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读写路上的反思

2020-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奋进中的中年妇女

        近日一直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越学习越暴露出自己的孤陋浅薄。作为语文老师,一直有注重培养学生阅读阅读能力的意识,但对阅读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好的经典文本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却忽视了阅读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能力,陪伴孩子终身。

        苏霍姆林斯基把它称之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种工具即是五种技能,读、写、算、观察、表达。其中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更是学习的基础之基础,是最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适合的年龄读写能力能否达到自动化是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力的最重要的标志。

      读写能力包括自动化阅读和自动化书写。自动化阅读即阅读时不被文字所羁绊,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文字所传递的形象,思想等;这条容易理解,就是指学生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能够.“”忘记”文字,占据她注意力的是这个故事,是故事中鲜活的形象,是故事所要传达的思想等。

          而自动化书写的概念读起来就会模棱两可。自动化书写是指自动化写字还是自动化写作?写字能力自动化,那就首先需要让学生有足够数量的书写这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有理解的书写的技能。

        关于这方面,我在陪伴儿子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迷茫。

      儿子出生六个月后,由于产假结束,被送回奶奶家,由奶奶喂养。我一周回去看望他一次,所以三岁之前的阅读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上幼儿园之后,我第一次从幼儿园老师嘴里得知“绘本”这一概念,后来才知道,不就是图画书吗?于是我也有给他买各种各样的图画书,从婴儿画报,幼儿画报,东方娃娃开始,到卡梅拉系列,贝贝熊一家系列,爱心树系列绘本等等。每次我会在睡前半小时和他一起共读,他很喜欢听。但因为他表达能力比较差,我就希望他能跟着我读,我读一句让他跟读一句。孩子有时候表现出反感情绪,只愿意听,不愿意读。因为他不愿意读,我也曾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有时从手机上某某信息中看到某家孩子四岁前读过上千本绘本,于是我就片面的追逐读书的数量,给她买了大把大把的绘本,每天我都会拿出新的绘本给他讲,但他总喜欢听那么个别几本,要求我反复的讲来讲去。有时候我也会表现出不耐烦,都讲过好多遍了,有啥好看的??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心里好惭愧。在孩子三岁之前,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为了上班,为了能兼顾爷爷,却把他送回了奶奶家。读了达纳萨斯金德《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时,更让我懊悔不已。

        后来儿子快到了能上小学的年龄时,我就想办法想让他多认识字,于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总会要求他用手指着生字,却忘记了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舍本求末。

        上一年级后,我总觉得绘本太简单,图画多语言少。给他选书时,我总会选择一些图少字多的书与他共读。二年级时,我和她一起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海蒂》《巧克力工厂》到后来的曹文轩《青铜葵花》《草房子》以及沈石溪的《最后的一头战象》等等获奖小说。他不反对,但也不怎么热情,就是一种任务。我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心态完全却忘记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忘记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儿子三年级,始终都没有培养起他自主阅读的习惯。每天晚上基本都会预留半小时读书时间,但似乎这就是一个例行公务,他总会急切地想知道还有几分钟结束?

      如今回想起来,我觉得在儿子自动化读写能力的培养方面是失败的。

第一,我在他学习语言,塑造大脑的最佳时期0到3岁时,让他生活在一个语言匮乏的环境里,饱尝分离的焦虑。

第二、幼儿园时我有意识的培养他读书的习惯,每天晚上也会定时给他读书。然而我的武断专横控制以及自以为是,忽略了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不懂得绘本其中的奥秘,不知道如何给孩子真正讲绘本,以为图画书仅仅是读几句简单话而已。忽视了孩子读图思考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点所在。

第三,在他将要步入小学时,我自以为是的认为要让他多识字为上小学打下基础。我急功近利的心态,揠苗助长的做法,伤害的是孩子阅读的情绪。我记得我曾经一次次声色俱厉的教他每天认识规定数量的生字,我回忆着当时自己满脑袋情绪,加上和其他同龄孩子的比较,甚至认为他愚笨!现在才觉得我暴露了《丑陋的父母》的面孔。

第四,在他读书的过程中,我总会因为它错读漏读给他指正,教导他必须用手指指读。一次次的打断和强迫,让他情绪满满。朋友的一句话让捅破症结:“”小孩子是最能感应到父母情绪的,您在意什么,对什么过多关注,可能会形成在外压力,这样的强化会增加小孩子的负担的呢。您放松下来,孩子的镜像神经元会快速捕捉到,也会轻松自在哦!”

