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疯狂的计划
我有一个疯狂的计划,就是今天写一百八千字的简书,彻底结束本年底的日更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会在今天谈许多不同的话题,因此,即将要写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很多不相关联的片断。
最近又重读一本书,叫做《如何变得有趣》,看的过程中,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曾经读过这一本书。读书的时候我有一种深得我心的感觉,真到我看到自己在2018年,也就是5年前写的批注,才知道自己是曾经读过,而且也深入思想过。
一、同理心
五年来,对于同一主题,我没有深入的思考,也没有生活的体悟,因此,对于自己的批注,并没有什么觉得需要改动的地方。
同理心,似乎和变得有趣没什么关系。但是同理心可以让我们知道别人想法的理由,然后我们可以说出深得人心的话。
但是同理心的获得是基于相似的经验,如果没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是很难了解他人想法的。
网络上也是有这样一句流行语“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身在局外的人永远不知道当事人的痛苦。
“何不食肉穈?”
当人民因为没有粮食吃时,晋惠帝说出了这句千古名言。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人与人的悲欢真的并不相同,没有受过那种伤,就不会明白那种痛。
网上经上会说出哪个明星拍戏有多么认真,手都擦破皮了,太敬业了。这种说法大概是没有同理心的,一部戏拿几百万的片酬,别说是破皮的风险,就是摔断腿了再接好,也有很多人愿意。
有那种收入,那种苦也就不算苦了。
但如果说明星的生活就是完全幸福一点烦恼也有没有,一点付出也没有,那也是普通人的视角。毕竟市场竞争那么激烈,要说他们的成功是唾手可得可能也有失偏颇。比如要经营人设、比如要维持身材、比如要争取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很需要努力的。尤其对唱功不好的歌手、和演技一般的党员,凭什么他们能随便一年就几个亿的收入?那在这几个方面的付出和努力就一定会比有实力、有唱功的人付出得更多?否则,凭什么一点本事都没有就可以那么火?
就像在职场一样,有的人业务很好,得不到老板的重用。有的业务能力看上去一般,但是却连升几级,这看似不公平的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看上去不合理的现象、一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越是业务精的人,越容易有傲骨,越不愿意妥协,越是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这就容易得罪人。反而是那些看上去很多东西都不懂的人,反而愿意在人事关系上花更多的时间去揣摩,他们该拍马屁拍马屁,该吹牛皮吹牛皮,该告黑状告黑状,该下狠手下狠手,把敌人和竞争对手都打压下去,自己不就成功了吗?自命清高、自恃甚高的人瞧不上下三滥的手段,但是有很多问题就只有用灰色的方法才能处理。我们不能让世界围绕我来转,但是业务能力高的人偏偏不信邪!那就只有看着“会来事”的人步步高升了。
刘邦说,带兵打仗,前线杀敌,我不如韩信;抚民筹粮,稳定后方,我不如萧何,但是我们管人。知人善任。所以就算项羽打仗再厉害,不会用人,就会失败。用现在的话说,以打仗而言,项羽是专家,力可扛鼎,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在乌江自刎前还以一敌百。可以有什么用,专业能力强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楚汉之争,都是战争,善战的项羽还是败了。所以,专业强并不一定会成功,这是一个古往今来的定理。
就好比说写诗也是,功夫在诗外。一个人即使有再浓厚的文学修养,有再丰富的相像力,但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就写不出那种悲壮。没有经历宦海浮沉,就写不出那种世事沧桑。红楼梦的贾老太君就说,才子佳人的小说,都是浅薄无知的穷酸书生写的,一个小姐才配一个丫环。对于大户人家的生活根本没有任何了解,不知道其本的仪仗和规矩,写出来一看就是自己的意淫。
比如说,经历这战争考验的人,比如伟大的教员,写的词就自然有一种气魄,这种气魄不是多读几本书,多写几年诗就能学得来的。那种刻在骨头里的雄伟和宏大,不是可以模仿来的。
如果以文字的锤炼来比,教员的词是有很多其本问题的,从文艺性上来是入不了那些高端玩家的法眼的,但是,文艺如果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一种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的自我游戏了。比如陈梁里的诗,未必没有文学价值,得燕燕莺莺、春花秋月,一点气概都没有,一点境界都没有,自以为高雅,自以为精巧,实则无病呻吟。
人与人经历不同,想法自然不同。然而,就算有了相同的经历,并不意味着会有相同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屁股决定脑袋,利益不同、立场自然不同。
比如多年媳妇熬成婆,婆媳关系并就会改善。比如多年的打工仔当了老板,他并不会为自己的打工仔考虑,说自己一分不拿,钱全给员工。因为位置不一样、身份不一样,立场自然不一样。
当打工仔的时候,天天骂老板抠门、小气,吸血鬼,当了老板,就会想,那凭什么我担着倾家荡产的风险来投资,不让我有适当的回报,而让那些等着我养活的人来分享到?是我开厂子养活了他们,他们怎么一点都不感激?
