得多。
毕竟职业意识探索前期所要花费的资源要远比后期的发展遇到障碍所付出的成本要小得多,与其后面发生难以纠正的问题,还不如前期就让问题发生,这样纠正的余地要大很多,家长只需要在前期考虑好底线和补救的措施就行。
作为高中阶段学生,笔者觉得也需要有超前的职业意识,千万不要轻易交出属于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权利,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由自己负责,父母和师长只能陪我们一程,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走完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进入大学之前选择专业,实际上是在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自己将来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哪一种方式更适合你,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明白了。
选择专业以方面考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份工作,其次考虑兴趣。
这个兴趣有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纯粹的个人爱好,就是喜欢做这件事。
另一方面是为了某种志向和理想,去从事对于国家和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是有现实作用的工作,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就不得不去关注这些问题。
不同志趣,不同志向的人,对于人生道路的设计也会是不一样的。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看书寻觅思想资源,自己理清学科之间逻辑关系的艰苦努力基础上的。
古人讲“为己之学”,这无法用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只有善于学习的人自己才能明白在思想的丛林中探索的价值和乐趣。
在具体如何思考职业与人生的大问题上,笔者建议学生朋友们能多阅读经典的人物传记,去体验伟大人物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是如何思考、如何困惑,又是如何实践的心路历程。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4102606-d9f6e7dbeb78a187.jpg)
在繁忙的学习中,一定要抽出部分时间多关心社会的发展,多看闲书杂书,增加课本之外的人生经历,比如社会实践、人文旅游、多交对自己思想有启发的良师益友、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开阔视野和综合素养都是必不可少,多多益善的事情。
如果在这方面实在是迫于学习和环境的压力,无法做到更多的思考的话,笔者建议最好在选择专业之前,先接受专业的职业心理测评和职业咨询人员的参考建议,这样至少不会犯比较明显的选择性失误。
国内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的学生之所以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单薄,是和整个社会大背景和家长的价值观取向有高度关联。
长期以来的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导致社会的价值感、道德感的普遍缺失,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片面狭隘,“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以至于技术主义、功利实用主义等短期行为盛行。
如果中国的社会环境依然处于过于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的现实状态下,那么家长的心态也会受到这种社会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无形中把这个个人的价值观传递给涉世未深的孩子们。
在本该属于孩子们自己思考的职业和人生选择性问题由家长来代劳,所以很多孩子错过了思想成长的最好时机,各种缺乏责任意识和选择性障碍的行为表现也变成了一种不良习惯,影响了今后的个人发展。
在笔者看来,很多追赶潮流的人经常会发现自己老也赶不上,所以人还是不能过于功利了,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曾经说过:“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在就业问题上,不要被社会潮流所带动去和别人争抢热门,个人要学会独辟蹊径,尽量走自己的路。
“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个人需要做的是努力去探索寻找,尽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在中国每个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都希望他们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所以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扔在了起跑线上。
但是,人生其实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这场长跑注定最终跑到终点的是那些最有耐力和意志力的选手。
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和快慢之分,所以与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不如说要赢在不断向终点线迈进的过程中更为贴切。
是否能第一个跑到终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坚持不懈地跑向终点而不是半途而废。
为什么国外的大学生是中学阶段在玩,直到进入大学后才真正开始学习,而且这种学习精神在毕业后一直延续到之后更久的工作和生活中。
而我们的大学生是考进大学之前拼命学习,进入大学后就开始混日子,毕业后也基本丧失了继续学习的热情?
这都是整个社会和学校以分数和学历为导向,以热门赚钱专业为标杆,竭泽而渔、掠夺性开发学生智力所造成的弊端和后果。
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很大的改观的话,可以说学生必然要受到这样环境的影响,很难有这种自主意识去思考和探索自己今后的职业和人生发展道路。
所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但这个个人成长发展的系统工程又要受到更大的环境系统工程的制约。
笔者非常同情我们的学生朋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的个人思考,确实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朋友们显得太难了,太不容易了。
但是没有办法,为了自己今后的职业和人生能走得更加顺畅和幸福,这种痛苦的思考是必然要经历的成长之路。
如何能杀出一条生路顺利突围,靠得是每个学生自己的悟性和决心。
案例
笔者到现在还记得最早刚开始进修职业规划的培训课程,曾经有一位从日本归国后在上海师范大学做教授的王一敏女士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鲜活的案例,有一位日本的母亲从她的小女儿的身上实践了这种理念,最终把女儿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高级人才。
刚听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可以说对笔者心理上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所以觉得很有必要在这里想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这位母亲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主妇,有很高的学历和大公司的就业背景,成家后就像很多的日本女性一样在家相夫教子。
他们的女儿从小就显示出聪慧、情商高的特征,在幼儿园里是很受老师和同伴的欢迎。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让女儿在一个自由快乐的环境中长大,平时就有意识地让女儿尝试各种感兴趣的活动,并且细心地观察做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发现了女儿人际交往能力高,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的特点。
针对这些情况,在孩子的幼儿园期间,这位母亲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演讲比赛、经常带她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学习外语、培养听故事的兴趣、户外旅游的方式,以开拓女儿的眼界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进入小学后,这位母亲还经常陪女儿聊天,会时常谈到“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你今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朋友?”“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籍?”等联想发散性的问题,帮助孩子去思考今后的职业和人生道路。
有一天,女儿突然之间和母亲说“妈妈,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外交官。”
母亲好奇地问:“你怎么突然想到去做外交官呢?”