第五、 我一直在不断地对他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来满足我的愿望,却忘记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除了每天给他讲故事之外,我几乎从不阅读!这也许正是造成我武断专横幼稚孤陋的主要原因!

        做父母真是一场修行。最害怕的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去倾尽全力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我身为一个语文老师,却在陪伴孩子的路上,错过了很多美好,犯下了好多幼稚的错误!

        现在,儿子三年级。我每天都会在可能的时间里自己读书,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明白了教育学循环,深知保护孩子自尊感的重要;读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牢记”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读斯蒂芬克拉生的《阅读的力量》,深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现在我会陪他听喜欢的凯叔讲故事,陪他听《口袋神探》,听完后,他急切地想要看这套书。书回来后,他能自己坐在那里认真地读半小时以上!我会给他买从前我认为无用的各种漫画,他自己读的乐不可支!我会陪他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给他买来原著,他读不下去,我就把它放在一边;我陪他每晚看一集《西游记》,然后每天共读青少版,他品头论足,认为删减了太多……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像简尼尔森所说”让父母和老师们感到沮丧的很多行为难题,是能够改变的,关键是大人要首先改变自己!”说的多好!为什么不把大人对孩子们行为喋喋不休的抱怨换成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呢?通过阅读,汲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格局,改变自己的思维,也许我们就会变得不一样,同时,孩子们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现在儿子读书量还可以,识字量也能凑乎。基本能够比较流利的朗读完简单的整本童书,读完之后也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唯独到写的时候,便是一塌糊涂。如果说写字的量,我感觉也还可以。每学一课,语文老师都会布置每个字八遍遍两词,课堂作业还要写n遍,练字本仍然会每个字写8到10遍。但到写作时候需要用字的时候就不会了。或者一个字在这个词语里面写的出来,组成另外一个词语就不会写。一个字读这个读音会写换成另外一个读音就不知道。比如“一只鸟”的只他会,“”只要”的只就不会。而且每次说了会了,下次又不会!

      我感觉他所有的汉字学习都停留在机械的读写背上面,关于汉字来历、意义、特点以及它的运用练习少之甚少。所以首先我们在小学阶段教授生字的过程中,不单单是交给他读音、笔画笔顺、部首、偏旁组两个词语告捷,而更多的应该拓展到这个字之外的故事来历特点!中国汉字都是有故事的。所以我悄悄把《说文解字》放在我的书架中,找机会引导他和我一起研究汉字来历和它背后的故事。

其次要锻炼孩子如何去运用所积累的词语的能力。孩子作业每天有好词好句摘抄,但吵来吵去,感觉收效甚为。好多次语抄下来,意思也大概理解,但不会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今天我让他尝试用自己读书过程中搜集到的好词试着编写一个故事,感觉还不错。即可以锻炼孩子想象能力,也能让他学会如何使用词语。这样一直坚持会慢慢的达到自动化写字的标准。

只有达到自动化写字的能力,然后才能自由地去表达思想,才能实现第二个自动化即自动化写作!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何真正做到自动化写作,真正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我们琢磨切磋。书中提到自动化书写能力,以时间为顺序,可以设计一些恰当的训练阶段:

第一,大量的读写绘作业,从用图画表达思想过渡到用文字加图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直到二年级末,三年级出能够用纯粹的文字来表达思想。

第二半命题写作包括陈颂诗歌的补写,续写,仿写。

第三、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的自由创作。

从课程角度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课程?个人觉得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困惑,最艰难的一步。

我们研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最终目的也是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思想能达到自动化,成为自己的职业本能。而为人父母,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不是啃了几本书就能成为专业化人才;不是写了几篇文章就能达到专业自动化。学生自动化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有待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