但是,难道当了老板的人就一点都不知道员工的难吗?他真的一点都不记得自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那也并不一定,甚至还可能会想,我吃了这么多的苦才到今天,也没什么人帮我,都是拼着血汗才有了今天,凭什么让我无缘无故多给员工发工资,我的钱也不是天上飘来的,也都是辛辛苦苦挣到的。
其实,我们每个打工人同时也都是消费者,比如我们去饭店吃饭,知道有些事情不是服务员或店长说了算的,但是如果店里的服务确实太差了,我们也需要一个发泄的渠道,对店员有所指责,也是很难免的。虽然我们也知道,可能这个店员也吐槽老板,但是没办法,利益冲突决定了,我虽然知道”你也不容易“,虽然”我也不想为难你“,但是,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不得不找店员进行理论。
我不太能区分同理心和同情心。可能同理心强调的理解吧,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同情心,(或者共情),更有种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强调同理心的人,可能会“为虎作伥”。自己曾经受过这种苦,但对这种苦也见怪不怪,不妨让你也吃吃这种苦“。也就是网上说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所以,康德曾说,真正的道德,是你自己想怎样做,你也希望别人在相同的境遇下也这样做。用中国的古话说”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我希望这样,那我也希望别人这样,这是正面的。反面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就是”你妈觉得你冷“。明明天气还行,你妈非得让你穿秋裤,这可怎么办?这就有点类似米国,我这边有米国梦,我有钱,我希望你也跟我走一样的道路。我信这个,我就希望你跟我信一样的。我觉得这个好,你要是认为不好,我就不高兴,我还要动手打你。
所以,强行对别人好,似乎也是一种不好,没有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谁规定了我必须接受你对我的好?
对于小孩和家长,也是如此。到了晚上,必须让小孩睡觉,因为明天还要上学。这肯定是为了小孩好,不早睡明天就没有精神。那还得了。可是如果站在小孩的立场那就不对了。
网上不是有一句很火的词吗?”反对什么,理解什么,成为什么“。很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会质疑,当我们有了类似的经历,我们就会理解,当我们处于那种处境,我们就会做那种选择。
世界上很多的事,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并不一定会改变什么。一个朋友越是了解你,越是理解你,你的心可能会靠得更近。但是如果一个敌人了解你、理解你,他或许会欣赏你,但一样会致你于死地。如果一个纯粹的坏人更了解你,那你就更置身于危险的境地。
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生,人的行为是对自己利害得失的取舍,如果人们的利益没有改变,那么,他的选择也不会变。如果利益变了,那么,不管他以前是什么样的人,现在都会做一样的选择。
真正牛逼的人,是能突破自己环境和时代的局限,看到未来,选择未来。
比如许多地主、有钱人,其至放弃家产,投身”革-m“。这种人超越自己的阶层,超级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愿意牺牲一切,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纯粹的。
还有一个问题,不理解对方难道就要完全否定对方吗?对未知的保持敬意、不予置评不也是一种处事态度吗?为什么一定要理解他人,才能尊重他人呢?两者似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以前讲哪哪的人窝里横,难道彼此不是足够的了解吗?彼此的行为模式不是一模一样吗?那我们对待客人时不也是客客气气的吗?保持距离和尊重就可以了。
说到了距离,另起一行。
距离产生美!为什么隔得远了反而能产生美?