女儿很认真地说:“我是在电视上看到某某阿姨,她是做外交官的工作。
我不明什么是外交官就去问老师。老师跟我说外交官就是专门代表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人去讨论国家之间的事情的人,可以到很多国家去旅游,和很多优秀的人打交道。
我想这就是我想做的工作,因为我觉得可以到很多地方玩,可以见到很多人,这个工作一定很有趣。”
这位母亲最可贵的是不像一般的人会把孩子的想法当成一种玩笑话,她还真的很认真地和女儿研究了在日本这个国家里如何能成为一个外交官。
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日本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要成为外交官,必须是从某几个重点大学里学习外交专业毕业的学生中去挑选,而这几个重点大学里的生源必须是从几个地区的重点高中去培养,而要进入这几个区的重点高中,又必须从这些高中对应的重点初中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中去选择的。
要进入这几所重点初中,那就必须在该地区的重点小学就读。
现实中的问题是,她们所在的地区,恰恰不是这几个相对应的初中所在的校区。
一般的家长也许会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会认为孩子的想法就是一时兴起,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情况而变化想法。而这个时候,日本民族特有的那种认真执著的韧劲却在这位母亲身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这位母亲在和先生商量的情况下,做出了生活中的重大选择:为了女儿的梦想,全家搬到重点初中所在的地区。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先生辞去工作,在新的城市换了一份收入低一些的工作,而母亲则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朋友圈子,重新从一个多年没出去工作的家庭主妇的角色转变成职场女性。
这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可能真的有点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只有上小学的孩子的一个想法而改变了家庭的生活轨迹呢?而这个家庭就是这么做了,而且无怨无悔。
女儿顺利地转学进入当地的一家重点小学,而且了解下来这个小学对口的就是那家重点初中。
也就是说,从女儿小学期间,她就明确知道了将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努力的目标非常明确。
放假业余时间,夫妇俩会带着孩子到处旅游,参加各种社会交往,积极开发各种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演讲比赛,报名参加两门外语的培训班。
同时鼓励孩子积极思考,自主选择,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培养出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互动能力,随着视野和知识的增长,学习和理解能力也提升了,自身的整体素养也得到了完整的开发。
所以,有时关键的一步踏准了,一切都是顺利成章的。
最后女儿很争气,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如愿考进了重点大学里的外交学专业。
毕业之后,已经是一个懂三门外语、有外交部实习经验、曾经游历过十几个国家的优秀毕业生。
照道理说,她的职业生涯应该从外交领域起步了,但实际上情况又有了变化。通过在高中和大学里的自我探索和思考,在毕业的那一天,女儿郑重地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眼见开阔了,选修了商业管理课程后,自己原来的想法又改变了,感觉到自己对商务工作更感兴趣。
所以,现在不打算进入外交领域,更想进入企业里从事对外的商务工作。
这对普通夫妻的伟大就体现在这个时刻,他们并没有责备孩子思想上的突然转变,而是无条件地尊重和支持女儿的职业选择。
最终,女儿以优异的面试表现被日本麒麟啤酒公司录取,由于出色的语言沟通能力,入职后直接被派驻到国外从事商务联络的工作,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了麒麟啤酒海外代表处的首席代表。
故事就到此结束了,至于这位女儿今后的发展的情况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从这个案例中去获得一种启示: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去探索和思考?中国的父母是否能像这对日本的普通父母一样,为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的独立思考和责任意识培养的环境?我们是否有必要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自我抉择的过程施加成人价值观取向的影响?
职业的良好发展能不断认识自己,促进我们的潜力在职业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而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促进了我们不断开发内在潜能,更好地加速职业能力的提升,这是两个紧密关联和互动的概念。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其实就取决于对这两个问题的独特的思考路径。
有时笔者在从事职业咨询的这份职业时,心情总是有种感慨,我们这个心里有“天命”传统的国度里,为什么现在的人是如此地只盯着自己的脚下的方寸之地?为什么我们的家长那么喜欢为孩子做各种决定,而从不考虑孩子的人生只有他自己可以负责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那么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和外语四六级考试,而我们的“人类灵魂的导师”却很少告诉我们的学生该如何思考过一种合理适当的、有意义和价值的、充满尊严的人生?
这是笔者一直在苦苦思考的问题,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这个近代历经苦难屈辱的民族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不能培养出杰出创新型的人才?”,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和家长去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