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读书营原创文字集读书

《推理之王》之《坏小孩》:弑父情结的文本宣泄

2023-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火神纪

《推理之王》之《坏小孩》:弑父情结的文本宣泄

文:火神纪

  因为我有过这样一个经验,我先看了迷雾剧场单元剧《沉默的真相》,然后才回过头去读了《长夜难明》——所以我想当然地觉得,可能这部《坏小孩》也应该跟《隐秘的角落》差不太多吧,因为前车之鉴告诉我,影视化的改编现在可能尺度也可以很大,可以大到几乎把原著小说里的所有都做大部分的还原。

  我错了,并且错得很离谱。读《长夜难明》时,觉得原著党其实还是能接受的,能拍成那样已经是不易;但是读《坏小孩》的时候,虽然很多的剧情看起来都跟剧里差不太多,但是整个基调,感觉像是在读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因为我看《隐秘的角落》在前,读《坏小孩》在后,所以我感觉,书上是用了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的事,却演绎了另一个灰度的故事。当然,我还是要说那句话——能改编成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其实已经非常不易了,可是这本书的尺度,依旧让我惊叹。

  可能读完书后还多少更佩服剧集的改编,至少那是完成了一个既能被制度所接纳的,又能被大众口味所喜欢的作品,它至少做到了口碑与收看率双丰收,这很难得。如果完全按原著直接输出,在我看来,可能大部分的影迷可能不会那么喜欢,甚至可能会有反感情绪。

  文本,一直都比影视剧的尺度会稍宽松,尤其是紫金陈这样,从网络时代走出来的作家,他可能会更习惯于早年那种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怎么暴款怎么来,所以读他的作品,总感觉他是在尺度的极限位置作死地摩擦疯狂地试探。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尺度去到了《隐秘的角落》无力触及的阴暗之境,至少在目前来看,这样的尺度不太可能百分之百地影视化,除非它走一个完全小众的Clut邪典路线。

  如若选择了那一个极致,它就绝不可能在一个公众媒体上如此广泛地传播,甚至成为了当年一部现象级的剧集。这样来看,其实《隐秘的角落》完成度其实不错,至少它让普罗大众都知道了紫金陈这么一位作家,我其实挺喜欢《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这两部剧的,至少在我所看的剧里,它们应该可以轻松排进前十。

  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回到文本上来,这部小说总会让我想起早年读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中提到的俄狄浦斯情结,而从这个情结的命名可以想见,这本来就是源自于更古老的古希腊神话里最古老的传说之一。再往上捋,众神之主宙斯因为母亲瑞亚的庇护所以没有被父亲克洛诺斯吞掉,而等到宙斯长大,最终从父亲的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兄弟并且打败了自己的父亲,成了一代众神之主。可以说,弑父情结在西方传统文学里,似乎是一个无可避免的类型故事。

  这部小说,从张东升开始,带着他的岳父岳母去爬山,书上说,他是入赘到徐家的,从法理上说,徐父徐母也算是他的父母,于是整个故事的序篇,便是从张东升的弑父杀母开始的。当然,张东升这一次谋杀,并没有很强烈的弑父味道,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感觉,只是在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

  丁浩呢,丁浩的背景介绍书上说,母亲出轨,父亲怀恨在心,于是让母亲找人来给他发泄,母亲假装怀孕在路上晕倒骗女大学生送她回家,父亲实施了犯罪,又怕事情败露,于是出了命案,最后两个人被判死刑。这一段介绍看得我头皮发麻,我想到的是之前读过的Priest的那部《默读》。丁浩成了孤儿,并且因为无人愿意收养所以被送进了福利院,也就是说,丁浩的整个童年生活,其实都是拜其父母所赐,而在他自己眼中,这个童年称不上幸福,因此就算文中并无半点透露,至少丁浩对其父其母,可能不会有任何美好的情感。

  普普,表面上看,普普似乎是喜欢父亲的,母亲出轨生了弟弟,然后母亲只疼爱弟弟,普普只喜欢父亲,父亲最终杀死了母亲和弟弟,然后父亲被判了刑,但是普普始终相信父亲是无辜的被警察冤枉的。究其不幸,普普的命运多少还是因为其原生家庭所造成的,普普的性格里可能更多倾向于弑母;而后期在福利院的生活,院长对普普的猥亵与侵害,看着也像是一个残暴父亲形象的投映。

  最后是朱朝阳,父亲在母亲怀孕期间出轨,之后离婚,朱朝阳在贫困的单亲家庭里长大,而父亲只爱的却只有后来的妻子和女儿。小说很大的一个篇幅,朱朝阳其实是颇为努力并且相当出色的,他在做一个近乎完美的儿子——成绩优秀,彬彬有礼,知冷暖,懂人情……你说他是为了让母亲骄傲呢,还是为了让父亲认可呢。更大程度上他还是为了争取他的父亲,可是当他的父亲最终让他彻底绝望了之后,他无可避免地走上了另一条绝路。

  贯穿在这些人物身上的,其实是无力逃脱的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悲剧带给他们最终的性格枷锁,除了朱朝阳的父亲出轨,另外三个家庭都是女性出轨,而后引发了各式悲剧,而所有悲剧催发的那个点,几乎又都是家中的父亲所催生的,这一点,没有区别。

  在我看来,整个小说都是基于弑父情结的心理基础来推进的,所以一开始是张东升谋杀了徐父徐母,最后的结局是朱朝阳设计杀死了父亲和继母。整一篇小说,完全是这种弑父情结在文本上的实施与宣泄,小说里对于这个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的称呼,是我读书过程中最难接受的,虽然说可能是为了表达人物对于这两个人物的憎恨,但是如此直白且粗俗,实在让人难受。

  记得在剧集里,朱朝阳与朱长平的关系要比书上的健康许多,最终朱长平之死,可以说至少是为了救朱朝阳而死,也算是剧集替他们父子做的最终和解吧。在书里,这个故事到最后,的确是不忍卒读的。

  书中有一个时间节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朱朝阳开始写日记的时间,按严良最后说,那本日记书写的时间,大概是一个月前。也就是他们被张东升毒杀前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朱朝阳才开始写这本日记。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预判了整个事件的最终走向,并且提前写了这本日记去帮警察答疑解惑,那么这就意味着,包括丁浩和普普,他一直说的最好的仅有的两个朋友,包括天纵英才张东升,包括他的父亲继母,包括所有警察的疑问和方向,都在他的预判之中,这才是最可怕的。

  为什么这本书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朱朝阳与丁浩普普的交往过程中,给我的感觉是他们都是有真情实感的,就算他们来自三个破碎的家庭,就算他们一开始还会相互提防,就算他们各有各的小算盘,但是他们看似是如此牢不可破的友情,甚至是懵懂的爱情,最后居然都成了朱朝阳的一场算计,这是让我最无法接受的。

  我甚至愿意相信弗洛伊德的弑父情结,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点,在某些可能无法和解的当下,可是如此直白地展现,如此张狂地宣泄,终究还是让人不舒服的。这部小说充满了对各种情感的不信任,父母亲情、夫妻爱情、小伙伴们的友情,一切一切,最终全部都崩塌了。

  读完小说我在想,如朱朝阳,等他长大了,他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哪一天紫金陈突然又想起了这个人物,再写一本书,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但愿真如小说里朱朝阳自己在日记本里所写的——就让他真的可以做一个全新的人吧。

2023年07月03日;农历五月十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