因这这个距离指的不是空间的距离,也不是时间的距离,而是指的没有利害关系,是与我们利益无关的事物。
距离产生美的意思是”无用即是美“。纯粹的欣赏,没有利益的牵扯。当我们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的小舟,我们不会觉得大海的壮美,当我们欣赏一幅纪录片时,在电视上看到一叶小舟在被巨浪拍打时,我们反而会生出一种美。
因为刚刚去洗车了,忘记了自己想写什么了。买车至今22个月,我居然从没有花钱洗过车。我洗车一是借着去保养的机会在4S店去洗车,二是借着大雨洗车。今年郑州的雨也不小。回去湖北那一次在高速上也淋了个透。半年一保养,中间隔着差不多一个多月两个月一场大雨,我并没有感觉车有多脏,所以就没有洗。
另一个不洗车的原因,是因为我去加油站送的免费洗车卡还没有用,我就舍不得去外面洗车。每次加油超过200元就送一张洗车卡,可是,去加油的时候车很多,不愿意花时间等。偶尔路过那个加油站,洗车的机器似乎又没开。
我的车上有一堆洗车卡,过期的、没用的,但是我就是没有洗成车,车子脏得不得了。
我疑心自己是不是被加油站套路了,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用过加油站的洗车卡?一次都没洗过车?这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吧。毕竟从加油站送车卡已来,至少有半年多,光十月份我就光临了加油站3次。
今天去洗车,我去了天-猫养车那个地方,我的个天,洗一次车要价60元,如果办199元的VIP卡,洗车30元,可以绑三台车。那就算了吧,我半年洗一次车,这199元掏的不值,到隔壁的小店一问,35元,果断掏钱,洗车。
洗的车还没,车座椅有油迹(小孩在车上吃东西抹的)没有擦,但是灰尘其本上都吹干净了。
是的,我观察了才知道,车里的灰尘不是吸的。而是先用一个嘴很细的喷枪,用压缩空气吹出来,然后再用吸尘气吸灰尘。
买车两年了,终于花了35元洗了一次车。
今天周六,我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宝宝去上幼儿园了。
孩子的幼儿园办开放日,邀请小朋友的家长去幼儿园旁听。
早上8点不到先送小孩入园,然后回家吃早餐,8点40再到校。因为通知的是8点50家长入园,门卫大爷一秒钟都没有提前。
入园后,家长到小孩的班级门口签到、领取了一张评分表。然后进教室静静观察小朋友。30多个小朋友,30多个家长,教室里面太热了。小朋友明显是事先安排过的,小朋友分散坐在美工区、手工区、游戏区等,每个区一张小桌子,坐3至7个小朋友不等。有的在用小锅煎鸡蛋,煎得有点散,煎鸡蛋几乎变成了炒鸡蛋,家长忍不住要动手帮忙。有的在自己画画,有的自己堆积木,有的在玩彩泥。老师强调不能过多的和孩子互动,要以观察者的身份看看孩子的表现如何,稍后要填评价表并提出建议。我的孩子在自己玩毛线球,多次和我聊天,我应付了几句,让她自己玩。
观察了一小会小朋友自己玩的表现。然后就是看小朋友们上课的表现的。上课基本上是围着电视“U”字形坐下。老师今天讲的课是老鼠,先放了一首音乐,让小朋友们举手回答问题,从音乐里听到了什么。有小朋友回答,从里面听到了小老鼠偷偷出门,有的回答,听了小老鼠左看右看。真奇怪,我怎么没听出来,所以猜想,老师是提前上过这一堂课的。
接着,老师用手偶讲了小老鼠等妈妈睡着了,偷偷溜出门,踩到了口香糖,把口香糖扯掉。依次选了让小朋友们回答了,老鼠出门是怎么”偷偷“走的,是怎么”用力“扯掉口香糖的,是怎么小心翼翼的左看右看的等等。有不少小朋友抢着回答问题和表演,我家的小朋友就前后三次回答了问题。声音还算大,就是表现扯口香糖时,别人都是站着的,有把腿楧弯前面像”斗鸡“的,有斜勾后面的,有小腿直贴大腿的,就我家小朋友直接坐起上表演,很有点不优雅/或者说不讲卫生,或者也可以表扬为落落大方?不拘小节?
