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日更挑战营每天写1000字谈写作

让心灵欢唱一一《不写作,枉为人》读书笔记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297人  听风的故事
让心灵欢唱一一《不写作,枉为人》读书笔记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出版个人专著十余部。首创“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20多个奖项。

知道先生的名字还要从前年参加杭州“千课万人”,先生坐在主席台中作为点评嘉宾。先生的言语犀利,给我留下了深刻了印象,后来参加“百班千人”活动时,得知婷婷老师的导师是潘先生,再加上购买了先生的几本书,于是便感觉和先生就故人一般。这种感觉无法用言语表达。

再次看到先生是今年参加温州“千课万人”活动中,几百人的会场,因参会的老师比较少,于是我坐在第三排的位置,可以静静地聆听先生的观点。

回来后,再次捧起之前看的这本《不写作,枉为人》。看毕,我便想将先生在书中关于写作的看法及自己的点滴感受进行梳理,于是便有了这篇读书笔记。


《不写作,枉为人》是潘新和先生的一本学术随笔。该书从分为理念编、写作编、阅读编、测评编、治学编五部分。先生在写作编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为何而写

会写文章,不单是说明了你掌握了一种学习技能,或具备了一种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发明了你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了不起的“人”。

当写作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只是为了获得物质的酬报,而是向世界敞开自己宽广的心灵,在创造的星空纵情放飞思想和理想,你会感到精神的充实和满足,感受到作为一个有境界、有追求的人和庄严和高尚,自豪和幸福。

“不为什么而写”,实际上还是为了“什么”而写。为了抚慰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健而富有的人;为了给自己建造无比瑰丽的精神家园。

由诉说、宣泄个人情绪上升到对自我、人生的探索发现,由满足个人成就感上升到对人生艺术境界的追求,才能不断增强内驱力,强化动机,将不断创新的优秀作品奉献给社会。

创作动机在本质上是一种丰富性动机,这种动机的内涵就是植根于创造者艺术人格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的丰富性动机,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性动机的主流,存在性动机包含、超越了缺乏性动机(写个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向着自我和超我的精神跃迁。它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才有言语上自我实现的幻想、理想和信仰,才有由此产生的强盛的言语生命能推动的言语实践的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走上记录人类的光荣与梦想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之途。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不能内化为人的生命的营养和素养,不能最终外化为言语表现(说、写)和创造的阅读,是无效阅读,是浪费生命。为说、写的阅读,可以称为表现论阅读,表现论阅读拒绝为读而读。要将以往的“阅读本位”的观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颠倒过来,代之以“写作本位”的观念——“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为表现写作而阅读,不是意味着急功近利。不等于说阅读会马上直接在写作中发挥作用。而是强调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为读而读”的观念,给予阅读更高的要求,使阅读变得更具创造性、生命性和生长性,使阅读真正成为人的血肉,和人的言语生命的发展融为一体。只有和人的修养和言语表现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高效的阅读。

立足于“表现”,学习的目标是成为“立言者”——著书立说者、作者。这要不受外部的各种诱惑,需要长期的修炼和修养,最重要的是良好人格的养成。读书的目的,是在漫长、专注、执著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实现的,阅读的“表现性”体现在人的性情改善上,表现在写作境界的水涨船高的提升上;先是去陈言,再是识正伪,三是立主见,最后是察醇杂,经历了难、畅、沛、肆的四个由低到高的写作境界。为写而读、为写择读,是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2.阅读是写作的源泉

对于写作、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生活,是否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而是读了多少书,是否由读书而修德悟道养气明理: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生活充其量只是米,而文章是人酿出来的酒。米能酿出什么酒,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米。没有哪一位作家学习过怎么“观察生活”,也没有哪一位学者认为其著述是“贴近生活”才写出来的,所有作家、学者都认为写作最离不开的是读书、思考

生活,只要人活着,它就在那里。书本,你不读,不悟,它就不在那里。

读了,不必会写;会写,一定要读。是读与思,造就了人,人同化了生活、消化了书本,创造了第二自然——诗文。

三、丰富心灵是根本

写作,不是对生活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表达自我的独特和发现,是生活的生命化与心灵化,是主体的创造。之所以许多人没有什么材料可写,或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原因不是没有生活,是缺乏自我对生活表象的存留和选择,加工和想象。没有“入心”的生活,再丰富也是肤浅苍白的。因此,与其说要贴近生活,不如说要贴近自我,贴近自我的心灵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需要生活,更需要想象。想象力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是心灵、愿望的冲动,想象的成果是和人的言语生命互为因果的。想象力的发展不能单从事实或经验中去找,应从人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生命力中去培育。

写作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通过它,可以让概念的化为形象,物质的变为精神,静止的继续行动,片断的两头延伸,浓缩的使之扩展,散漫加以集中,并列的相互联结,对立的从中沟通。……简言之,小自打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事理,大至塑造典型,进行艺术的概括,或提出科学的假说,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至构思文章,都需要借助想象。习作者如果经过有意识、经常性的“冥想”,具备了想象的能力,便能创造出现实中模仿不到的(高于生活)“人化”的“第二自然”。写作主要表现的不是第一自然,而是第二自然——人化的生活。

你的心灵世界开阔,生活也便开阔;心灵世界贫瘠,生活也便贫瘠。你的想象力能走多远,你的写作疆域就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么机敏,你的文思就有多么充沛。为了学语文,强制性地去制造生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不是一种“愚蠢的偏见”,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作茧自缚。

四、独创

写作的“独创”包念两种涵义。一是指作者的精神产品从整体上看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创性的。二是指作者的作品从某些局部或大部上看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创性的。所谓的“独创”应当主要就是对这第二种意义而言的。

一篇作品,只要在某些局部或大部分上看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创性的,就可视为“独创”。

要想做到独创,韩愈所说的“惟陈言之务去”是不二法门,要想达到这种的能力,就必须要多读。

要做到独创,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是需要想象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独创性”倚重于想象力,培养“独创性”,其关键就是培养想象力。“独创性”又是与作者的“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禀赋、性格、才能、阅历、情感、思想等,这些,毫无疑问是写作“独创”的最珍贵的资源。

如果我们把每一次写作,都看作是一个新的新点、淅的探险;所写的必得有一些自己的新感悟、新情思、新表达。那么,你也就一步一步地走近了“独创”。

五、发表

发表,是写作成功的标志,是比“高分”和教师的鼓励更诱人的成功体验,是写作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动机和动力。

文本的生命,在于流通,在于读者的阅读;言语生命的价值也在于此。经常让别人阅读自己写的文章,让自己的言说流通,处于与他人的交流中,与他人作信息交换,言说就会增值,文章就会写得更好,言语生命就愈加美丽,愈有光彩。经历了户外酷暑严冬,风刀霜剑的洗礼,作者的言语生命便鲜活、敞亮,焕发出勃勃生机。反之,老是封半在暖房中孤芳自赏,言语生命之花就会枯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