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匠

《 次第花开》摘记——走出修行的误区(皈依)

2020-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无住生心h

        佛陀觉悟之后发现所有众生都是本自圆满具足,都有觉悟的可能,然后又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消除迷惑。他告诉我们道理,又教我们如何去印证、检验那些道理,他针对人们不同的习气、偏好、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开示真理、激发灵感、鼓舞信心。

      我们在轮回里漂泊了多久,我们的迷惑就有多深。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永远都将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佛陀时代的印度是一个精神修持者的国度。社会各个阶层中都有大批致力探求精神解脱之道,他们尝试各种方法,一些人达到很高的觉知程度,但最终只有佛陀证悟了圆满无漏的智慧,洞见了诸法实相。许多人向他请教后,认识到自己在修行上的问题,于是决定改正或放弃以往的修行方法,诚心接受佛陀的指导。他们怀着敬意向佛陀表达这种决心,后来成千上万的人在佛陀面前或者通过佛陀的追随者表达了这种决心,这种心与心的传递便是教法的传承。当你决心敞开心胸,毫无成见地向佛陀学习解脱之法后,需要在一位具有教法传承者面前,通过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把自己的决心表达出来。

        修行的过程涵盖身语意三个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点,身语意皈依具足才是圆满的缘起。之所以要在有教法传承的人面前皈依,是因为这样做,你的决心将融入无数前辈、同辈及未来学佛者的决心之海中。他将不再是你一个人的决心,而是无数人共同的决心,并与佛陀的圆满智慧一脉相承,这是多么巨大的心的力量。

      身语意具足,内心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修学者便得到了皈依的戒体。身语意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对佛陀的教诲真心认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帮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宝的护持和引导。

        心向佛法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安乐,然而皈依三宝并不意味着生活从此安全无忧。心向佛法的确需要胆识,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皈依三宝,说明你决心无惧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寻求慰藉、寄托、照顾,除了切实地经验当下,不再祈图另寻出路。藏文中“佛教徒”一词的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在我们这个炫耀攀缘、追求散乱的年代里,“静默”、“洞察”、“内省”这样的词陌生、毫无吸引力,而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

        刚接触一件新鲜事物,人们总会感觉振奋,学佛也是这样,尤其是获得一些心灵启示之后,心里会充满希望。学习静坐、念诵经咒,饮食有节,起居规律,你相信生活从此有条不紊、目标明确,修行将不断进步,连觉悟都似乎指日可待。不过很快你就开始失望,生活的不确定性没有减少,你也没有越变越好,相反,你发现自己在修行中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念的训练让你与自己面面相觑,无所适从。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让你兴奋、惊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琐碎的盾牌,因为它可能比你企图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修行的目的从来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这样,佛陀当年大可不必舍弃王位出家。他从小生活在王宫的高墙之内,锦衣玉食,不知痛苦为何物,然而当他偷偷跑出宫外看到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实后,就决心不再自欺了。修行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一旦开始修行,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无知。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惯让我们很不喜欢单纯地与自己相处,保持清醒与觉察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评判、不希冀、不回避,这简直让你感觉走头无路,可是,觉察还不止于此,你还要清清楚楚地看着自己是怎样试图寻找退路、出路却无果而终。对于刚刚踏上修行之路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并不美妙,以前当你不痛快或遇到问题时,你可以焦虑、尖刻、迁怒、自责,可以吵闹着把周围的空间填满,可以不理解真相而知沉浸在情绪的发泄中,然而保持觉察让你认识到这一切都无从做起。

        自古以来,追求精神修养的人都需要具备一种品质,那就是“忍辱”,现代大多数人都不屑于有这种品质,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有时这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心向佛法的人是决心要和自己亲密相处,修行的过程毫无疑问会充满挫折,每一个修行人都会一再失败,一再跌回旧的习气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辈子都在精进修行,不放弃也不逃避。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