比起有的小朋友,不爱发言,不屑发言,发言声音小,上台表演紧张放不开,我觉得我家妞坐地上也无所谓吧,毕竟总有一些人来活跃氛围嘛。
在选某个小朋友演示的同时,还穿插着让小朋友一起站起来共同表演小老鼠偷偷溜出门的样子,刚开始是只要脚的表演,然后加上手的,表情的,节奏的,(这堂课一开始就是配着音乐的),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的,如此多次。我家的小朋友一共换了四个座位。因为音乐结束时是猫来了,小老鼠(小朋友)们要赶紧躲起来(回到座位),那么忙中出错,坐了别人的人们是很正常的。我观察过另个两个小男孩,都只换过一次座位。我预估全班的小朋友平均换座位两到三次,我们家的宝贝换四次实在是有点多了。在换座位的过程中,与小朋友发生了两次冲突。在一次坐到对面一排的坐位,被另一个小女孩毫不客气地扯到了地上,那个小女孩为了维护自己的座位也真是够不客气的,我家宝贝情绪完全没受影响,也完全没和她”计较“,看见还剩个空座位就去座了。第二次冲突是上课接近尾声了。她回到了最初的座位,也就是她换四五次座位之前上课之初一开始坐的位置,这个位置离我最近,我几乎一伸手就能牵到她的手。可是一个小男孩也想坐这,而且刚刚他就坐这。不过我家小妞已经坐下了,不想换座位了。任凭那个小男孩在旁边绕啊/挤啊,就是不动摇,把小男孩给顶走了。
关于座位的事,我该如何评价我家宝贝呢?我不认为她是很强势或蛮不讲理的,她也没有欺软怕硬。这个矛盾冲突根源是老师关于规则没有定好。一开始排座位时,老强调自己坐自己的位置。到了中途,看见小朋友找自己的座位有点费劲,有的小朋友坐了别人的位置而不自知,就和这个坐位原来的小朋友起了争论,老师又临时改变了规则,不要吵,有空位置就坐。所以我认为那个扯我家闺女的小女孩才是不讲规则的,老师都说了,有位置就赶紧坐好。后面我家闺女回自己最初的坐位也没有错,那个小男孩也不应该在那纠缠半天。
我是一个护短的人吗?我想是的,但是也不全是。在座位这个事上,我真心认为闺女没错。
小老鼠的课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因为一开始放小老鼠音乐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听出音乐里的故事。原来音乐的节奏是”跑跑跑跑,看看“重复四遍,扯口香糖,”扯扯扯,回“三遍,”扯扯扯扯,掉“一遍,再重复”跑跑跑跑,看看“,突然猫来了,音乐戛然而止。经过老师的讲解,在最后一遍播放音乐时,我竟然真的听出了音乐里的故事。音乐本身就是故事,这也太神奇了。
上完了小老鼠的课,就是加餐时间了,大概是果冻橙和一小块什么瓜。我家妞就是唯”二“的吃完了水果还要再吃的。
接着就是美术课了,就红色的彩泥在一张圆纸上做一个中国结。大致的做法是:用25个红色的小球,排成五乘五的扁一点的棱形做为中国结的主体,棱形的上角用粗一点的彩泥条作挂绳,下角用细一点的彩泥线做流苏,棱形的四条边各挂两个小耳朵,棱形的左右角用双层的耳朵,在其他空白的地方点上小圆点做装饰,然后写上中国结三个大字,标上作者的名字,作品就算完成了。
作完中国结的同时就要家长交卷走人了。怎么给小孩评价呢?有玩的时候是不是能和小朋友商量,玩完了能不能收拾东西。在吃东西时是不是讲卫生什么的。在上课时是否积极发言表演。等等。对小孩子有没有什么需要关注的建议。
我看到有的家长写了好多字,真心的给了老师很多建议,也如实地指出了孩子身上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我对自家的孩子是满意的。我在所有的选项上都勾上了”优“,在意见栏填了”无”。
为什么这么做?我是满分的家长吗?我自问不是。那我有必要对孩子如此苛求吗?孩子或许不完美。比如今天我发现她吃完橙子没有擦嘴,我提醒她以后帮她擦掉了。
