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与人生》
文/虚心涵泳
摄影/小樱桃
在某一时刻我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今后每读完一部书就写一篇文章,以此为结束语并记录下在书中所学到的一些东西。
有些惭愧地说,《哲学与人生》是我所接触的第一本哲学书,虽然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想读一读哲学类的书籍,也一直都想学习哲学,但始终都没有胆量尝试着去读一本哲学书,直到老师推荐了《哲学与人生》,因为据我所知,哲学是极其抽象的,很不容易理解的。坦诚相告,起初我读《哲学与人生》的时候,也是以敬畏的心理开始的,总是担心读到某一处再也读不下去,竟不曾想能坚持了下来,即将把它读完。其实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书中傅佩荣先生能以最通俗的语言和最简单的例子将最为深刻的哲学道理阐释清楚,正如周国平在本书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我个人认为,这亦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读了这么久,回顾一下究竟有哪些收获,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而且还是感觉对于哲学依然是一头雾水,依然有几分敬畏,对于所读过的一些章节比如:“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现在想来仍然不知其究竟在讲什么,还有后面的“中国哲学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以及“道家的智慧”,这些内容读过之后,似乎明白了一点,但又未完全明白,仍然感到些许混沌。总之,就是有些稀里糊涂。
糊涂归糊涂,收获依然是有的,这里我主要分两个部分来谈:
其一,读了这么多,让我有那种豁然开朗之感觉的是“神话与悲剧”这一章,书中在介绍神话的作用时这样写道:
人类的理性还没有能力了解世界之前,必定需要神话。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梦,一个民族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是靠神话来说明周遭一切的。
读到这里,结合着中国古代的文明的发展来思考,的确神话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就使我对神话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明白了神话的真正价值所在,它记录着真实。在具体阐述神话“掌握真实”这一作用时讲到:历史就是现代史,每个时代当时的人对于古代发生的事都要重新加以解释。读到这一部分,我才幡然醒悟,历史是被人记录下来的,人在记录历史是是采取特定的角度的,然而每一个时代所采取的角度都有所差异的,因此历史是随时等待被改写的,没有丝毫真实可言。了解了这些,我觉得我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了,而且我也思考了很多。这让我想到了我中学时的历史教科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灿烂的宋元文化”之类的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想来真是有些可笑,在中学历史教科书我学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文化的灿烂,而且它只教给了我灿烂,却不曾将历史的真相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来,更不可能教会我以史为鉴,想及这些不免有些遗憾,也有几分惋惜。
其二,是我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课堂上,用在《哲学与人生》中所学到的知识来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回顾这学期所上的课,一共有三次这样的经历,每一次我都印象深刻。第一次是老师在讲一个哲学问题时问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大家也有从生物学的角度回答说人很制造工具之类的,因为书中有对这方面的记叙,我便引用书中的观点也是哲学观点说:“区别在于人具有反思意识而动物没有。”第二次是老师在讲存在主义中提到萨特和加缪的那段关于人的自由问题的讨论,正好我看过了“荒谬之超越”这一章节,因此我说出了他们讨论的结果: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就算我们可以为所欲为,最终却不能违背道义,因为违背道义的自由称不上自由,而是一种疯狂的行为。第三次,是老师讲到人性向善论的问题时,有同学提到人性本善,我听到之后立马纠正道:“应该是人性向善而非本善。”每次说完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此时我自己也有一点自豪感。也许在别人看来这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而且似乎有些像小孩子,但我却并不这么看,这毕竟是我在初步接触哲学时所获得的一点收获,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三次的经历加深了我对这门课以及对哲学的兴趣,更产生了一种渴望想要去读更多哲学类的书籍,这些经历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就此收笔吧,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也没写出什么感想来,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没能参透《哲学与人生》中的精髓罢。
本文是作者2012年所作读书笔记中的一篇
- 杂写与杂忆 -
随心,不随意,杂乱,但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