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中国传统文化

史记•夏本纪第二(四)

2020-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伴读李书童

这段讲禹,道九山,九川,於是九州攸同,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道九山(开通九条山脉的道路):汧(qiān)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汧山及岐山直到荆山,越过了黄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yǔ)、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bō zhǒng),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岷山的南面)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即今庐山)

道(疏导)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馀波入于流沙(使弱水的下游注入了流沙(居延泽附近的沙漠))。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青海)。道河积石(从积石山开始疏导黄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华山北面),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luò)(还向东经过洛水注入黄河的一段),至于大邳(pī),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大陆泽),北播为九河(再往北分散为九条河道),同为逆河(又汇合成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瀁(yàng 古同“漾”。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shì 三澨水),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从岷山开始疏导江水),东别为沱(往东流分出另外一条支流沱水),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今湖南岳阳),东迤(yǐ 往;向(表示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北会于汇(向东偏北流去和彭蠡泽水汇合),东为中江,入于海(最后流入大海)。道沇(yǎn 一作“兖”。济水的别称)水,东为济,入于河,泆(yì 古同“溢”)为荥(再向前潴留形成荥泽),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桐柏山),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鸟鼠同穴山),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chán),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於是九州攸同(于是九州之内政令教化就统一了),四奥既居(四方之宅已经可以居住),九山栞(kān)(九州名山已开通出了道路),九川涤原(九条河流的水源也都疏通了),九泽既陂(九片大泽各自已经筑起了堤防),四海会同(四海之内进贡的道路都通畅无阻了)。六府甚脩(包括金、木、水、火、土、谷在内叫做六府的各种物资都特别得到了开发),众土交正(各个区域的土地交相订正了它们的等级),致慎财赋(要按照规定认真交纳赋税),咸则三壤成赋(而且按照上、中、下九等划分的土地级别确定好了赋税的标准)。中国赐土姓(在中原地区封置诸侯颁赐土地和姓氏的时候告诫说):“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恭敬和悦,把德行摆在首位,不要抗拒我所推行的政令)。”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diàn 古时指郊外)服:百里赋纳緫(zǒng 古同“总”。 用做马饲料的禾稿),二百里纳铚(zhì 古代割禾穗的短镰刀,这里指用铚割下的禾穗),三百里纳秸(jiē 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这里指带外壳的谷)服,四百里粟(粗米),五百里米(精米。这里的纳贡为何是离都城越远纳的贡越要求越精细,我觉得主要还是考虑运输的问题,上古时期交通不方便,量大的贡品不能远距离运输,因此离得越远纳的贡越细越少,方便运输)。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一百里地区用做卿大夫的采邑),二百里任国(往外二百里以内地区为任王事者的封地),三百里诸侯(再往外三百里同为王者斥候,故合三为一)。侯服外五百里绥(suí)服:三百里揆(kuí)文教(头三百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行中央的政令教化),二百里奋武卫(后二百里地区要振奋武力保卫天子)。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头三百里地区要遵守教化并且和平相处),二百里蔡(后二百里地区要求能遵守王法)。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头三百里地区礼简怠慢,那里的居民来去不加禁拒),二百里流(后二百里地区民众迁徙流动,没有城郭和固定的居处)

东渐于海(濒临大海),西被于流沙(及于沙漠),朔(北方)、南暨(北方、南方都达到了最遥远的地方):声教讫于四海(天子的声威教化传播到了全国以至于四方荒远的边陲)。於是帝锡禹玄圭(黑色圭玉),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简书与公众号会同步更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伴读李书童,后期可能会建立伴读经典的社群。如果大家觉得我写的还不错,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