而且我认为,保护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很重要的,(因为我就缺少这些)。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经常的严厉的批评,一点气场都没了,一点阳光都没有,整天怕犯错,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唯唯诺诺,一点主见都没有。实在得不偿失。
而且我自问,在我四五岁的年纪,绝对没有我家闺女的素质高。(可以说,我就算到了三十多岁的年纪,也没有培养出自信,我现在的交际能力都比不上我妞。)小时候,在农村,除了玩泥巴,哪像现在的孩子懂这么多。
况且,天天批评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好吗?批评永远是外在的,不是内生的动力。我一向反对过多地批评。比如孩子上学晚上了,姥姥就叨叨个没完,而且翻旧账,以前就不听话,怎么怎么着。我认为,批评和不批评都不重要,能和孩子一起把事情做了,孩子这次问题解决了,下次也做好了,那这个问题不就不存在了吗?批评有用吗?
小孩子身上有点不完美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应该追求完美。别说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是三十四岁的家长,谁不是一身坏习惯、臭毛病?如果每个大人都能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我敢断言,他绝对不是混成今天这样。
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这一点首先是要接受的。很多缺点的改变,靠严厉的批评是没有用的。孩子还小,还缺乏自我的控制力,要培养自信心,让他(她)相信自己做什么都能做得好,那些才有可能增强自控力。这就是我的逻辑。
我并不是护短,是因为苛责孩子实在没必要,也没有用。我没见过哪一个家庭天天打骂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了阳光、自信、勤奋、自律的孩子。反而是那些相处舒服的家庭,孩子都比较亲和力,到了社会上比较能融入各种人群。
实事求是讲,我给孩子打全优,也是看了一个记录片的结果。纪录片里讲,一个小学低年级的班级老师组织父母和孩子相互打分,父母给孩子打分都是七八十分,九十分以上的很少;但孩子给家长打分,都是95,98,就是一百分的也不在少数。不少家长(尤其是女性)痛哭流涕,(几乎是忏悔):不敢当啊,我自知这个父母当得不称职,很多地方没做好,可孩子们不计较这些啊。当父母的,把孩子的很多正常现象看做毛病,要纠正,因此总是不肯打满分。
我知道自己孩子有不少毛病,但是这其实不是毛病,小孩子生来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什么都不会,难道小孩子的毛病不是家长造成的吗?为什么要说小孩子问题很多,难道每次批评小孩子之前,不应该首先自己进行检讨吗?
是的,因为我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也不要求孩子完美。我只希望她尽量高兴就行了。人活着如果什么情况下都能自信、快乐,那就够了。毕竟有钱、有自由、有健康,有一切,最终的目标不就是为了自足和快乐吗?
那么,我为什么要给自己找不快?为什么要给孩子找不痛快?
二、想象力
想象力的基础是知识和规则。
三、敏感力和承受力
敏感和坚强不是反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